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八三 |
|
蔣介石為了「起死回生」,起用日本戰犯岡村甯次為顧問,提出了「並進不如重迭,分進不如合進,以三、四個師重迭交互前進」的指導方針,重新編組進攻兵團。將進攻軍隊主力9個整編師共25個旅調集在萊蕪至蒙陰不及100華里的正面上,擺成方陣,於6月25日再次向魯中山區發動進攻。26日午後,蔣機把悅莊、南麻一帶炸成一片煙海。 鑒於蔣軍兵力集中,一時難以分割殲擊,陳毅與粟裕、譚震林於28日、29日商定了各路派兵挺入敵後的方針,並於29日命令陳士榘、唐亮率三、八、十縱隊轉赴萊蕪、泰安、大汶口之線,執行殲擊八十五軍或十二軍一部或大部之任務;命令陶勇縱隊由臨蒙線西進殲馮治安之一個團,爾後或向西北或向西或向南,視情況決定。當晚,以上各部都已行動。 第二天,收到了中央軍委29日12時發來的一份電報,提出了新形勢下的作戰方針,希望陳、粟、譚提出意見,以便決策。軍委的電報說:「蔣軍毫無出路,被迫採取胡宗南在陝北之戰術,集中9個師於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推進。此種戰術除避免殲滅及騷擾居民外,毫無作用,而其缺點則是兩翼及後路異常空虛,給我以放手殲擊之機會。你們應以兩至三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滕、臨、棗,縱橫進擊,完全機動,每次以殲敵一個旅為目的。以殲敵為主,不以斷其接濟為主。臨蒙段無須控制,空費兵力。此外,你們還要以適當時機,以兩個縱隊經吐絲口攻佔泰安,掃蕩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來機動殲敵有生力量為目的。正面留4個縱隊監視該敵,使外出兩路易於得手。以上方針,是因為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採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其外出兩路兵力,或以兩個縱隊出魯南,以三個縱隊出魯西亦可。」陳毅等當即進行了研究。很明顯:軍委這個新方案改變了過去要求華野不分兵、堅持內戰殲敵的方針,陳、粟、譚覺得,中央軍委的這個改變,在電報上只提到根據于山東當面的敵情的變化,而在全域上看,劉鄧大軍必將出擊,未來的戰局必有新的重大變化。當時,由於敵情嚴重,華野已在分兵,陳、粟、譚未再根據當面情況研究並制訂一個新的方案上報軍委,而是按照軍委的意見執行,由陳、粟、譚「率二、六、七、九4個縱隊在沂水東裡店以東地區待機」。 陳毅和粟、譚於30日一面將以上部署報告軍委,並預計「如我西進部隊各路均達成殲擊敵軍之任務,敵局勢必變,集中東進之10個師必被迫分散回援或集中回援,屆時我們手中4個縱隊似有良好出擊機會。」一面將「軍委指示」『轉各出發部隊依照執行」。 但是,在華野分兵後,陳毅接到中央軍委7月2日來電,除指出陳、粟、譚6月30日的分兵部署甚好外,還要求陳士榘、唐亮率領的3個縱隊在打泰安得手後,「收復肥城、東阿、平陰、甯陽、汶上、濟甯,與劉、鄧直接聯繫後,並應準備出魯西與劉、鄧協同打隴海路,出淮河開展新局面」。「我軍必須在7天或10天內,以神速的動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區,打開與劉、鄧會師之道路」。此後,中央軍委又決定葉飛、陶勇兩個縱隊也向魯西南挺進。這樣,陳、粟、譚在6月底實行的這次分兵,便成為華野部隊執行外線出擊任務的開始。而當劉鄧大軍開始向大別山躍進以後,中央軍委在11日電示:「總的意圖,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使我內線獲得喘息機會,以利持久。顯然,全國主要戰場已由山東轉向中原,戰略重心已由內線轉到了外線。