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粟裕以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時期總結的遊擊戰爭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指導,結合南方遊擊戰爭實際,經過無數次作戰實踐,把遊擊戰術在浙南遊擊區的運用歸納為六條原則: (1)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 (2)不在消滅敵人,而在消磨敵人; (3)支配敵人,掌握主動; (4)積極進攻,絕少防禦; (5)飄忽不定,出沒無常; (6)越是敵人後方,越是容易成功。 在作戰行動上,粟裕總結出一套遊擊要領: (1)反敵人之道而行,並竭盡欺詐之能事,敵進我退,敵集我散,敵大我避,敵小我欺,避實就虛,聲東擊西; (2)不要企圖太大,只要常有小勝; (3)站在敵人側翼、後方和圈子外國,不為敵人所合擊; (4)一切作戰行動必須迅速、勇猛、堅決,遲疑猶豫就等於等死; (5)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襲擊,只要槍彈一響,刺刀就要殺到敵人的肚皮上去。 在浙南遊擊戰爭中,粟裕不僅靈活運用了毛澤東的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而且發展了毛澤東的遊擊戰爭思想。 粟裕說:「積極進攻是遊擊戰術的一大特色。敵人進攻,我們就迅速轉移,不同敵人決戰。我們進攻敵人,則多採取突然襲擊。」 敵人的後方是紅軍遊擊隊襲擊的主要目標。襲擊的主要對象,一是國民黨政權的基礎或爪牙,常常神出鬼役地捉敵人的保、甲長,造成當地統治者的恐慌與動搖;一是捕殺敵軍的哨兵和偵探,使敵官兵驚恐,哨兵不敢放哨,尖兵也不探路。敵人的兵力過於集中,不好下手,遊擊隊就搞敵人落伍掉隊的散兵。 國民黨軍行軍時、要在岔路口做路標,遊擊隊就事先在岔路口佈置好埋伏,等敵人大部隊通過後,就移動路標,將敵人的「尾巴」引入紅軍遊擊隊的伏擊圈,吃掉它。 有時,遊擊隊面對幾路強敵的圍攻,就利用敵人之間互不聯繫的條件、導演「鬼打鬼」。有一次,大霧籠罩著山崗,粟裕率領的遊擊隊處在敵人的兩面夾擊之中,粟裕環顧左右,命令戰士同時向兩面山腳下的敵人射擊,等兩面的敵人都發起反擊時,粟裕率部隊悄然地從一側秘密轉移出去,使兩面的敵人自相殘殺。 在浙南,粟裕既打了一些出奇制勝的巧仗、也打了一些驚心動魄的惡仗。 有一次,敵人回溫州以西「圍剿」,遊擊隊由慶元、景寧之間北進,在雲和附近過了龍泉河,再向北還要過松陽溪。在這一段,龍泉河由西向東,松陽溪由西北流向東南,在麗水的大港頭、碧湖之間會合,形成一個三江口。 龍泉河南岸有一條由龍泉到麗水的公路,遊擊隊過公路時,遇到敵人一輛汽車,部隊看到就打,結果還是讓敵人跑掉了。不久,卻引來了更多的敵人。 遊擊隊過龍泉河繼續北進,準備過松陽溪。誰知當晚,天降暴雨,山洪暴發,小小的松陽溪變得又寬又深。天黑,看不見路,又找不到渡口。遊擊隊被卡在兩溪之間十多公里的三角地帶。天亮後,敵人追了上來。 粟裕率隊伍故意折回向南,引敵人追趕,然後突然掉頭向北,打了一個回馬槍。乘敵人閃開之機跑到溪邊,發現渡口有條船,無人看管。遊擊隊馬上上船準備渡河。這時,隱蔽在旁邊房子裡的敵人鑽了出來,向遊擊隊猛烈射擊。 中了敵人的計!粟裕率領戰士跳下船,沿著溪邊,邊打邊跑。 躲過了這股敵人,國民黨的大部隊壓過來了。 粟裕率戰士們鑽進刺叢裡躲起來。 敵人圍了上來,到處搜,邊搜邊喊: 「看到了,我看到你了,趕快出來!」 粟裕和戰士們把槍裡的子彈推上膛,等待著敵人的到來。 敵人是虛張聲勢,他們並沒發現遊擊隊員們。為了不挨冷槍,敵人不敢向前搜索。 大雨下到天黑,敵人堅持不住,走了。 粟裕帶部隊繼續往北上。找不到渡口,找不到船隻,只有泅渡。粟裕少年時代練就一身好水性。他的部下都是水中高手,安全渡過松陽溪。這一天一夜,粟裕率部急行軍九十公里,連打七仗。 還有一次,敵人把粟裕的隊伍追到一條山溝裡,前面又被一個敵人據點攔住。粟裕情急生智,要戰士們化裝迷惑敵人。那時,紅軍的軍服和國民黨的軍裝一樣都是灰色的,就是帽子不同。粟裕和戰士們把袖管和褲管卷起來,把帽子拿在手裡當扇子扇風,一直朝敵人的據點門口走去。 「你們是哪一部分的?」敵哨兵問。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營八連。」粟裕流利地回答。 「從哪兒來?」 「唉,在大順北被共軍打了個伏擊。」 「到哪兒去?」 「上芝溪頭集中。」 哨兵見沒有什麼破綻就放粟裕他們進了據點。 遊擊隊在粟裕率領下,進據點前門出據點後門。當敵人發覺有詐追來時,粟裕已率領戰士們通過了據點脫離了危險區。 三年遊擊戰爭,處境十分艱苦。國民黨軍的最後一次「圍剿」更為嚴重。 粟裕和部下有時幾天幾夜得不到休息。有一次,他率部連續轉戰三天三夜,到了秘密遊擊基點,他一覺睡了四十個小時。 三年之間,粟裕走遍了浙贛路以南、天臺山以西、閩浙邊以北的大大小小的山頭。有時一連兒頓吃不上飯。敵人「圍剿」稍微松一點,他們可以在樹林裡燒飯吃,一人一個磁缸,既當鍋又當碗。敵情緊了,怕暴露目標,不敢生火,只好吃生米。生米不好消化,戰士們拉不出大便,只好互相用棍子扒肛門。 有了傷病員更不好辦,放在群眾家裡怕連累群眾,放在山洞裡怕不安全,有時只好向死人惜「房子」,把棺材打開,把裡面的屍骨搬出來,墊上乾草,把傷員放進去,暫時隱蔽、養傷。 粟裕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在那三年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裡,部隊大部分時間是露營,青天作帳,大地當床,很少脫過衣服睡覺,經常和衣而臥,「枕戈待旦」。 在國民黨的封鎖與「圍剿」之中,處境極為艱危,但粟裕和他部下的將士們北上抗日的意志堅定不移。他們關心著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 粟裕從搞到的報刊中知道了中共中央1935年發佈的《八一宣言》和同年底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對全國的政治形勢和黨的總路線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 1936年1月,北平學生「一二·九」運動的消息傳到浙南遊擊區,粟裕當即發表宣言,表示支持。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發生。粟裕和劉英在消息阻隔的情況下分別發表了反對軍閥內戰,要求團結抗日的宣言。 1937年春,劉英主持的臨時省委與上海黨組織取得了聯繫。這對於指導浙南遊擊區的鬥爭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但當時粟裕與臨時省委失去了聯繫。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開始。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中央提交《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人元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至此,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 由於消息閉塞,在浙南遊擊戰場上的粟裕不能及時知道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