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樹聲 | 上頁 下頁
八四


  王樹聲看到他的部下一個個調走投入生產第一線,心裡確實羡慕得很。

  作為湖北省軍區司令員,他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既要抓部隊的建設,又要對地方武裝進行指導。但在他內心深處,他更希望能直接投入生產前線,作一個衝鋒的尖兵。

  正當王樹聲幻想著、希冀著的時候,總軍械部一位副部長,也是王樹聲早年的老部下,專程從北京來到武漢。

  戰友相見,分外親熱。

  王樹聲說:「無事不登三寶殿,你這趟武漢之行是不是給我報喜來了?」

  「還真讓你給猜中了,我這回是來喝你的喜酒的。」

  王樹聲說:「別賣關子了,否則喜酒是喝不成的。」

  總軍械部副部長說:「彭老總親自點將,要調你去中央擔任中央軍委總軍械部部長了!」

  王樹聲驚喜交集,好一陣才平靜下來說:「太好了!真是太好了!真得感謝彭老總的關心。這工作既是後勤,又是科技,太合我心意了。」

  是啊,自鬧革命起,王樹聲對槍炮這些玩意就有著濃厚的興趣,做夢都在鑽研槍炮的結構。王樹聲把玩著駁殼槍,不由得想:這東西太神奇,雖然不大,但打出的子彈的速度卻是飛快。開始鬧革命,槍支非常缺,這些東西是命根子喲!怎麼辦?王樹聲和一些能工巧匠反復琢磨,自己來製造。他們造了一些外形酷似駁殼槍,但卻只能打一發子彈的「撇把子。」雖是這樣,比沒有槍強,比大刀、長矛這些冷兵器強。如果再用紅綢子一包背起來,嚇得土豪劣紳,還真以為是「盒子炮」呢!

  記得1926年,王樹聲提出打擊他的舅父「麻城北方一隻虎」丁枕魚。他帶領農友們沖進丁家大院,開倉分糧,丁枕魚說王樹聲不像個外甥。王樹聲把綢包的「撇把子」「啪」地朝桌子上一放,丁枕魚魂飛魄散,臉都嚇得變成土色。

  隨著黃麻起義,紅軍越戰越強,不時從國民黨的手中繳來各式各樣的新式武器。王樹聲開了眼界,非要弄懂內部的結構不可。他常把槍支擺弄一番,然後拆開,看裡面究竟有什麼「巧機關」。真弄不懂時,他就間一些出名的能工巧匠,甚至有時還間俘虜兵。因此,王樹聲肚中關於武器的學問也在一點一滴地日積月累。

  王樹聲不僅喜歡弄清武器的原理,他又非常愛武器,非常小心地保管武器。作為指揮員,不管是在平時還是在戰時,他經常檢查或抽查下屬的武器,看槍支是否有灰塵,看槍支上是否亮。他對戰士們進行嚴格要求,經常要他們閉起眼睛擦、卸、裝,直到他覺得滿意為止。如果哪位做得不合規範,他就手把手地教,真是「循循善誘」,直到那個戰士完全弄明白為止。

  他常說:「一定要愛護槍支,一定要檢查好槍支。在這方面可絲毫不能馬虎。要知道,你不愛它,它也不愛你,有時甚至便要了你的命。」

  如今,王樹聲又要從事軍械工作了。當然,隨著科學的發展、技術的日益提高,王樹聲覺得自己知識有限,不可能弄懂軍械的方方面面。但他的工作是團結好幹部群眾,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才幹,努力地把軍械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是一個挑戰,王樹聲豪情滿懷,準備迎接這個挑戰。

  王樹聲全家從武漢搬到了北京。

  總軍械部是個新設的單位,人員來自五湖四海。由於人員關係不熟,工作初創雄艱。

  總軍械部群眾中間有矛盾,領導班子也不夠團結,都覺得自己一套是正確的,相互不買帳。彭德懷認為總軍械部必須找一個資格老,又能團結群眾的領導幹部才能坐鎮。因此他想起了王樹聲大將、把他從武漢給搬來了。

