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 | 上頁 下頁
三六


  ※第七章 反掃蕩破清鄉 天兵降車橋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在柏林訂立了「軍事同盟」。自此,日本為了配合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行動,便急於結束侵華戰爭,以便抽兵南進。於是,積極策劃中國內部分裂,想借中國人之手,鎮壓中國的全民抗日運動,以達到其抽兵南進,並鞏固其後方之目的。

  這時,反共的陰謀家們認為良機已到,便大肆活動起來,親日派更從中挑撥,企圖借此擴大反共陰謀,投降日本。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發出「皓(19日代號)」電,在電文中大肆誣衊八路軍與新四軍,並強迫命令我們黃河以南的抗日部隊,限期撤至黃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等同志,為了顧全大局,發出「佳(9日代號)」電,除對「皓」 電的造謠加以嚴正駁斥外,答應將皖南部隊北移。

  葉挺軍長接到北移命令後,親自到國民黨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處商量北移路線、經費、物資等問題,數度交涉,未獲解決。顧祝同一面遠從蘇南、浙江調其四十師與三十九師到皖南,連同其在皖南的五十二師、一四四師、新七師、一〇八師,共約七八萬人,對皖南的新四軍造成包圍態勢;一面又向部下佈置:「如新四軍蓄意要挾,即予以徹底解決,並防止其向黃山及天目山流竄。」國民黨的廣播電臺,則變相地向日偽通報:「新四軍要渡江北上!」使日偽增強長江兩岸防禦,焚毀渡船,每日派軍艦在江上遊弋,封鎖新四軍渡江。同時,在新四軍部隊中進行監視與特務工作的「聯絡參謀」,也突然在一天夜間不辭而別。各種跡象表明,事態發展嚴重。

  鑒於情況緊張,皖南新四軍決定以戰備姿態,繞道茂林,經三溪、旌德、甯國、郎溪,沿天目山麓進至溧陽蘇南根據地,爾後待機北渡。同時,進行了戰鬥編組。

  1941年1月4日晚,新四軍皖南部隊由雲嶺分三路出發,因連日大雨, 道路泥濘,河水猛漲,部隊行動遲緩。5日下午,才到達茂林一線。由於部隊疲勞,便停止前進,就地休息。頑軍乘機緊縮包圍圈。6日下午,頑軍開始襲擊。

  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太大,新四軍英勇拼殺,血戰七晝夜,終因彈盡糧絕,除一千餘人突圍外,其餘九千餘人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被無理扣押,副軍長項英突圍遇難。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皖南事變」後,蔣介石在重慶吹起了什麼「軍令軍紀」的法螺,宣佈新四軍為「叛軍」,取消新四軍番號,要組織法庭審判葉挺軍長,妄圖一手掩蓋天下人之耳目。

  日方、漢奸,更為「皖南事變」拍手稱快。漢奸汪精衛在南京開了慶祝大會,他在會上對蔣介石大加讚揚地說:「蔣介石盲目抗戰數年,只做了『皖南事變』一件好事!」

  在重慶,周恩來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重抗議。他打電話給國民黨參謀總長何應欽,義正詞嚴地痛斥:「你們的行為,使親者痛,仇者快。你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應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新華日報》衝破國民黨的新聞檢查,刊出周恩來兩件親筆題詞:一件是「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另一件是「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兩件充滿悲憤的題詞,轟動了重慶和整個國民黨統治區。

  「皖南事變」的消息傳到蘇北時,陳毅、粟裕正在鹽城開會。一名機要幹部鐵青著臉慌慌張張把陳毅叫出會場。粟裕知道這名機要幹部平時一向沉穩冷靜,聞雷不驚,今天如此慌張,肯定是出了什麼大事。他正要起身去看,陳毅忽然一腳把門踹開,臉色煞白走進會場。粟裕緊張地盯著陳毅,他認識陳毅多年來,還未見過他如此生氣。會場上的人似乎預感到了什麼,馬上停止講話,整個會場一下鴉雀無聲,很靜,很靜。

