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陳學昭(4)


  解放的人

  回到祖國,祖國在燃燒,殘酷的戰爭帶來死亡,帶來新生。在這烽火與興亡的時代,陳學昭將面臨考驗。

  在無錫,當得到魯迅逝世的消息,陳學昭急匆匆趕到上海,參加了與魯迅遺體的告別儀式。這次重重的打擊使她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她失掉了最敬愛的長者。

  1937年「七七」事變時,她正在南昌。炮火又一次震動了她,生活、孩子、作學問、去法國……再也無暇顧及,只希望獻身於戰爭。什麼都可以捨棄,就是不願意離開神聖的抗戰。她從南昌經九江到漢口,在那裡找到十八集團軍辦事處負責人董必武,提出去延安的要求。後來在離涪陵城十多裡的鄉下住了不久,便前往重慶,在紅岩村找到黨組織,準備赴延安。這時「國訊」得知這個消息約她寫些陝北通訊。歷盡辛苦,一家人經過西安進入邊區,終於在1938年8月4日來到延安。她感到「像回到家裡一樣的輕鬆愉快。」

  延安,每天都有不少棄!日求新的熱血青年湧向這塊光明天地。陳學昭說,她到延安之前,思想沒有複雜的爭鬥過程,餓肚子,跑來跑去的遊擊戰爭,犧牲……這些都想過,她就是為尋找這些而來的。她被熱情和理想推動著,踏上了這條光明之路。她唱著:

  我們像逃犯一樣的,
  奔向自由的土地,
  呼吸自由的空氣;
  我們像暗夜迷途的小孩,
  找尋慈母的保護與扶持,
  投入了邊區的胸懷

  ——《邊區就是我們的家》

  陳學昭被分配到邊區文藝界抗敵後援會,參觀、訪問、學習,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她見到毛主席、周恩來、李富春等領導人,得到他們的關懷與鼓勵。11月,動筆寫《延安訪問記》。

  1939年,有一段時間,陳學昭一家人離開延安去重慶,第二年初冬再次回來。這時,男孩子病死,又有了一個小女兒,但夫妻感情愈來愈壞,終於完全破裂。對於離婚,她井不遺憾,只是感到自己太軟弱,不識人,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在陳學昭看來,這個婚姻使她錯過了兩個深愛她的摯友季志仁和蔡伯齡。這是一生最大的錯事。從此,她一個人帶著女兒過著獨身生活。

  1942年5月,她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始認真解剖自己。從以賣文為生的個人奮鬥跨入有鐵的紀律的戰鬥生活,思想上完全轉過來不是那麼容易的,她總結道:「我回想我從寫《我所希望的新婦女》起,到這時正好是二十年了。開始是反對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抗戰熱情,到延安來找共產黨……但是在我的腦子裡,感情上,為誰寫作,有沒有弄清楚呢?我承認,這個問題我沒有想過。」聽了毛澤東主席的講話,「使我受到很深的教育和啟發。我初步總結了過去自己創作的經歷,下決心要深入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只有深入生活,創作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天涯歸客》)

  這是她世界觀發生深刻革命的又一步,從一個富有正義感愛國心的知識分子跨入為階級解放、為工農群眾而奮鬥的戰士的行列,成為真正解放了的人。她在1942年《煩憂》一詩中說:

  我們的生命,是為著別人的,
  倘使單單是為了我們自己,
  我們將失卻生命的意義!

