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五七 |
|
陳毅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在八路軍、新四軍繼續向興化推進的同時,通過李明揚等向韓德勤提出5項和平意見:撤除對皖南等地新四軍的包圍;新四軍停攻興化;韓放棄反共方針,分區抗敵;改善政治;召開各方合作會議。 韓德勤表示原則上同意,並托李明揚帶回3項意見。後來,韓、李分別把新四軍的要求電告了蔣介石。 與此同時,陳毅與黃克誠10月21日在鹽城會見,乃下令八路軍、新四軍停止進攻興化,原地固守。 要不要殲逐省韓的問題暫且如此解決,而中間勢力的問題卻又複雜起來。 韓德勤的3項意見中,有開各方合作會議由民眾代表韓國鈞召集,地點在泰州。這已露出了拉攏李明揚的端倪。地點在泰州,即會議將實際上以李明揚為主人。陳毅報中央:李明揚於10月24日到海安拜會陳毅、韓國鉤。 李明揚表現積極,同意先保留韓德勤,分區抗敵;省韓如不改變反共的方針,則共同反韓。李等可在蘇北建立新的國民黨集團與共產黨合作。李明揚還同意會議地點改在曲塘。會議時間為10月30日。 陳毅深知中間勢力的特性。他們以自己的利益為依歸,有不可避免的兩面性。李明揚過去借助新四軍抗韓,如今韓頑軍政俱敗,他很想取韓自代,卻要「自上而下」進行,不敢自動驅韓。李、陳等對新四軍、八路軍的大發展有恐懼,他們的政治動向值得時刻注意。 果然,陳毅從韓國鈞處得知了內情。陳毅11月初報中央並葉、項、胡:「省韓、明揚似對韓國鈞微露要我讓出東台之意見」。陳毅看透:讓出東台,便是使新四軍不能和八路軍打成一片,仍然被限制在靖、泰、通、如地區,掌握不了蘇北全域的抗日領導權。陳毅一面向韓國鉤表示「堅拒」,一面深入瞭解,很快得悉李明揚、陳泰運又想聯合韓德勤向新四軍索取東台,又要把和平會議改在泰州開,「將韓國鈞老頭子弄到泰州去以群眾代表名義要求新四軍讓出東這是民族革命戰爭在蘇北的領導權誰屬的大問題,陳毅當然堅決鬥爭。據陳毅於會後給中共中央的電報:在附近12縣的代表紛紛來到曲塘的時候,陳毅偕管文蔚等「按期到了曲塘,即揭破其奸計,同時勸韓國鈞不要受他們利用,指責李明揚無信義及韓德勤不派代表來證明其無誠意……到會軍民代表均在我影響之下……尤其是韓國鈞更義憤韓李無誠意,一致電責李明揚……李明揚不得已親來曲塘,因省方代表不敢來,乃改開談話會決定臨時辦法4條,基本改造蘇北辦法8項……明揚、國鉤及到會代表均同意」。 韓國鉤以84歲高齡認真主持了這次會議,並要求到會代表一一在和議文件與通電上簽名。他還要求李明揚當眾起稿,寫成《韓國鈞、李明揚等呈國府電文》、《韓國鈞、李明揚等呈韓主席電文》。 通過這次會議,蘇北的中間勢力又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韓頑進一步被孤立。陳毅把會議經過詳細報告了毛、朱、王、葉、項並胡、黃,中共中央複電表示「你處理的辦法很對」。 幾天前,陳毅已給中共中央發去《關於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的報告,系統地總結彙報了自1939年挺進蘇北開始與兩李等中間勢力既聯合又鬥爭的整個過程。毛、朱、王向全軍轉發了陳毅的報告,並說:「中央及軍委完全同意陳毅同志的統戰方針及統戰工作,為使各部隊團以上幹部深切研究統戰策略,破除其狹隘而不開展,顧小利而忘大義,稱英雄而少辦法的觀點,特將陳毅報告轉告你們作具體教育材料。」 此時,由季方、季剛(國民黨南通行政專員)兄弟出面,邀請新四軍派兩個團進入如皋、南通、海門、啟東地區。新四軍與那裡的國民黨保安旅、團及遊擊武裝萬餘人,都逐個以和平手段解決了抗日合作問題。在共產黨領導下,在季氏兄弟主持下,該地區的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穩定地逐步地轉上新的軌道,廣大群眾和紳商都很滿意。 11月初,劉少奇呈報中共中央:為統一華中軍事指揮起見,提議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八路軍在華中各部隊的總指揮,並參加中共中原局為委員。 如葉挺到華中,即由葉挺任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中央書記處複電,同意葉挺過江後,以葉挺為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在葉挺未過江前,由陳毅代總指揮。並決定胡服力政治委員,葉、陳、胡統一指揮所有隴海路以南之新四軍、八路軍。 11月7日,華中總指揮部在東台成立。23日,移駐鹽城。 12月上旬,蘇北第一次臨時參政會在海安召開,到有泰縣、泰興、江都、靖江、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崇明、興化、東台等縣各界代表200余人。 