  「同志們!」陳毅的聲音顫抖著,「出了大事了!」

  與會的人馬上豎起了耳朵,不安地盯著陳毅抖動的雙唇。

  「蔣介石派人在茂林地區襲擊了我們軍部,葉挺軍長去跟他們談判時被扣押了,項英同志在戰鬥中犧牲,部隊除千把人突圍出來,其餘……」

  陳毅哽咽著說不下去了,眼圈紅紅的。

  粟裕吃驚地站了起來。臉,痛苦地扭曲著,一拳砸在桌子上,牙縫裡蹦出了幾個字:

  「國民黨!卑鄙!」

  會場上在經歷了片刻的靜寂之後,立刻便炸開了,有的怒駡,有的痛哭,有的請戰。

  粟裕跌跌撞撞地走出了會場,心頭像壓著一塊巨石般的難受,他不知道是怎麼走回自己房間的,進了門便一屁股坐在床上。一幕幕往事在腦海中閃現:

  新四軍皖南部隊活動地區,東起蕪湖、宣城,西至青陽,是一個橫寬百餘公里,縱深約五六十公里的狹長地帶,且面對強敵,背有國民黨頑固派的重兵監視、封鎖,處境十分險惡。為此,陳毅、粟裕於1940年3月建議皖南軍部率部向蘇南靠攏。中央複電同意陳、粟建議,指示「皖南軍部速移蘇南為宜」。當時我軍控制著郎溪、宣城地區,到軍部駐地涇縣雲嶺僅一百六十公里左右,雙方對進,一晝夜就可會合。粟裕佈置了三個團打算接應軍部北進,並將電臺呼號、通信聯絡約定好了。但項英以種種藉口為由,拒絕北移,幻想通過談判在第三戰區範圍內得到一個「較好」的防區。

  後來,中共中央多次令其儘早由無為以東北渡長江進入皖東,或經蘇南渡江北上。並指出「向南深入黃山山脈遊擊,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是最不利的。」但項英以「軍部北移困難」為由,主張繼續留在皖南。

  就這樣一次次錯過良機,終於招來滅頂之災。

  想到這裡,粟裕一下子站起來,恨恨地自言自語:「對頑固派絕不能一味妥協,只能有理、有利、有節地打!血債要以血償還!」

  「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面對皖南事變後的嚴重勢態,決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為重,堅持又聯合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軍事上嚴守自衛,在政治上堅決反擊。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新四軍軍部於當月25日在蘇北鹽城成立,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全軍改編為七個師一個獨立旅共九萬餘人。粟裕任第一師師長。第一師下轄三個旅,由蘇北指揮部三個縱隊改編而成,第一旅旅長葉飛,第二旅旅長王必成,第三旅旅長陶勇。該師主要在江蘇中部的蘇中解放區活動。

  1月17日,粟裕從鹽城啟程回東台二裡橋組建第一師師部時,陳毅特地來到粟裕住房,關切地問:「怎麼樣,有什麼困難嗎?」

  粟裕爽快地回答:「軍長放心,哪裡有群眾、有敵人,那裡就有我們的發展。」

  陳毅高興地說:「好!好!我過幾天就去看你們。」

  陳毅走出門,粟裕目送他很遠很遠。在此以前,他一直是陳毅的副手,現在他要單獨去蘇中,他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深夜,萬籟俱寂。粟裕房間的那盞燈仍然亮著。他正在思考著蘇中抗日根據地發展的問題。

  「人不能老走著,老站著,也得有坐下來的時候,坐下來就靠屁股,根據地就是人的屁股」。粟裕反復品味著毛澤東的這幾句話,回頭盯著牆上掛著的地圖。

  蘇中,位於長江以北,京杭大運河以東,北起鬥龍港,東臨黃海,面積約二萬三千多平方公里。這裡臨近南京、上海,扼制長江下游北側航運通道,是華中南部的一個前哨陣地,也是軍部的南大門,這個門必須把好!粟裕暗下決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