  無疑,陳學昭的道路是中國革命知識分于、革命作家所走的共同道路,但她個人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卻是難以估量的。

  這年近冬,她從延安文藝界抗戰後援會調到《解放日報》工作,做第四版編輯,與艾思奇、舒群、溫濟澤、林默涵、白朗、陳企霞等人同事,在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大家邊生產、邊工作。面對火熱的勞動場面,聽到英雄模範的感人事蹟,她的心沸騰了,這個敏感、熱情、愛思考的人,提筆寫下散文《一個個人主義者怎樣認識共產黨》、《體驗勞動的開始》以及報道勞動模範事蹟的通訊,都發表在《解放日報》副刊上。

  1944年初,陳學昭離開《解放日報》到中央黨校四部工作,仍然寫散文、通訊,還寫詩,有時做點翻譯工作。7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那年10月,陳學昭告別了居住七年的延安,向東北進發。新的旅途,她不再是孤寂悲苦的一個人,是在人民群眾中間,在艱苦鬥爭的火線上。快過陝甘寧邊界時,她望著洶湧的黃河水,想到錢塘江、地中海,想到為之奮鬥的事業。

  行軍到張家口、懷來,從承德乘飛機到本溪,再隨機關隊伍行經撫順、長春、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又至開魯進入內蒙古,回張北、張家口,重渡黃河,於1946年11月底又回到延安。一年時間,轉了一大圈,吃了多少苦,走了多少路,但值得欣慰的是,她看到人民的力量,看到廣大群眾要從受奴役受壓迫中徹底解放的信心。在動盪不安的行軍途中,每到一處,她總是攤開筆記本,握著筆,拿木板、磚頭當桌子椅子,趕寫文章。《漫走解放區》就是在行軍途中完成的。

  在古城延安呆了三個月,又隨著隊伍開始行軍。延安,三進三別!她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記敘道:「我在夜色中望著對岸的棗林坪山坡,思緒起伏。這一回離開陝甘寧邊區,不大有可能再回來了。我在這裡前後呆了近八年,我們國家有很大變化,我個人的生活和思想也有很大的變化,那是一個多麼難忘的年月呵!我是在這裡才開始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我將永遠想念著這個地方!」(《天涯歸客》)

  幾經跋涉之苦,來到北國名城哈爾濱。聽從組織分配,她作好出國工作的準備,但由於領導上臨時改變計劃,沒能走成,她決定到外國語學院學習俄語。

  1949年3月,陳學昭作為東北婦女代表團成員到北京開會,7月又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大會。故鄉的解放,給她帶來無比喜悅,她決定從此「遠走低飛、到底層去。」會議一結束,陳學昭便匆忙向住在托兒所的女兒告別。離開北京,離開朋友,離開唯一的女兒,別情依依,若有所失,她感到難以名狀的惆悵,但決心已經下定,一輩子面向人民群眾,不作空頭的文藝家,紮根到實際的生活中去。盛夏,驕陽似火,她匆匆登上南下的列車……

  從1938年回國,到解放,陳學昭經歷了人生道路的巨大轉折,創作也產生了飛躍。一掃過去哀怨、失望的情緒,顯露出開朗向上的熱情,從表現自我,轉向表現勞苦大眾和人民革命。無論是描寫邊區新生活的《延安訪問記》,還是記敘從延安到東北路上見聞的《漫走解放區》,或是包括十四個短篇小說的《新櫃中緣》,或是自傳體長篇小說《工作著是美麗的》(上卷),都充分表現出作家這一偉大的飛躍。在極艱苦的歲月,陳學昭沒有放下手中的筆桿,為讀者用有形的文字描寫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人民的苦難、覺醒和鬥爭,記錄下敵人的罪惡和群眾翻身的喜悅。同時也留下了自己思想改造、不斷覺悟的足跡。她在《漫走解放區》前言裡寫道:「這十五篇簡短的報道,是在我匆忙地走馬觀花,常常一天一個地方的行程中,給解放區畫下的粗糙的輪廓,但雖然是粗糙的,卻是真實的。」這時期的作品仍然保持她的風格,敘事寫景飽含感情,充滿詩意,文筆卻走向樸素無華。有些作品,由於在戰亂中匆忙寫作,文字錘煉不夠,結構顯得鬆散。

  一個人,一旦將生命交給人民,他將變得無私而無畏。到東北後,陳學昭連續出版過幾本書,還有譯作,所得稿費全部交給了黨組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