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九


  1960年11月,陳毅訪阿富汗歸來在新疆伊犁停留,在機場接見了蘇聯駐伊犁領事,接著來到中共伊犁區黨委。不料那位領事也理所當然似地跟著進來參加開會。陳毅警覺了,不客氣他說:「我們在機場不是已告別了嗎?

  是誰請你到我們黨委機關來的?你來做什麼?」領事啞口無言,道了歉趕緊走路。陳毅再一問,以前一直如此,蘇聯領事要來就來,這裡的幹部以為既是「老大哥」,也從未提出反對。陳毅感慨道:「我們同志太老實!蘇聯人有點搞慣了,喜歡干涉人家內政。這是中國的地方嘛!」後來事實證明蘇方確有所圖。1962年春他們欺騙、策動數萬伊犁人鬧事,並越境跑到蘇聯去了。

  問題的實質正是獨立自主同霸權控制的矛盾。陳毅對此有一句傳播於世的精當比喻——「我們不做衛星國。」1962年西方記者報道陳毅在日內瓦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便用這話作為黑色粗體字通欄大標題。陳毅在那次談話中不無辛辣他說:「蘇聯的衛星重1000噸。但有著6億人口的中國是太重了,作為一顆衛星,未免太重了一點。不是這樣嗎?——我們不希望擁有衛星國,但也決不做任何人的衛星國!」

  為此,陳毅身體力行。經濟上「卡脖子」嚇不住中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外交部幾次要蓋大樓,陳毅沒同意。「要蓋,等我死了以後吧。」外交部成千工作人員許多年擠在那幢破舊的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古舊建築物裡辦公。為帶領人民渡過難關,1959年中央決定減少高級幹部薪水,毛澤東找了陳毅等幾位政治局委員去商談,大家一致同意每人減100元,都認為這有很大政治意義。作為外長,陳毅在這方面更大的貢獻在於向各國的首腦、議員、記者做有關中蘇分歧的解釋說明的工作。他的談話抓住要害,展示矛盾,具體生動,坦率真摯,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作為新中國科技戰線早期領導人之一,陳毅對蘇聯片面撕毀為中國建立核工業提供技術援助的協定,並和美、英一起簽訂三國部分核禁試條約來剝奪中國及其他國家建立自己核力量權利的行為尤感氣憤。他和毛澤東、周恩來一樣,明確指出其目的就是要中國在帝國主義核威脅面前依賴蘇聯的「核保護殺,聽命于蘇聯。中國政府1963年6月6日在答覆蘇聯政府的備忘錄中莊嚴宣佈:「中國人民決不承認某一個或某幾個大國壟斷世界核力量,對別的國家任意發號施令的特權。」

  當然,作為一個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戰士,陳毅始終牢記著中蘇人民之間多年積累的深厚友誼。他曾多次在大會小會上講中蘇人民的友誼,講蘇聯專家們在中國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貢獻。他講過蘇聯顧問團副團長在告別宴會上說的一句話:「我們來時帶的是蘇聯經驗,回去時是帶著中國的經驗。」陳毅稱讚這話講得好,表達了兩國人民互學互助的願望與友情。直至1963年中蘇關係公開破裂後,他仍在蘇聯駐華使館慶祝十月革命節的酒會上發言,引用「友誼貴如金」的中國諺語,強調了兩國友好的重要性。

  第三節 邊界與鄰邦

  中國的邊遠省縣,多以「和」、「平」、「安」、「寧」命名。

  中國力求建立一條安寧友好的邊界,然而100餘年來,中國的邊境和領土,經常被蠶食,被鯨吞,糾紛複雜。西南方向——從阿富汗、尼泊爾、印度直至緬甸,也是一條漫長複雜、有歷史爭議、某些地段尚未正式標定的弧形邊界。制度不同,國有大小,這些國家既遭受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禍害,往往又接下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遺留的歷史問題。其中有的國家對新中國多少懷有疑懼,怕中國以武力擴展疆土。國際上對中國不友好的各種勢力,乘中印邊境武裝衝突之機,進一步挑撥中國和鄰國的關係。對於解決邊界問題,陳毅參與制訂了中國的政策,中國的基本主張是: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雙方應通過和平談判,求得友好解決,而不應訴諸武力。在談判中,既要照顧過去的歷史背景,又要照顧已經形成的實際情況,經雙方同意也可以做些必要的調整。在解決前,維持邊界現狀。總之,是嚴格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和平協商來求得解決。陳毅對外國朋友說過:「社會主義的中國,決不採取擴張政策。」是否真如此,人們要看事實。

