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 | 上頁 下頁


  李濟琛的部隊集結于梅縣附近。當發現起義軍越過大埔、三河壩直趨潮州時,便把其進攻方向由梅縣轉向潮汕。陳濟棠奉李濟琛之命,指揮東路軍以一部進佔豐順城,主力進佔湯坑。

  黃紹竑奉李濟琛之命從背後圍追起義軍。錢大鈞指揮的右翼部隊切斷了起義軍的退路。

  起義軍兵分兩處,兩處都是易攻難守的地方,而且眾寡懸殊,陷入被動地位。守在潮州的勇士們中間就有粟裕。

  戰鬥打響,雙方在湯坑附近發生激戰。起義軍擊潰敵軍的一次進攻,從俘虜口中得知敵軍的大部分兵力在圍攻潮州。賀龍急令周逸群指揮潮汕衛戍部隊死守潮州,並調兵遣將增援潮州。

  戰鬥非常激烈,賀龍、葉挺的指揮部不得不經常轉移。每轉移一次,就有炮彈打進原來的指揮部。後來潮汕一帶民間傳說賀龍有神靈相助,炮彈不能接近。

  雙方彼此衝鋒各數十次,形成拉鋸戰。

  9月30日晨,起義軍陷入重圍,彈藥消耗殆盡,人員傷亡嚴重,不得不退出戰鬥。敵軍傷亡更大,已無力組織追擊,也不得不退出戰鬥。

  起義軍退到揭陽,賀龍把三十支槍和九千發子彈送給當時的中共揭陽縣委。他說:「願南昌起義的槍在各地都能打響。」

  起義軍投入潮汕戰鬥的兵力是六千多,撤出潮汕時僅存二千多官兵。這二千多官兵是南昌起義的部隊經過幾千里轉戰之後倖存的精華。用「火種」

  二字形容他們或許並不為過。粟裕就是這二千多官兵中的一員。

  撤出潮州,東渡韓江,向饒平方向前進。到了饒平,陳毅率領的從潮汕撤退下來的隊伍與朱德率領的十一軍二十五師、九軍教育團會合在一起。朱德和陳毅率領隊伍向閩贛方向作戰略轉移。

  隊伍經饒平、平和、大埔、永定、武平、信豐,到達南康、大庾地區。

  從饒平出發時,起義軍的處境非常險惡。敵人又糾集了四萬多軍隊,圍攻僅有兩千五百人的起義軍。而起義軍是剛從各個方面會合起來,在嚴重的失敗打擊之下,組織上和思想上相當混亂。這時,與周恩來等領導的起義軍總部已失去聯繫,在部隊中的最高首長就是第九軍軍長朱德。

  用粟裕後來的話說:「在當時條件下,能脫離險境和保存力量就是勝利。」

  朱德和陳毅率部急行軍,於10月中旬到達閩贛交界的武平。國民黨錢大鈞的一個師窮追不捨。起義軍在武平立足未穩,錢大鈞部即追至武平。起義軍不得不在武平打一場退卻戰。

  在武平,粟裕第一次負了傷。

  朱德指揮起義部隊打退了敵人的兩次進攻,隨後命令粟裕所在的警衛排佔領武平城西門外的山坡,掩護大部隊轉移。

  敵人進入武平城,追出西門。

  警衛排奮力阻擊,敵人紛紛潰退回城裡。

  完成任務,警衛排追趕大部隊。

  起義軍向西北行十多華里,到石徑嶺附近,於懸崖峭壁之間有一個隘口,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反動民團在起義軍到達之前佔據了這個隘口。

  朱德指揮隊伍疏散隱蔽,爾後帶幾名警衛戰士從長滿灌木的懸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敵人側後發起攻擊。敵人才驚恐而逃,起義部隊順利通過隘口。朱德站在一塊斷壁上,手握駁殼槍,指揮後續部隊。

  接著,朱德令粟裕他們一個排掩護主力撤退。當他們打退了追擊的敵人後去追趕部隊時,一顆子彈從粟裕的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了過去。他覺著受了猛烈的一擊,就倒了下去,身體動彈不得,但心裡倒還明白。他依稀聽見警衛排長說:「粟裕呀,我們不能管你啦!」

