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譚政 | 上頁 下頁
二三


  彝民開始動手了。他們把通信員小劉按倒在地,用腳踩住他,扒光了衣服,搶走了武器。連長王耀南一氣之下,下意識地拔出了手槍,戰士們也跟著拉開了槍栓。突然,他想起了總部的命令,想起了譚政主任等領導的親切而耐心的民族政策教育,立即大聲地對戰士們命令道:「不准開槍,執行民族政策!」他馬上收起了手槍,戰士們也立刻把槍收了起來。

  彝民兄弟見戰士們收起了槍,就蜂擁上來把工兵連同志的衣服扒光,把武器、工具全部搶走。工兵連的同志只好光著身體退回到大橋鎮,兄弟部隊的同志湊了衣服給他們穿上。當時紅一團一、二營走在前邊,楊得志團長帶領三營掩護劉伯承、聶榮臻等,走在後面。王耀南連長赤著身子回來見到了楊團長,彙報了衣服被扒、武器、工具被搶的經過。楊團長說:「趕快找衣服穿上,我去向劉、聶首長報告。你要把部隊帶好,前面還要你們開路哪!」

  王連長回答道:「請楊團長放心,我們保證完成任務。我看彝族同胞不錯,他們光扯著嗓子喊,卻不開槍。可惜語言不通,不然,講講道理,我看他們是會讓我們通過的。不過王連長不好意思笑笑說:「我們紅一軍團的工兵連,這還是頭一次『打』這樣的『敗仗』哩!」的確,一個紅軍連隊,被不瞭解紅軍的彝族兄弟剝光了衣服,「繳了械」,這種事不僅在工兵連是從來沒有過的,而且在紅軍戰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後來,王耀南連長見到劉伯承時,他檢討說:「司令員,我們沒有完成任務,還……」劉伯承打斷他的話,表揚說:「你們模範地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就是完成了一項大任務。」

  後來,劉伯承同志派了稍懂彝族語言風俗的工作隊員丁伯霖前去聯繫,請來了彝民首領小葉丹,按照彝民風俗,劉司令員與他同飲雞血,結為兄弟。此後,小葉丹派人護送紅軍部隊。同時,由於紅軍部隊又作了廣泛動員,準備了一些銀元衣物沿途發放,部隊才順利、和平地通過了大涼山彝族地區,並給彝族兄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小葉丹等也參加了革命,後來犧牲在國民黨的屠刀下。譚政等人的政治工作在先遣隊執行民族政策上結下了豐碩的成果。

  1935年5月25日上午7時。四川康定大渡河安順場。

  夏日的朝陽冉冉升起,大渡河畔安順場還一派霧氣茫茫,加之大渡河如雷灌耳的洶湧濤聲,更給這迷離的自然景觀,增添了神奇莫測、險惡恐懼之感。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條支流,古名涐江,別名叫銅河。它從高山峻嶺奔瀉而下,水流湍急,水深莫測。兩岸的懸岸險灘,劈波阻流,激起排空巨浪,攪成無數漩渦,使人間聲膽寒,觸目驚心。大渡河安順場這一段,河寬約二百米左右,水深約十多米,流速每秒約四米,水中礁石很多,急流咆哮聲音很大。對岸高山連綿,易守難攻,有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楊森的部隊據險扼守。這是中央紅軍及其紅一軍團紅一師長征以來遇到的第三道天險(第一道天險烏江,第二道天險金沙江),也是一道最險峻的天險。集結在這裡的譚政部下,即紅一師紅一團紅一營紅二連的十七勇士,在遵義會議精神和譚政政治工作的鼓舞下,正嚴陣以待,整裝待發。

  原來,自以紅一師紅一團為主力的中央先遣隊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以後,於5月25日淩晨3時來到了大渡河畔,順利地奪得了敵人的一隻小船並佔領了渡口安順場。佔領安順場後,楊得志團長立即來到大渡河邊觀察地形。經過請示後決定靠奪得的那只小船並在一位四十多歲的老船工等幫助下,靠船渡河。天明後,楊得志團長再次來到河邊觀察對岸敵情。通過望遠鏡,他看到對岸離渡口一裡左右有個四、五戶人家的小村莊,並有圍牆。渡口附近有幾個碉堡,周圍全是黑岩石。估計敵人可能把主力隱蔽在這個小村子裡,以阻擋我渡河部隊登岸。在觀察敵情時,楊得志決定:兵貴神速。先下手為強!他立即作了渡河部署:令配屬紅一團的軍團炮兵連將三門八二迫擊炮和數挺重機槍佈置在陣地上,輕機槍也進入陣地掩護。令有名的神炮手趙章成和機炮連的三個特等射手也進入陣地。當時渡船只有一隻,乘不了多少人,楊得志決心組織一支堅強精悍戰鬥力特強的渡河奮勇隊,並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一營。在譚政等領導多年精心用政治工作培養出來的紅一師每個戰士的脾氣是:遇到困難頂著上,碰到戰鬥任務搶著上。