  1960年4月,陳毅隨同周恩來總理訪問東南亞鄰邦,第一站便是緬甸聯邦。中緬邊界有很長的一段迄今未曾標定,由於政權更迭,歷史變遷,形成邊界現狀的原因很複雜,因此中國政府從一開始便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先保持邊界現狀。解放之初,國民黨殘匪流竄至緬甸境內,常過境來劫掠騷擾。

  毛澤東一再指示人民解放軍不能過界追殲,即使殘匪在邊疆造成一些損害也不要過去。陳毅傳達說:「過界就會形成干涉人家的內政。這些國家都要受震動,都要害怕。」陳毅對緬甸朋友說:「中緬是親戚國家,完全可以採取萬隆會議原則來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1960年初緬甸總理奈溫欣然來訪,與周恩來草簽了中緬友好條約和邊界問題協定。

  緬甸人民盛情歡迎中國客人。代表團抵達的第二天便應邀參加緬甸傳統節日——潑水節的盛會。然而人們沒想到,出現在面前的中國總理和副總理竟穿著圓領白色小褂,圍紗籠,趿拖鞋,頭紮白紗帕,完全和緬族人一樣裝束,興致勃勃來到人群中,潑水祝願,共敘胞波情誼。訪問獲得極大成功。

  離開仰光,代表團飛抵印度首都新德裡。中印兩國長期來有密切的文化、藝術往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周恩來總理在1953年12月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先提出,1954年在中傭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的序言中加以肯定,在中印兩國總理的聯合聲明中又共同倡導的。然而1959年起,印度先是在西藏問題上干涉了中國內政,其後又向中國提出了領土要求,印軍越過邊界傳統習慣線侵入中國境內,迫使中國邊防部隊不得不進行了自衛反擊。中印關係發生了令人遺憾的裂痕。周恩來和陳毅在此次訪問中竭盡全力尋找和解與友誼的途徑,進行了一系列會談和訪問,可惜印度方面對中國領導人的真誠努力未能作出響應。

  飛機駛向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中尼之間的友好關係源遠流長,但也有未定邊界問題。此次訪問除商談中尼友好合作事宜外,還在雙方已于同年3月簽訂的中尼邊界協定的基礎上,繼續就珠穆朗瑪峰問題等具體邊界事項交換意見,簽訂了中尼和平友好條約,並交換了中尼邊界協定批准書。中國過去出版的地圖將珠穆朗瑪峰劃在中國境內,而尼方則把珠峰劃在邊界線上。經過多次友好商談後,1961年秋馬亨德拉國王訪華期間,雙方終於就珠穆朗瑪峰問題達成協議。中國出於對尼泊爾人民的友誼和感情的尊重,同意尼方關於兩國邊界線通過珠穆朗瑪峰的劃法,峰頂北部歸中國,峰頂南部歸尼泊爾。1961年10月5日,兩國國家元首在北京正式簽訂《中尼邊界條約》並立即生效。英國作家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說:「中國心平氣和並且公平合理地同它的其他鄰國解決邊界問題。這使印度的立場顯得理虧。」

  訪問最後一站是柬埔寨,但行前突聞其國王逝世,舉國行喪,主人擔心形不成歡迎中國貴賓的熱烈氣氛。周恩來、陳毅商討後決定按期前往,並為代表團全體成員在國內趕制了黑、白色服裝,訪問期間參加國王弔唁。柬埔寨朋友們深受感動。5天訪問期間正遇柬埔寨40年來最酷熱的天氣,陳毅頂著烈日在金邊「王家田」廣場向青年群眾演講,高度評價西哈努克親王的中立愛國主義政策。講話一次又一次為歡呼聲打斷。巴黎《戰鬥報》評論:「北京頭號外交家在仰光,加德滿都和金邊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1960年8月,陳毅單獨訪問了西陲鄰國阿富汗,參加其獨立42周年慶典。陳毅抵達當晚,便拜訪了國王、首相及大臣們,陳毅發揚了他獨特的外交風格,在個人交往時不拘禮節、坦誠爽朗地交談中國建設的經驗、挫折、大中小型企業結合以至將軍下連當兵。一直談至夜12點,主人仍不倦,請陳毅「再談!再談!」說:「我們到巴黎、紐約去談,談的是老一套,都是教科書上的東西。跟中國朋友一談,就學到新鮮思想、新鮮的經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