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六 |
|
陳毅這篇講話的主要內容,是在改善黨對科學文藝、對知識分子的領導。 如果所有党的領導機關,都能象陳毅所說的這樣來領導,那就必然能團結廣大的知識分子以及工農兵群眾,心情舒暢、鬥志昂揚地跟著黨的正確路線走。 文藝工作者聽著這樣的講話,怎能不歡欣鼓舞!笑聲、掌聲……當年的記錄稿注明,在陳毅這篇3萬餘言的講話中,會場裡響起60多次掌聲和笑聲。 但是,「黨內」有人不滿意了。據說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下了指示,不許傳達陳毅的講話。怕什麼?怕「翹尾巴」。普通的黨員幹部也有的說,要不是看見文件上寫明陳毅,還以為是「右派分子」的講話呢! 就是這樣的一個陳毅,「二月逆流」中成為「黑司令」是理所當然的。 ※第十三章 外交風雲 第一節 歷史選擇了他 1954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紅燈高懸,嘉賓滿座,共賞節日焰火。 陳毅副總理坐在位子上若有所思,等待與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談話的機會。後天他將率中國黨政代表團出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須請示與商談。更重要的是以此行作為開端,他的陣地將逐漸轉移到外交戰線上來了,這是他一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轉折。 正式獲知這一決定是在5天前。第一屆全國人代大會投票選出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當晚,鄧小平在勤政殿告陳毅準備出訪東德,他慨然應命,並得知此後他的工作將轉向外交方面。當夜他在日記中寫道:「我之工作轉到政府方面和外交方面,已完全解決了。瞻念前途,實有綆短汲深之懼。」 說「綆短汲深」,似乎並不符合實際。陳毅早已表現出外交的才華。早年勤工儉學時作為留法學生代表與中國駐法公使的談判、抗爭;1927年底在韶關教堂大門口與法國神甫的洽談;1945年向毛澤東提出的關於和美蔣關係的重要意見;1946年停戰時期和美軍代表的折衝周旋:都表現出他是這方面的卓越人才。他在統一戰線工作中的成就更是全黨範例之一。他的「懼」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的表現,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個人幹外交恐怕不行。」 「我這個陳毅,有時候說話很有破壞性,有時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來說話就衝口而出,不管輕重的。在我們內部,對同志有什麼傷害……可以對同志解釋……在外交上這麼一來可就砸鍋了。」但是毛澤東認為「臨事而懼」正是優點。 毛澤東與外賓應酬過後,陳毅便上前請示,問德國之行有何交代。毛澤東說,望你對整個德國的情形作一番考察研究。 在毛澤東的談話中,陳毅敏銳地感到毛澤東對「整個德國」的重視含有戰略思想發展的新因素。因為早在1946年,毛澤東即提出了「中間地帶」的理論,採取了三分世界的方法,把歐洲國家也列在應該爭取的「中間地帶」。 這是陳毅所熟知的。後來國際鬥爭形勢的需要,使中國共產黨接受了「兩大陣營」的理論,採取了「一邊倒」的政策。現在毛澤東對「整個德國」有濃厚興趣,陳毅理解了這一交代的重要意義——要瞭解西歐國家,爭取西歐國家。 10月5日,陳毅率代表團抵柏林,開始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訪問並參加其國慶5周年慶典。在訪問期間,陳毅花大量的時間綜合瞭解德國情況特別是聯邦德國情況。工業恢復程度、科學技術水平、產品競爭能力,與美國、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繫及矛盾,一直到諸如移民、戰俘、外國駐軍、知識階層的情況,他都一一摘記、分析,有時還邀請來自聯邦德國的教授、藝術家、工人代表談話,進行了縝密細緻的科學的考察。 回到北京的當晚,風塵僕僕的陳毅便向周恩來總理作了訪問情況的彙報。其中特別談到德國戰後經濟恢復的經驗,認為值得中國重視和借鑒。接著,陳毅又起草了關於德國情況的報告,對東、西德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作了分析,受到中央的好評。 