  排長卸下粟裕的駁殼槍,帶領全排戰士走了。

  粟裕稍能動彈時,身邊已空無一人。他覺著渾身無力,爬不起來。

  無論如何要趕上部隊!一一他想。

  粟裕以驚人的毅力站了起來,可是,身子一晃又跌倒了。

  粟裕是位頑強的英雄漢,站不起來,他就順著山坡往下滾,然後艱難地爬到路上。

  當幾名追趕大部隊的起義戰士沿著山邊走來時,他們幫助粟裕爬出水田,替他包紮好傷口,攙著趕上了部隊。

  山區10月,已是涼氣襲人,起義軍的官兵們還穿著「八一」起義時發的單衣,幾個月來轉戰幾千里,身上的衣服已破爛不堪,鞋子也早已穿爛,他們既沒有打草鞋的材料,也沒有打草鞋的時間。有的撕塊破布把腳包起來,有的乾脆赤著腳。為了防備反動民團的襲擊,部隊有意避開大道和城鎮,專在山間小路上穿行,夜裡露宿山野,身子底下墊些草或樹葉。寒冷、饑餓折磨著將士們,痢疾、瘧疾一天天增多,又沒有藥物治療。有的同志晚上睡下,天明就再也起不來了。

  粟裕回憶這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時說:

  嚴酷的鬥爭現實,無情地考驗著每一個人。那些經不起這種考驗的人,有的不辭而別了,有的甚至叛變了。不僅有開小差的,還有開大差的,有人帶一個班、一個排,甚王帶一個連公開離隊,自尋出路去了。①

  那些原來有實權的帶兵的中高級軍官差不多相繼自行離去,給部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到信豐一帶時,只剩下七八百人。

  在起義部隊生死存亡的艱難時刻,粟裕看到,朱德和陳毅對革命充滿了必勝信念,他們堅決率領這支革命隊伍,堅持武裝鬥爭的道路,成為整個部隊的中流砥柱。

  那個時代,舊軍隊裡官兵之間等級森嚴,生活待遇懸殊。但粟裕看到身為軍長的朱德卻過著和士兵一樣的簡樸生活,和士兵一樣吃大鍋飯,一樣穿灰色粗布軍裝。行軍時,朱德有馬不騎,和士兵一樣肩上扛著步槍,背著背包,有時還攙扶著傷員、病號。

  陳毅是七十三團指導員。在起義隊伍的危難之際,與朱德同心戮力,和那些悲觀動搖企圖逃跑的人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

  據粟裕回憶,當時黃埔軍官學校出身的一些軍官,找陳毅表示要離開隊伍另謀出路,並且勸陳毅和他們一起離隊。他們說陳毅是知識分子,沒打過仗,沒有搞過隊伍,他們則是搞隊伍的,現在隊伍不行了,碰不得,一碰就垮了。與其當俘虜,不如穿便衣走。這些軍官中間,就有當時任七十三團七連連長的林彪。當部隊離開大庾時,他和幾個動搖分子脫離部隊,向梅關方向開了小差。因為地主挨戶團在關口上把得緊,碰到行跡可疑的人,輕則痛打,重則殺頭。林彪感到走投無路,於離隊的當天夜裡又返回了部隊。

  但當林彪一邦人勸陳毅離隊時,陳毅說:「我不走,現在我拿著槍,我可以殺土豪劣紳;我一離開隊伍,土豪劣紳就要殺我。」他告誡說:「你們要真走,把槍留下,我們繼續幹革命。隊伍存在,我們也能存在,要有革命的氣概,在困難中頂得住,個人犧牲了,中國革命是有希望的。拖槍逃跑最可恥!」

  幾十年後,粟裕說:「我認識和欽佩陳毅同志,也正是從信豐、大庾開始的!」這時候,粟裕已由警衛隊的班長晉升為排長。

  粟裕所帶的警衛排,其前身是二十四師的教導隊,是由「馬日事變」後從兩湖逃出來的部分學生和工人幹部組成的,全部是黨員或團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