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 上頁 下頁
陳衡哲(3)


  1918年,她在瓦沙女子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後,又進芝加哥大學繼續學習。陳衡哲原是一位不婚主義者,為了理想和事業,曾決心不結婚。但直到1919年任叔永第二次到美國,才由於他三萬里求婚的誠意,方拋棄了不婚主義,訂了婚。1920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開放大學女禁,先打電話給陳衡哲,聘她為教授。這一年,她獲碩士學位後,在新文學革命運動的高潮中,於夏天回國,秋天與任叔永結婚。1924年,到南京東南大學任教半年。1930年又回北京大學教歷史一年。1927年至1933年,她曾先後四次代表中國出席在美國檀香山、日本東京、中國上海、加拿大班府召開的太平洋學會的學術會議。1935年9月,任叔永任四川大學校長,她也同去成都,任該校西洋史教授。

  「五四」運動後,在大學任教期間,陳衡哲曾針對中國當時存在的婦女問題,寫了許多文章,如《復古與獨裁勢力下婦女的立場》、《婦女問題的根本談》等,這些文章從不同方面談及婦女與政治、社會、家庭和子女教育的問題。在四川大學的時候,她發現有不少女學生是官僚、財閥們的姨太太,這一事實,使她心頭萌發了對四川當局的強烈不滿,也更同情那些深受蹂躪、壓迫的女性。憤怒中,她在《新新新聞》上發表了一篇揭露四川問題的文章,說這是女性的恥辱,也是大學教育的破產,號召婦女要爭取獨立自主。在那個時代,正義和真理總是不幸的。她的文章一經發表,便遭受到四川黑暗勢力的圍攻,他們用「侮辱四川婦女界」的帽子壓她,並要把她驅逐出境。陳衡哲懷著滿腔的激憤離開四川,回到北平。她的丈夫任叔永,也在1937年6月辭去四川大學校長一職。她對四川軍閥的黑暗政治是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的。她在文章裡寫道:「在成都住的人,平均每隔十五天才能見到有熱力的陽光一次,每隔四十五天才能見到一次照耀終日的太陽。」她寫的是「天氣」,而比喻的是現實。她還說不如把四川改成「二雲省」,更能名副其實。「朋友說,『雲一而已,那來二雲』?我說,還有那吞雲吐霧『雲』呢!我告訴您這句話,為的是要您知道,四川在這二雲籠罩之下,是怎樣的暗無天日呀!」

  抗日戰爭爆發後,像許多人一樣,陳衡哲也開始過起「流浪」生活。她和孩子先到雲南昆明,1941年11月到香港;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到廣州灣,後又輾轉到重慶。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衡哲全家回到上海。她丈夫任叔永生于1886年,是科學家,也是一位文學家,離開四川後,于1938年曾任國民黨「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兼化學研究所所長。1946年再度赴美,翌年回國,留居上海,解放後曾任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技圖書館館長及上海市科協副主席等職。1961年11月,任叔永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陳衡哲的三妹陳衡粹與著名戲劇家餘上沅結婚。陳衡哲有子女三人:長子以都,獲美國哈佛大學學位,在美國任大學教授;三子以安獲美國地理學博士學位,也在美國任大學教授;次女以書畢業于美國瓦沙女子大學,解放後回國,在上海外語學院任教授。

  有人說,陳衡哲自幼富有男子氣,直言快語,豪爽不羈。這種氣質與性格,主要表現在她走上生活之後。幼年,她愛哭,但有爭強好勝,一定要像男子一樣去讀書的苦鬥精神。關於她的性格,她曾在《自傳》和其他文章中說過同樣的話:「我有些行為,好像是矛盾的,譬如說:喜歡寫文章,而怕毛筆字;頗喜飲酒,而最不想乾杯;勇於改過,而對原則卻不願犧牲;喜歡朋友,卻厭惡應酬。」

  自1949年解放後,人們不知道陳衡哲蟄居何處。但中國大陸文藝界的許多人都以為她在臺灣,而臺灣和香港的評論家或文學史家以訛傳訛地都以為她在1962年或1963年在大陸逝世、為瞭解她解放後的情況,我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其三妹陳衡粹(其丈夫為中國現代戲劇的先驅之一余上沅教授)和其女兒任以書,她們的來信,才使得陳衡哲如斷了線的風箏的歷史,被找了回來。

  抗戰勝利後。陳衡哲留居上海,再也沒有離開。1981年4月7日,陳衡粹來信說:

  解放前後,她和我均在上海,直到她逝世,我們是常見面的。
  但她患有嚴重的目疾,故她從未出去開過會,或看朋友,更談不
  上寫文章了。她過著等於隱居的生活,與外界接觸少,接著雙目
  鼓出,紅腫流淚,併發症是嚴重甲狀腺,視力衰退,咫尺不能看
  見。因此不便出門,連樓都多年不下。在十年動亂中,因有一兒
  一女在國外,兩次大抄家,精神受到刺激,至此,她便衰老到難以
  形容的地步。她有不少詩稿,但浩劫中都不知去向了。一九七六
  年一月七日,因肺炎病逝於上海廣慈醫院(即瑞金醫院),享年八
  十六歲。死時,僅我與其次女以書在旁。

  1981年4月17日,她的二女兒任以書來信說:

  ……我姨母陳衡粹同志對母親很瞭解。我深知父母之為人,
  他們對身後的虛名或紀念並不放在心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