當此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要關頭,陳毅既要領導華東全軍打破敵人的重點進攻,又要配合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還需準備自己不失時機地轉入戰略進攻。在這嚴重時刻,又一個雨季到來了,陳毅將在第二個雨季中贏得解放戰爭的又一個考驗。 當6月30日華野3路分兵之時,劉鄧大軍依據中央軍委總的戰略計劃,強渡黃河,對魯西南地區之敵展開猛烈進攻,連續殲敵獲勝。7月7日,華野第一、四縱隊全殲費縣守敵一個旅,擊潰援敵另一個旅。同日,第三、八、十縱隊向津浦路大萬德、大汶口段實施進攻,守敵大部逃竄。9日,第一縱隊又收復嶧縣、棗莊,迫敵第三綏區各部退守運河沿線。由於劉鄧大軍的攻勢異常猛烈,華野第一、四縱隊逼近津浦路,第三、八、十縱隊於13日渡過汶河,向甯陽、曲阜前進,嚴重威脅蔣軍後方基地兗州、徐州等地。魯中的敵人在佔領沂水、東裡店後停止向東進犯,改變部署,調第五軍等7個整編師自13日開始陸續後撤西援,企圖配合其後方各點守敵,先夾擊華野轉入反攻的5個縱隊于魯南及兗州、曲阜地區,然後再救援魯西南。魯中山區的大量敵軍調走了,僅留下第十一、六十四、二十五、九等4個整編師。蔣軍企圖以「重點進攻」戰略在魯中山區擊破華野主力的計劃遂告破產,一個極為有利的形勢在當面展現出來。陳毅在勝利形勢的鼓舞下,與粟、譚商定,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命令各部繼續向敵展開猛烈進攻。其結果,正如後來陳毅所說:「因雨季沒有打好仗。打敵十一師(7月17日至21日在南麻),5天5夜只消滅1個團,(7月24日至30日)在臨胸5天5夜只消滅2個營,打費縣消滅1個旅,打泰安敵人逃跑了。7月打8仗只有3仗打好。」 華野指揮部從臨胸前線撤出後,輾轉經益都到達陳家。8月4日這天,粟裕起草了關於南麻、臨胸戰役的初步總結的電報報告中央軍委,引咎自責。 陳毅對此甚感不安。他始終認為,幾仗未打好,彼此有責,不能由粟裕一人承擔責任。其時,陳、粟、譚已經研究確定,由譚震林組織一個指揮機構率領第二、第七縱隊前去膠東休整。出發前,譚震林擠出時間給粟裕寫了一封信,談了自己對這次戰役的看法,請陳毅轉交,陳毅當著譚震林的面將信看了一遍,準備3人一起把問題談通。但由於指揮部即將移動,未能安排出時間。當夜,野戰軍指揮部經由臨淄西關、索鎮到達郭店。陳、粟在處理其它緊急公務之後,作了徹夜長談。8月6日,陳毅寫了份「指人譯」的電稿,報告中央軍委和華東局: 「(一)……最近粟、我共談,粟態度可佩,昨夜長談,對今後共同工作很有好處。 (二)我認為我黨廿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兩仗未全勝,彼此共同有責,不足為玻譚、我本此觀點,互相研究教訓,粟亦同意…… (三)我本挽三人共談,譚因東行,故譚未參加。譚臨行遺書,此書臨別我看了一遍,對粟有幫助,……我們對戰役指導部署歷來由粟負責。過去常勝者以此。最近幾仗,事前我亦無預見,事中亦無匡救,事後應共同負責,故力取教訓以便再戰。軍事上一二失利實難避免,虛心接受必為更大勝利之基矗……」這份電報,當時的譯電員特別注明「錯字尚多」,以後己不能訂正。但就是這樣,作為一支野戰軍的統帥,陳毅那種為黨和人民革命事業的赤誠,那種深明事理、知人克己的恢宏器度卻躍然紙上。 陳毅是如何「力取教訓以便再戰」的呢?後來他曾說:「一年來戰爭出現這樣的規律:「此起彼落」。「先打幾個勝仗,又碰了釘子,又打了幾個勝仗」。「我黨20餘年的歷史也是勝敗的反復,勝利了便輕敵,種下栽跟鬥的因素,失敗又是勝利的因素。領導上主要是在栽跟鬥之後,如何領導爬起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