  這次一營戰士聽說要組織渡河奮勇隊,戰士們一下子圍住了一營營長孫繼先,爭先恐後地要求參加。孫繼先請示楊得志後決定:集中到二連選派,然後由營長批准。開始,選定了十六人。這時,二連通信員陳萬清哭著喊著爭著要去。他是遵義會議後入伍的新同志,參軍不到半年,年僅十六歲。劉伯承、聶榮臻等首長到達安順場時,他正在要求。聶榮臻和楊得志都說:「由你們營長最後下命令定吧,叫誰去誰就去。」當孫繼先批准他參加奮勇隊時,陳萬清破涕為笑了。最後確定的十七名渡河尖兵強渡成功,後來成了紅軍歷史上的著名十七勇士。

  1935年6月中旬。蜀西夾金山以北藏族遊牧區。

  風和日麗,草原青青。紅一師主力翻越了白雪皚皚的大雪山——夾金山,來到夾金山腳下草場遼闊的藏民遊牧區。這一帶的藏民信奉喇嘛教,每個圩鎮都建有富麗堂皇的喇嘛寺,晚上一家人均團聚在一起烤火念經。他們生活簡單,以牛、羊肉和青稞為主食。紅一師主力來到這個地區,開始大家很高興,以為到了遊牧區,吃肉肯定沒什麼問題。可是,由於藏民誤信敵人的宣傳,不但把牛、羊趕走了,而且人也跑光了,糧食也埋藏了起來。而我們所帶的糧食已經吃完了,頓時部隊的口糧無以為繼,饑餓嚴重地威脅著部隊。部隊到達馬河口時,已經斷炊兩天了。怎麼辦?有人提出說,地裡的豌豆苗可以採摘充饑。師政委黃甦覺得這是違犯群眾紀律,不同意。

  然而,人總是要吃飯的,紅軍指戰員也不例外,就是為了革命的勝利,也要吃飯,活下來,行軍,打仗。後來,師政治部主任譚政想出了個主意,既解決了吃飯問題,又基本上不違犯群眾紀律。譚政說:「為了不損害群眾的利益,又可以用豌豆苗充饑,我們可以在採摘群眾的豌豆苗後,在地頭上放上幾塊錢作為賠償,並插上木牌說明。」大家覺得除這個辦法外,也就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大家也就按這一辦法去做了。譚政的這一發明,初步解決了部隊缺糧的問題。

  ※第四章 新崗位經常變 進諫一萬言

  1935年9月中旬。甘肅迭部縣哈達鋪藏族農牧區。

  秋高氣爽,紅日當空,萬里藍天飄著朵朵白雲,遼闊的甘南藏族草原一片翠綠,陣陣涼風拂面掠過,好一派祖國西北的自然風光啊!草原上,一場藏族同胞盛大的歡迎宴會,正在隆重地舉行。他們以藏族風俗的最高規格和禮節,設宴招待了長征途經這裡的紅軍領導幹部。譚政也出席了藏民這次盛大的宴會。自紅一師隨中央縱隊強渡波濤洶湧的大渡河,翻越白雪皚皚的夾金山,橫跨澤國茫茫的草地以後,於9月18日來到了甘肅南部迭部縣的哈達鋪,並在此進行為期數日的休整。這裡是藏族農牧區,草原遼闊,居民極少。

  雖然此時9月中旬,正值牛肥馬壯、秋糧成熟的季節,但是長征快要結束,北上抗日在即,紅軍只能路過,不能久留。由於紅軍紀律嚴明,很好地遵守了藏族的風俗習慣,嚴格地執行了民族政策,秋毫無犯,得到了藏民兄弟的擁護和支援。為此,現在藏民兄弟在盛情款待紅軍領導人。多少天來,紅軍指戰員都是靠野菜、草根皮帶等充饑,米麵從未沾唇。現在一看到藏巴團子,肚子餓得直叫,口水快要流了出來。譚政狼吞虎嚥,一口氣吃了七八個還不覺得飽,但卻不敢再吃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