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鄧小平傳 | 上頁 下頁
六二


  第二階段是從1982年到1986年。在這一階段,鄧小平主要致力於國家機構的年輕化。1982年當選的中央委員當中,只有極少數老人和激進派。但是二十八位政治局委員卻幾乎全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其中有十八人參加過五十年前的長征。1984年和1985年,鄧小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勸說那些年邁的老同志退休。結果他成功了。政治局又恢復到了50年代初期的面貌。全體委員當中,不是相當傑出的老人(例如陳雲),就是行政首長。那些退休的老人則參加了中顧委。該機構是1982年成立的,專門用來安排這些資深的老革命。

  鄧小平還鼓勵黨內的老黨員集體退休。1984年,大約還有二百萬名1949年以前參加革命的老黨員在工作。但是到了1986年,他們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退了休。退休後,他們依然領取全額工資,享受各種福利和特權,諸如住房和用車等。在政府機構,部長和省長的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其餘高級官員的退休年齡是六十歲,但也有少數例外。

  第三階段始於1986年。在這一階段,鄧小平提高了政治改革的目標。他重新提出了以前說過的一些建議。其中之一就是,黨需要的各級領導人必須更具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他還指出,党管得太多,使得很多工作重複、機構重疊,妨礙了政府部門的工作扯率,使得很多專家無法對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另外,他還提出新的命題,必須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讓更多的人參與基層單位的管理與決策。但是,真正所實施的改革並不多,人們對政治改革的反映並不強烈。新聞媒體的形式雖活潑和多樣化了,但是,沒有政府的批准,新的出版物還是不能發行。從1986年夏鄧小平與外賓的談話看,他本人希望更進一步地推動改革,並且希望能得到黨內老同志的同意。但是同年9月召開的中央全會,並沒有就政治體制改革問題達成任何協議,而是集中討論了文化和思想問題,且措辭穩健。直到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鄧才使大會作出決定,把政治體制改革列為全黨的工作目標。但是,即使如此,當時也並未對政治體制改革應如何進行、進行到何種程度作出明確規定。

  在談到文化和思想上的一些問題威脅到政治與社會秩序,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鄧堅持了正統的學說。他以為,「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党的領導」才是先進思想的核心,他從道德和物質兩個方面解釋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為社會主義奮鬥,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關於先進的文化,鄧小平以為核心是要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摒棄了「一切向錢看」和資產階級及其他一切剝削階級腐朽落後的東西。鄧是以道德標準來衡量文化的,這一點頗具中國特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鄧所提倡的道義與16、17世紀歐洲中部和北部傳教士所宣傳的道義以及隨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興起西方許多歷史學家所提倡的道義非常相似。

  鄧小平本人還非常關注打擊犯罪活動。他的這一態度取決於他對道德的嚴厲觀點。1983年,黨和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打擊犯罪活動,清查、逮捕各種罪犯,並嚴懲這些罪犯。有幾千人被判處死刑。在一些地區,是公開對罪犯實行死刑的。但是,鄧對此並不滿意。兩年後,他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對這個問題發表了很嚴厲的談話: 死刑不能廢除,有些罪犯就是要判死刑。我最近看了一些材料,屢教屢犯的多得很,勞改幾年放出來以後繼續犯罪,而且更熟練、更會對付公安機關了。對這樣的累犯為什麼不依法殺一些?還有販賣婦女、兒童,搞反動會道門活動,屢教不改的,為什麼不依法從重判處?當然,殺人要慎重,但總得要殺一些,涉及政治領域、思想領域的問題,只要不觸犯刑律,就不受刑事懲處,不涉及死刑問題。但是對於嚴重的經濟犯、刑事犯,總要依法殺一些。現在總的表現是手軟。判死刑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鄧小平還是一位外交天才。在處理對外事務方面,他突破了毛的思想與做法。對於全球能否繼續保持和平,他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在談到中國對解決地區衝突與內部衝突的態度時,他主張用和平的手段加以解決,而不是一味地強調革命;在談到中國的對外經濟政策時,他主張「對外開放」,而不是自給自足。他也放棄了列寧主義的一些觀點,指出南北雙方建立經濟關係,不但不會引發戰爭,反而會造成彼此的相互依賴,促進雙方的友好合作。

  雖然,在1978年以後的幾年當中,鄧在口頭上依然支持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的理論,但從他分析問題的方法與行動看,他對這一理論的興趣越來越淡了,到了最後,他甚至不再提及這一理論。他的談話更像某個正宗的西方外交家的傳統觀點。他說,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交往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全和增加自己的財富。

  鄧小平認為,80年代中國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依然來自蘇聯。但這種威脅已不是入侵中國或使用原於彈,而是對中國實施戰略包圍。1979年聖誕節,蘇聯出兵阿富汗,並在短短幾天之內,投入了十萬多兵力。80年代初,越南甚至更偏向蘇聯,它提供了兩個港口供蘇聯太平洋艦隊使用。在鄧小平看來,這是「霸權主義」行徑,也就是蘇聯的進攻政策,目的在於建立蘇聯在亞洲地區的霸權力量,削弱美國和中國的力量。

  由於中國已恢復了法律和秩序,經濟改革也進行得很順利,另外鄧認為蘇聯的對外擴張已到了極限,因此,他深信,中國已比以往要強大一些了,不必再過分依賴美國了。恰好這時,美國對臺灣要求軍事援助又持新的同情態度,所以中美關係一度陷入了緊張狀態。這是從1981年1月裡根就職到1982年8月中美雙方就禁止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達成協議為止。

  中美雙方就上述問題所進行的談判共持續了六個月,最後達成了一項措辭嚴厲的協議。在此期間,中國方面多次批評了美國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台政策。這一協定構成了中美關係的新框架。在這一框架內,中美關係不再取決於中蘇關係或美蘇關係,而是基於中美雙方的實質利益,它給了中美雙方,尤其是中國更大的自由活動空間。但也使得中國在以後要注意保持兩方的平衡:一個是要想保持政治上的獨立,那麼勢必經濟的發展速度就要放慢,而要想加速經濟發展,在政治上就要更多地依賴美國。另一個是實行開放政策,勢必就要面對西方的思想觀念,這可能會導致政治上不穩定,而關起門來,就無法接觸西方的科技知識。從1982年以來,中共一直努力保持兩方面的平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