當時的國際舞臺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嚴重對立,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運動方興未艾,新中國外交旗幟鮮明地反對美國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加強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發展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和其他國家的聯繫,從而在國際鬥爭中越來越大地發揮自己的作用。陳毅,正是在這樣的時刻開始他的外事活動,獲得寶貴經驗的。 真正使陳毅領略外交鬥爭的複雜性和「藝術性」的,是隨周恩來總理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的經歷。周恩來是中國代表團團長和首席代表,陳毅是團員、代表,是總理最重要的副手。這次會議是由南亞5國總理發起,在中國積極推動、支持下召開的。與會29個亞非國家,代表著14.4億人民,第一次在沒有西方大國參與操縱的情況下召開國際會議,顯示了空前的力量,也引起了帝國主義者及各國反動分子的驚慌和忌恨。 1955年4月7日,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啟程離京抵達昆明。而先期啟程的中國部分工作人員乘坐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客機在從香港飛往萬隆途中爆炸墜海,8名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及新聞記者、3名外國人員及部分印度機組人員遇難!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事後查明是美蔣特務機關收買香港機場一職工,在機上安放了定時炸彈所致。人們憤慨而擔心:周恩來是否還能按期到會? 公安部長羅瑞卿再三勸周、陳緩行,毛澤東主席在杭州也為代表團的安全極為焦慮不安,然而周恩來總理與陳毅幾經商議,仍決定按原計劃如期出發。4月16日,專機經停仰光,次日終於安全飛抵萬攏這一行動不僅表現了中國領導人個人的無畏,更顯示了人民中國對於亞非團結反帝事業的重視。 大會發言一開始,就有人對中國發出陣陣指責非難,有人端出了「共產主義就是新殖民主義」的論點……言辭偏激刺耳,會場充滿火藥味。19日上午某國代表在發言中甚至表示懷疑中國在邊境成立民族自治州是為了向鄰國搞「滲入」、「顛覆」。會場氣氛極度緊張,簡直一觸即爆。下午緊接著要發言的周恩來將作何說?中國若不反駁豈不當眾示弱,若據理力爭又會一發而不可收拾。面對會議產生分裂走上歧路的危險,周恩來決定將原來準備的發言稿改用書面散發,在4月19日中午短暫的休會時間內,和陳毅等深入研究,決定堅持並更加明確地表述求同存異的方針,並親自起草了一個補充發言稿。下午開會時,只見周恩來與旁邊的陳毅交談了幾句,站起身來,走上講壇,以誠懇、大度的姿態發言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本來,對於美國一手造成的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我們很可以在這裡提出,請求會議加以討論……中國在聯合國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這裡提出批評。但是我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使我們的會議陷入對這些問題的爭論而得不到解決……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發言一完,會場沸騰了,各國代表紛紛擁上前向中國總理表示祝賀、欽佩、感謝,完全扭轉了會議的緊張局面。 顧全大局的克制,謀求團結的誠意,求同存異的耐性,再加上恰如其分的揭露和反擊,這一切為會議排除障礙獲得成功打開了道路。也使周恩來受到各國代表的普遍景仰和尊重。陳毅後來向人說:「這是馬列主義外交的典範,是給我們代表團學習得最多的一點。」他易動感情的性格確實受到了一次磨煉。在代表團中,他以「學生」和「練習生」自喻,處處突出總理的作用,而實際上他是周恩來不可缺少的副手,尤其在會場內外與各國代表積極接觸,廣交朋友這一點上,做了出色的貢獻。他和印尼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多次交流經驗,向緬甸工業部長介紹中國自力更生建設工業的計劃。儘管意識形態各異,但共同的願望和目標使彼此瞭解和接近了。菲律賓代表羅慕洛稱讚中國代表團的態度和周恩來的演說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現了民主精神」。巴基斯坦阿裡總理說:「我是帶著成見來的,但想不到周恩來總理這樣尊重別人的意見。現在成見消除了。只有偉大的中國才能派出這樣偉大的代表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