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四六


  周恩來到皖南,進一步與東南局及軍分會的領導人,商討六中全會精神的貫徹和新四軍的發展方針。

  新四軍應向何處發展?曾有人認為,江南的情況特殊,敵、偽、頑的力量過於強大,平原水網又給部隊的行動帶來許多困難,不如向南,向閩浙一帶發展,那兒是老區,群眾基礎好,又多高山密林,地理環境也十分有利,為部隊的大發展提供了許多江南所沒有的條件。陳毅則認為在日軍並未侵佔浙贛閩廣大地區時向南、向閩浙一帶國民黨統治區發展,必然會造成政治上被動。他深感中央關於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是正確的。武漢失守後,蔣介石政府在對內對外政策上的嚴重變化,國民黨的五屆五中全會上制定的「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在江南已經逐步表現出來的現實,都使他看到全國性的反共高潮將難避免,新四軍必須更積極地向東向北沖出三戰區所設置的牢籠。

  周恩來和項英、陳毅都作了長談,並廣泛聽取了各支隊負責人和其他一些幹部的意見。他肯定了陳毅在江南的發展是符合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的。

  他指出,去年10月25日日軍攻佔武漢後,抗戰的相持階段已經到來。他說,我們現在的方針是正面戰場必須使日寇不再深入,而要做到這一點,敵後戰場就必須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遊擊戰爭。他說,五臺山和江南,一個牽制敵人主力五、六萬,一個牽制敵人主力三、四萬,全國如果有十幾個、二十個這樣的地區,就可以使日軍疲於奔命了。在這相持階段中,我們還要發展壯大,準備將來的反攻和決戰。而這,勢必就要牽涉到與國民黨的關係。中國共產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所作出的華中是目前最好發展的區域的指示,是有深刻含義的。由於日本政府在攻佔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方針,把對國民黨政府以軍事進攻為主的方針,改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這就會使國民黨政權在日本政府的新政策中強化歷來的限共防共的政策。國民黨五中全會上制定的反共政策,就是這一政策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這一政策的繼續發展,國共兩黨的矛盾必然繼續深化。抓緊時機發展華中,既是壯大共產黨、新四軍抗戰力量的需要,也是為一旦國共間發生不測事件時機動回旋的需要。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在華中攜手,將會促使整個國共合作持久和順利。

  在東南局和軍分會負責人的會議上,經過了整整兩天的討論,根據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精神,在周恩來的啟發下,大家終於商定新四軍今後發展的戰略方針是: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

  陳毅這次皖南之行收穫很大,不僅在大局上得到了英明的方針,而且在個人生活上得到了張茜的一張照片。對於這位武漢參軍的軍部服務團的主要演員,陳毅心嚮往之非止一日了。

  第三節 東進東路北上江北

  回到茅山,陳毅立即著手部署東進北上。

  此時,江南鬥爭局面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正如項英1939年4月12日給中央的報告所說:「隨一支隊對東灣據點的進攻和延陵據點攻擊的勝利,使敵梅花樁據點動搖……一些小據點陸續放棄,集中大兵力到必要的據點去」,而加緊了對新四軍各部的多路機動的跟蹤「掃蕩」。一支隊二團一部在襲擊日軍後,被日軍跟蹤包圍,在上下會發生激戰,二團的政治主任肖國生壯烈犧牲。在東路,由於梅光迪所轄的一些大刀會等地方勢力在頑固派進逼的形勢下發生動搖,領導江抗的一支隊參謀長胡發堅,到處奔波處理,在一次處理緊急情況時被走火的流彈擊中犧牲,致使江抗的工作更加困難。陳毅與支隊其他領導人研究後,決定先分兵「向東作戰」。

  此時江南的一、二支隊有二、四、六3個主力團。初進江南時一支隊有一、二兩團,二支隊有三、四兩團,共4個主力團。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主要為了加強皖南,軍部從1938年10月開始就將一、三兩團陸續調回皖南,將三支隊的第六團(缺一個營)開赴茅山,歸陳毅領導。從1939年深秋開始,六團已在茅山活動半年時間,多次打擊日軍。陳毅決定讓六團打過京滬鐵路,以江抗二路的番號到東路去抗日。同時,組建一個新六團。