大會選舉黃逸峰為議長,朱履先、朱克靖為副議長,國民黨靖江縣黨部書記長盛仁棟也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會上,無論國民黨員、共產黨員、無黨派民主人士、工、農、青、婦、紳、商、學、軍,均毫無限制地自由發言,實現了政治權利的平等和真正的民主自由。大會通過了陳毅的政治報告。劉少奇在閉幕時代表中共中央講話,受到熱烈歡迎。 至此,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蘇北的領導權。反頑為了抗日的目的達到了,蘇北抗日的形勢很快改觀,由原來國民黨的占地盤不抗日一變而為新四軍、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積極主動地打擊日軍勝利越來越大。就在原為韓德勤部隊盤踞而不抗日的蘇中地區,1941年,新四軍和地方武裝、民兵,對日偽作戰就達520餘次。1941年11月,一旅一團在臨近黃橋的高明莊截擊日軍,斃傷日軍80餘人。1942年6月,三旅七團在斜橋戰鬥中全殲日軍警備隊長以下70余人,生俘日軍3人,首次繳獲日本92步兵炮。9月,七團又在粟裕親臨指揮下于謝家渡伏擊敵人,擊斃日軍南浦旅團五二大隊大隊長保田中佐以下110餘人,生俘日軍3人。1944年3月的車橋戰役,一旅一團和三旅七團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協同作戰,取得攻堅打援的雙重勝利,殲滅日軍一個大隊,擊斃大隊長三澤大佐以下日軍460餘人,生俘日軍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斃俘偽軍500餘人,一舉掃除了日、偽據點13處。1943年4月開始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的反「清鄉」鬥爭,廣大幹部、民兵「區不離區、鄉不離鄉」,展開了最廣泛的群眾性的抗日鬥爭,徹底粉碎了日軍控制蘇中沿江地區的圖謀,廣大農村和集鎮始終是抗日民主根據地。 ※第七章 陳代軍長(上) 第一節 臨危受命 自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和中共中央中原局進駐以後,鹽城已成為中共領導華中敵後抗戰的「司令台」。1941年元旦期間,陳毅在文廟大成殿下回顧3年來的鬥爭歷程,展望未來,以洋洋灑灑的兩萬餘字,著文向社會各方回答了「現在蘇北應該做些什麼?」的問題。元旦這天,他檢閱了總指揮部直屬隊的隊列,接著出席了鹽城縣參議會的成立大會,晚上他作為「兼校長」又出席了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的開學典禮。這時他所專心考慮的,是如何使華中抗日隊伍和根據地的建設進一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因為總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均處在日、偽軍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夾擊之中;自從兩個月前國民黨發出「何白皓電」開始,第二次反共高潮便正式掀起。蔣介石已經派遣李仙洲、湯恩伯、李品仙率部向華中、山東的新四軍、八路軍進逼。中共中央除令江南新四軍部隊迅速北移,並從華北派遣八路軍一部南下以加強華中兵力外,號召所有華中與山東的黨與軍隊必須動員起來,為堅持抗日根據地,打破頑固派的進攻而奮鬥。中共中央特別強調:「軍事指揮在總指揮(葉挺)未到江北以前,統一于副總指揮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的指揮之下……各部須完全服從他們的命令,不得違誤。山東分局劃歸中原局管轄,中原局統一領導山東與華中……」。 陳毅與劉少奇政委等重任在肩,夜以繼日地部署工作,並且商定在1月12日開始舉行一次旅級以上幹部會議。數日後,發現日軍在鹽城附近據點大量增兵。敵、頑夾擊的形勢已在眼前。陳毅為落實東北方向的防務,於1月7日前往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 但當他於11日下午返回總指揮部時,鹽城已遭日本飛機轟炸,文廟、抗大宿舍及倉庫等多處中彈。其時,「皖南事變」已經發生,國民黨軍正在皖南圍攻奉命轉移途中的新四軍。陳毅等深為日、蔣雙方反共的配合默契而氣憤。 機要科收到葉挺軍長的電報,內中說: 「本軍5晝夜不停與五、六倍之敵激戰於重圍,計劃又告失望。現將士疲勞過度,只好固守一拼,惟士氣尚高……今事已至此,只好拼一死以贖其過。」 陳毅與劉少奇等緊急商定對皖南軍部的救援之策。其中主要意見是:「……請求朱(瑞)陳(光)羅(榮桓)準備包圍沈鴻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我們準備包圍韓德勤,以與國民黨交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