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鄧小平傳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針對中國方面的這一立場,英國政府提出,「除了英國繼續管理之外,任何行得通的有效措施,雙方應該在有條件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以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並進一步探討……中國對香港前途的看法……以便看出,在這種基本的安排下,是否能夠確保香港持久的安定與繁榮」。 隨後,雙方進入了實質性的會談。 經過漫長的談判,中英雙方終於就香港問題達成了協議。9月26日,雙方談判代表團團長撒切爾夫人和趙紫陽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北京草簽協定。鄧小平出席了草簽儀式。1985年5月27日,中英互換批准文件,協定從當天起正式生效。 事實表明,鄧小平對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鄧小平文選》所選的他1984年的文章中,有七篇涉及中英談判和「一國兩制」問題,由此可見,他對這一向題是非常重視的。他本人10月間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提到,1984年他只做了兩件事,其中之一就是用「一國兩制」的方式解決香港問題。中方談判代表向英方談判代表透露,鄧小平有時要求他們彙報一下談判的進展情況。 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也經常提到中英談判。他的談話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他希望「一國兩制」這個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國際問題的處理上。1984年7月他對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說「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也考慮到解決國際爭端應該採取什麼方法」,第二,這一思路適用於香港和臺灣,因為這兩個地區人口不多,讓它們繼續保留資本主義不會影響中國其他地方的社會主義。12月,在同撒切爾夫人會談時,他重申了這一點: 我還想請首相告訴國際上和香港的人士,「一國兩制」除了資本主義,還有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的主體、十億人口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主體地區是十億人口,臺灣是近兩千萬,香港是五百五十萬,這就是個十億同兩千萬和五百五十萬的關係問題。主體是很大的主體,社會主義是在十億人口地區的社會主義,這是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是不行的。我們相信,在小範圍內容件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第三,是關於愛國主義。1984年6月,鄧小平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時指出: 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未來香港特區政府的主要成分是愛國者,當然也要容納別人,還可以聘請外國人當顧問。什麼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口。 然而,有一點令人感到費解。中英會談期間,中國代表強烈表示,香港方面不能組成一個單獨的黨派,也不同意所謂「三條腿的凳子」的說法。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解決香港問題是中國的權力。另外,港人的一些做法也令他們失望。一部分人對「收回香港」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願望」持懷疑態度。但是,鄧卻注意到了三方面的利益。他在1984年10月同中央顧問委員的談話中,在隨後與撒切爾夫人的談話中,都提到了這個問題: 採用和平方式解決香港問題,就必須既考慮到香港的實際情況,也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英國的實際情況,就是說,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會主義來統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能接受。勉強接受了,也會造成混亂局面。即使不發生武力衝突,香港也將成為一個蕭條的香港,後遺症很多的香港,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香港。所以,就香港問題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國兩制」,允許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辦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