  1939年5月下旬,老六團已進行了動員教育和短期整訓,以段煥競為團長的新六團也同時組建完畢,報告軍部後,只待軍部回電同意。但是,就在預定出發的前夕,軍部發來了停止東進的電令。

  停止東進,主要是擔心六團到日軍頑軍眾多的東路去會被消滅;其次是越出了原定新四軍遊擊的範圍,可能刺激三戰區,影響統一戰線。

  的確,東路完全是平原水網地區,河寬水深;公路、鐵路、航道交叉連接,主要交通線都控制在日軍和忠義救國軍手裡,在那兒開展遊擊活動十分困難。新四軍去到那裡,稍有不慎就會吃大虧。再者,周恩來來皖南後,蔣介石急忙派陳誠和白崇禧趕到三戰區,與顧祝同得出了「葉項乃甕中之鼈。

  手到擒來;陳粟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的結論,決定進一步限制江南,對付陳毅、粟裕。六團東進抗日可能使三戰區惱火。

  同樣敏感到整個局勢的變化,陳毅卻更感到必須堅定地抓緊執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接到軍部的電報後,他經過反復思考,把六團團長葉飛找來當面商量。

  葉飛也同意東進的主意,向陳毅表示,軍事上他可以保證:部隊不會被消滅。葉飛的態度進一步堅定陳毅的決心,在十分慎重地考慮後,決定六團按時於翌日拂曉東進。一面電告軍部請予追認。

  六團東進後,在葉飛的率領下,放手發展,打擊日軍,很快打出了聲威,並收繳了大量武器彈藥,其中輕機槍特別多,既調撥給軍部,還補充給六團加強了部隊的戰鬥力。三戰區很快就發現江抗已經不是原來的江抗,可能是陳毅把茅山的主力派過去了,便讓冷欣幾次向陳毅追查。但冷欣並沒有抓到確鑿的證據,乃提出請陳毅派人去東路聯繫。陳毅提出:派人可以,但必須帶電台;人少了還不行,起碼得去一個營,等等。冷欣生怕新四軍打著合法的旗號進一步「越界」,連忙拒絕。六團東進的事也便只好不了了之。

  六團東進後不到3個月,人槍就翻了好幾倍,由東進時的不到500人發展到了5000人,槍支彈藥和經費還源源不斷地往茅山和軍部輸送。在蘇州到上海的敵寇心腹地區,六團不斷打擊日軍,進行了攻佔滸墅關,截斷京滬鐵路,火燒上海虹橋飛機場等驚動中外輿論的勝利戰鬥。分兵東進北上的第一個大步驟完全成功了。

  派遣六團東進之後,陳毅匆匆趕到挺縱,在管文蔚等陪同下,視察了長江北岸,研究了向北發展的方針。

  當時的蘇北,除了日軍和偽軍任援道的江浙綏靖軍一部佔據各水陸要衝外,國民黨系統的軍隊主要是江蘇省代理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總司令于學忠,駐山東)兼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韓德勤的7萬人,和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正副總指揮李明揚、李長江的3萬人。韓德勤(人稱省韓)的主力是李守維的第八十九軍和翁達的獨立第六旅;以及何克謙、張少華等的10個保安旅。李明揚、李長江(人稱兩李)轄下主要是10來個遊擊縱隊。此外,孔祥熙、宋子文系統的稅警總團,也有4個團的武裝。蘇北的這些國民黨武裝,名義上都歸韓德勤指揮,實際上因為地盤、稅收、供應等問題互相間意見紛紛,更因為有大魚吃小魚的爭鬥,兩李和稅警總團與韓德勤的矛盾都很深。他們當中,韓德勤是國民黨內的實權派,是蘇北的主要反共頑固勢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