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 | 上頁 下頁 |
八七 |
|
「說得很好!問題就在這裡,為了徹底打敗帝國主義,我們必須抓緊培養現代化的軍事人才!」毛澤東說。 「陳賡,我們召你回來,就是為這件事啊,黨中央決定創辦一所軍事工程學院,你看怎麼樣?」周恩來說。 「那太好了!」陳賡欣喜地回答。 毛澤東問:「誰來辦?」他望望在座的周恩來,又望望陳賡,然後說:「你來辦吧!」 「我來辦?」陳賡疑惑地問,「主席,這個我隔行,恐怕辦不好!」 主席笑道:「你隔行,我們黨內還有哪位懂行?你指出來。還是你去幹吧,不懂就學嘛!」 其實,對於這解放軍第一所高等學府校長的選擇,毛澤東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的。旱在三十年代,毛澤東就提出過,要辦好一所學校,第一件事就是選好校長。陳賡身經百戰,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很高的政治素養,而且又有較高的文化基礎,他先後赴越、朝,同美、法帝國主義作過較量,對新形勢下之敵手,己具備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何況三十年代他還當過紅軍學校的校長呢。對,陳賡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就這樣,陳賡領受了創辦軍事工程學院的任務。 從司令員到學院院長, 這是陳賡人生旅程上的一次重大轉折。 擺在陳賡面前的困難是巨大的,校舍、教師、教材和設備均無著落,而他又從來沒有辦軍事技術院校的經驗,更不要說辦這樣的高等軍事技術院校了。 困難嚇不倒他,既然接了任務,就一定要辦好,這是他的一慣風格。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人民解放軍是一隻猛虎,創辦軍事工程學院,就是在為猛虎添翼。當然,創業是艱難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從無到有,軍事工程學院也能夠從無到有。我陳賡要是辦不好軍事工程學院,誓不為人!」 憑著這樣的信念,他開始了艱難的辦學。他像指揮打仗一樣,先從調查研究入手,制定作戰部署。 1952年7月。陳賡陪同蘇聯專家小組,乘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大連、青島、武漢、瀋陽和哈爾濱等地考察。經過反復磋商,最後確定把校址定在哈爾濱。同時確定把這個學院辦成一所包括空軍、海軍、炮軍、裝甲兵、工程兵五個軍種的綜合學校。一個月的調查研究分析,陳賡提出了一個以邊建、邊教、邊學和以教學為中心的建校方案。明確了軍事工程學院的性質、任務、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招生人數、畢業去向、校址選擇、組織機構以及教師、教材和設備來源等一系列的問題。 陳賡還提出,在幹部組成上應以知識分子為主,同時抽調部分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同志,讓他們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以保障培養對象達到又紅又專。 陳賡將他這些構想給中央作了彙報。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室為基礎,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籌建軍事工程學院。籌建時,也從志願軍第三兵團抽調部分幹部參加,用陳賡的話來說,這叫做兩根柱子齊心協力,共同辦學。 辦校的最大困難是師資力量的缺乏。為配備師資力量,他請來了彈道學專家張述祖等教授,並請他們提出教授名單,由他親自去找周總理批示。 一向以急性子著稱的陳賡,一心撲在創辦「軍工」的事情上。為儘快配備師資,他多次去找周總理。但總理日理萬機,很難找到,陳賡只好在早晨或夜間到家裡去「堵」。 一天早晨,陳賡來到國務院西花廳。這天總理要接見民主人士,客廳裡已坐滿了人。陳賡一看不好闖進去,就等在門外。恰好此時他看見總理要出來上廁所,他便迅速地跟了進去。總理見他匆匆忙忙走進來,問道:「陳賡,你怎麼到了這兒?」 「總理,有幾個教授的名單,請批一下!」陳賡說著就遞上了名單。 「你等一下不行嗎?」 「等一下你就走了。還是現在就批吧!」 就這樣,總理在洗手間裡批了這份名單。為了給學院從各大學選調教師,周總理多次指示教育部黨組織幫助解決「軍工」師資問題,並親自主持召開兩次會議,請教育部、清華大學以及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文教辦公室負責人來參加,專門聽取學院的彙報。由於總理的全力支持,很快就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有名的教授、副教授。僅僅幾個月時間,七十八名教授和專家就陸續從華東、中南、西南、京津地區奔赴哈爾濱。 陳賡又請中共中央批准,從各大軍區挑選了三百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成立助教隊,由請來的專家教授講課輔導。這批助教後來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僅僅一年時間,陳賡就組成了一個五百名教師、三百名實驗人員的隊伍。 師資力量已初步配備,陳賡的工作效率之高可見不一般。 陳賡一手「抓人」,一手「壘窩」抓緊校舍職工宿舍建設。當時國務院決定把哈爾濱醫科大的校舍撥給「軍工」,作為建校的立足點。陳賡又從哈爾濱市、中專鐵路局等單位接收、租借和交換了一些房屋,大批教學、科研人員得以安頓下來。 1953年4月,冰城凍土未開,「軍工」校舍建築工程,即已拉開戰幕。 陳賡時刻關心施工進展情況,經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他親自同基建辦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談解決。他還不顧腿傷,多次爬上腳手架同工人聊天,查看工程質量。 僅僅七個月時間,十萬平方米,三十六幢的教學科研大樓便拔地而起。 1953年9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成立,陳賡主持開學典禮。毛澤東給該學院頒發的《訓詞》中盛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創辦,對於我國的國防事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在陳賡的督促下,在中央和省、市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僅僅兩三年時間,就蓋起了四十多萬平方米的樓房,五個系的教學大樓相繼矗立起來。到1958年,全院新建校舍己有二百二十一幢,五十六萬多平方米,加上從醫科大學接收的四萬多平方米,在市內各處租賃的五萬九千多平方米的舊房,共計校舍六十六萬多平方米。「軍工」的建立凝聚著陳賡的一片心血。 「窩」壘起來了,人「抓」來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辦校了。關於這個問題,當時有兩種看法,一方面一些老幹部對党的知識分子政策不理解,瞧不起那些知識分子,另一方面當時蘇聯教育顧問和政治顧問提出取消黨委制。針對這兩種意見,陳賡提出,辦校一定要依靠「兩老」,即老教授、老幹部。他常講,「長征二萬五和十年寒窗苦都是一回事,這是學院的兩根支柱,缺一不可。」這樣,既可發揮我軍優良傳統,又將科學技術知識傳授給青年。他常教育軍隊幹部說:「中國革命沒有知識分子是不能勝利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知識分子同樣不能勝利。」「不要只看到自己經過戰爭的考驗,也要看到人家十年寒窗的刻苦鑽研。」他語重心長地對說怪話的同志說:「我們都是受黨教育多年的黨員,要協助黨委主動團結知識分子。」他又教育教授、專家要尊重軍隊幹部,同他們親密團結,合作辦好學院。 他視專家、教授為「國家最可貴的財富」。他號召教授、專家要做學院的主人。在工作中,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党的知識分子政策,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盡可能予以照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