  王樹聲走馬上任,就找了幾個副部長談,他發現幾個副部長都很有才幹,也都有缺點,而且扯皮也較多。

  王樹聲看到了這個癥結後,首先從自身嚴格要求,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堅決克服自身的缺點。每一次開會檢查,他首先都作自我批評。解決問題時候,他發揚民主作風,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進行討論,獻計獻策,然後集恩廣益,對正確的意見予以採納。對不適宜的建議,也不是簡單地排除,而是耐心分析指出其中不足之處,從而令每個人都心情舒暢。

  王樹聲來到總軍械部。總軍械部有很多他的部下。首長來了,部下們感覺很親熱。親熱歸親熱,在工作上王樹聲同別人一樣嚴格要求,決不厚此薄彼,而是一視同仁。如前述那位接他赴任的副部長,有人稱其為「旅行家」,群眾議論紛紛。王樹聲聞訊,就找來他進行談心,談心中他發現此同志工作很積極,愛抓基層工作,出差比較多,而自己部門的雜事相對管少了,同自己部門的同志交流也少了,從而引起群眾的不滿。

  王樹聲瞭解了這個情況後,及時地給老部下指了出來。既肯定了他工作深入的一面,又指出了其照顧不夠周全的一面。老部下心悅誠服,馬上作了改進,並取得很大成績,令群眾刮目相看。周圍人員也深受教益。

  就是這樣,王樹聲作為軍械部主要負責人,在很短時間內,團結了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使軍械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新中國的軍械工業,是個破爛攤子,它主要從蔣介石國民黨的手中接過來。蔣介石逃到臺灣之前,能破壞的又把它加以破壞,武器裝備上絕大部分又繳自日本侵略者以及蔣介石的「奉敬」,種類真是五花八門。當然,這個時期,蘇聯也曾給予了我國軍械工業一定的幫助,但在如何學習蘇聯上,認識卻並不一致。一部分認為蘇聯專家水平高,蘇聯專家的建議都是合理的。

  另一部分人認為蘇聯專家固然水平高,但中國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專家也有跌眼鏡的時候。主張實事求是。

  在王樹聲到總軍械部之前,前一種人的思想占了上風。當時流行一句口頭禪說:「有理無理三板子。」意思是在學習蘇聯、對待蘇聯專家建議諸事上,一旦與蘇聯專家相悖,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都得挨上級三大板。

  王樹聲來了之後,主張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自己的工作,不能「打板子」。這同彭德懷的觀點不謀而合。

  一次,總軍械部決定修建一個靶場。蘇聯專家把它設計在華北某處。總軍械部多數負責人都贊同這個意見。

  王樹聲先沒表態,他召集各負責人開了一個會,大多數負責人仍贊同蘇聯專家的意見。

  但突然一個副部長站起來說:「我認為靶場建在華北那個地方不好。」

  眾人都驚奇地看著他。有的竊竊私語:「你看,連蘇聯專家的意見也不如他了。」「且看他怎麼說。」

  那位副部長緩緩地說,「我說華北某處不好,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從射程看,不過八九公里,太近,不理想;第二,從安全上來看,那地方周圍村鎮密佈,工廠密佈,一到上下班路上擠滿了人,在如此短的射程之內,安全大成問題;第三,從交通上看,華北某處交通不暢,且水網密佈,有很多交叉的排水溝,這些限制了靶場。」

  副部長的話一停,馬上就有人提出異議:「靶場就是八、九公里的射程也是夠用了,要那長長的射程幹嗎?」

  「蘇聯專家已提了建議,現在中途變卦,一方面在面子上對人家不好看,影響中蘇友誼,另一方面又重新找地方,可謂勞民傷財。」

  「交通不暢也可以使它變暢嘛。村鎮密佈,買東西也方便嘛!」

  還有的人不滿地說:「你說華北某處不好,你能找一個比它更好的嗎?」

  「能!」那位副部長斬釘截鐵地說:「有一個地方,是理想的靶場基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