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賡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一章 出武門立宏志 英雄少年時 1903年2月27日。湖南湘鄉縣城北二都柳樹鋪,解甲歸田的湘軍將領陳益懷家,喜氣洋洋,人來人往。 這一天,陳益懷喜得長孫,取乳名福哥,學名庶康,字傳瑾,這位落地有聲、睜開雙眼便哇哇大哭的嬰兒,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幾十年後叱吒風雲、聞名遐邇的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賡大將。 陳賡的祖父陳益懷,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出身寒微,家境困窘,但從小酷愛武術,喜歡拳腳棍棒,力氣過人。十幾歲時,跑到舅舅家混口飯吃。 這位娘家舅舅家境並不大好,為人又小氣。陳益懷在他家被當長工使喚,白天放牛種地,樣樣活都幹。夜晚他還要練習武藝。這樣,自然食量不小。舅舅心疼糧食,對他練武橫豎看不慣。一天,陳益懷幹完活,拿起碗口粗的棍棒,在屋後的空地上「嘿嘿嘿」地練開了,舅舅從屋裡跑出來,倚在門框上,冷言冷語:「成天練個啥?黃鼠狼變貓——變也變不高。」 陳益懷一聽這話,氣得掄起手中的棍子,砸倒了一顆小樹。他實在忍受不了這種侮辱,心裡想:我堂堂七尺男兒,幹嘛要受這份窩囊氣?我非幹出點名堂讓你瞧瞧! 當晚,陳益懷拿了幾件自己的換洗衣服打一個包袱,憤然離開了舅舅家。 當時正值湘軍招募新兵,陳益懷跑到招募處去報名,當了一名士兵。 既無靠山提攜,又不會逢迎拍馬攀高枝,陳益懷憑自己的一身武藝和沙場上英勇善戰,一步一步登上了軍中高位,從一個「夥頭軍」當上了湘軍管帶,成為一方名士。據傳他在軍中使用的大刀,重達八十餘斤,他掄起來如同旋風,水潑不進。他能站在三張疊起的桌於上面,用牙齒提起四隻捆在一起、裝滿水的木桶離地。每次作戰,總是披堅執銳、一馬當先。 陳益懷的夫人、陳賡的祖母,也是一位跨馬揮刀、飛騎射雁的軍中女俠。 兩軍陣前,常見她披一件綠色的花緞斗篷,出沒在刀光劍影之中。 夫婦二人征戰數十載,逐漸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以及連年戰火對百姓的殘害,尤其是對湘軍充當清王朝幫兇、趕殺太平軍的做法心存疑異,遂萌生退軍之意。 不久,陳益懷上奏辭官,攜帶夫人,解甲歸田。 陳益懷夫婦回到故鄉湘鄉縣二都柳樹鋪羊吉安,買下了二百四十畝田地,一處院落。田地大都租種出去,自留三十畝,雇人耕種。陳益懷樂善好施,在當地享有盛譽。 二都柳樹鋪在湘鄉城北十五裡,東西兩面,有兩道綿亙起伏的小山巒,山巒之間夾著一條寬約三四裡的狹長谷地。在湖南,人們管這樣的地形叫「沖」。陳賡誕生之時,正是中國處於風雲變幻、政局動盪的時代。湖南以其獨有的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傳統,成為鬥爭最尖銳的一個地區。 陳益懷解甲歸田多年,過著平靜的田園生活,但內心仍時時回想起往日的歲月。眼看兩個兒子老老實實、本本份份,大概一輩子就這麼過下去了,他把希望寄託在長孫身上。 陳賡是個聰明調皮的孩子,深得祖父祖母喜愛。 健談的祖父經常給陳賡講述自己的戰鬥經歷。繪聲繪色的敘述,驚險動人的故事,常常使陳賡入迷,從小就培養出一份對當兵打仗的興趣。他纏著祖父祖母要學武藝,比祖父年輕許多的祖母便開始一招一式地帶陳賡練功。 當年的女騎士,威風猶在,對疼愛的小孫子要求極嚴。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越是陳賡叫苦的時候,她越是要讓他練。就地十八滾,刀槍棍棒,虛實變換,長驅直入,摸爬滾打,越練越苦,越苦越練。 騎馬蹲襠,一蹲幾個時辰。在木棍上翻筋斗,一翻幾十遍。折騰得泥一身,汗一身。常言道,「功夫不負有心人」。陳賡硬是練出了一身扎實的功夫。 馬上的招數,地上的路數,抬胳膊動腿,處處不凡!柳樹鋪一帶幾十裡沒有能擋得住他的房舍高牆,沒有他攀不上的懸崖陡壁! 陳賡自幼豪爽仗義,愛結交朋友,好打抱不平。他有一身硬功夫,腦瓜子又好使,自然成了前村後巷的「娃娃頭」。哪個小朋友受了氣,挨了大孩子的欺負,陳賡就一把拉起他,找人算帳去。那些調皮霸道的「小刺頭」遠遠看見陳賡,便不敢太放肆撒野。 爺爺常摸著陳賡的頭,得意地誇道:「我家福哥就是有本事呐!」 陳賡六歲時,家裡給他請了私塾先生,教他《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 舊日私塾教學,先讓學生背得滾瓜爛熟,然後老師再開講。一天到晚,學生都得端坐凳子上,閉起眼睛,搖頭晃腦,拉長了腔調背誦:「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陳賡生性活潑好動,對這種死記硬背經書常常感到厭煩,有時還搞一些惡作劇,以反抗老師的斥責。 有一次受到先生的嚴厲呵斥之後,他悄悄地溜進廁所,將茅坑上的踏腳板,踞開一半,然後在附近隱藏起來。先生上茅坑,剛踏上一隻腳,木板斷裂了,險些一腳踏進糞坑裡。 類似的惡作劇,自然要受到先生的斥責。陳賡的父親知道後也氣極了,高聲呵斥:「看!等你到十六歲的時候,一定把你從家裡趕出去!」 陳賡低著頭,滿不在乎,心裡不知又在轉什麼念頭。後來,他在《自傳》中承認:「幼年讀書,調皮搗蛋。」「我的浪漫,不修邊幅,從小就如此。」 不過,調皮歸調皮,陳賡的功課倒是不錯的。因為他頭腦靈活,背書難不住他。 1915年,陳賡十二歲時,結束了味同嚼蠟的私塾生活,來到離家二十裡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 這所學校座落在離城二三裡的東岸坪。從縣城出東門,涉過一條河,就是一片廣闊的平原,東山學堂就在青青的東臺山腳下。 校舍是一棟用磚牆圍成的園形建築。庭院四周,古木參天,林蔭夾道,環境幽雅。這是1890年廢科舉、興學校時創辦的一所新式小學。 學校除教經書以外,還設有自然科學、英文、音樂等課程,還向學生介紹一些西方的社會科學、人文思想。 學校裡有幾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老師,他們帶回了日本以及西方的「富國強兵」之道,講自然科學,也介紹外面世界的情況。學校裡還訂有外文報紙,這對學生們開闊眼界、接觸新思想很有好處。陳賡到東山小學堂後,被編在二班。他有一種獲得自由的新鮮感和解脫感。 他如饑似渴地讀書,拼命吸收新思想養料,書報在他面前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他逐步懂得了「列國富強,我國貧弱」的原因,開始萌發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愛國民族意識,產生了「富國強兵」做救國救民的英雄的抱負。這些,與他在私塾學習時有了很大的不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