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毅傳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1928年10月4日至6日,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在甯岡茅坪召開。這是一次堅持原則、堅持團結的會議,通過了《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等決議,對「八月失敗」作出了相應的結論。陳毅在這大會上與毛澤東、朱德、譚震林、何挺穎、袁文才、王佐農、陳正人、楊開明等一起當選為第二屆特委委員。11月2日,四軍收到中共中央6月4日來信。儘管時隔5個月,這對長期得不到中央指示的湘贛邊界和紅四軍來說,是破天荒的大事。 11月6日,特地推遲向遂川出動的日期,召集特委、軍委和地方負責人30多人參加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擴大會討論貫徹。陳毅參加了討論。來信涉及邊界党和紅軍在割據地區的軍事、土地、政權和黨的組織等許多重大問題。 中央指定朱德為軍委書記。中央更指示特委與軍委統轄於前委,指定由毛澤東、朱德、地方黨部書記、一工人同志、一農民同志5人組成中共紅四軍前委,毛澤東為書記。前委當即在11月6日成立,除毛澤東、朱德外,推選譚震林(特委書記)、宋喬生(工人)、毛科文(農民)為前委委員。11月14日至15日,在寧岡新城召開了紅四軍第六次代表大會。陳毅作為上屆軍委書記和現任前委秘書長,直接參與了提案審查和決議起草工作。11月初,周渾元旅再次來犯。朱德率部下山迎擊。陳毅同去。11月9日,紅軍擊破周旅1個團于寧岡城與龍源口;10日再占永新城。因為敵增援部隊向側後迂回,紅軍主動撤回寧岡。這時,南自遂川的井岡山南麓,北至蓮花邊界,包括寧岡全縣,遂川、酃縣、永新各一部,成了南北狹長的整塊。各級政府、群眾武裝又恢復,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工作蓬勃展開。井岡山進入了復興和發展時期。 陳毅先是擔任前委秘書長,後調任紅四軍士兵委員會秘書長。當時敵人的軍事進攻與經濟封鎖給紅軍的物質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難。陳毅跟隨著朱德,和大家一樣穿單衣單褲,吃紅米南瓜,並和朱德一樣經常加入運糧的行列背糧上山。陳毅不用扁擔,他使用的工具是自己的褲子,褲腳一紮,糧食灌在褲管裡,然後扛在肩上。那時的褲管肥大,一次能裝上七八十斤。 不久,彭德懷、膝代遠率領平江起義的紅五軍一部來到井岡山。12月12日,在寧岡新城召開了紅四軍、紅五軍會師慶祝大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聲威更大了。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井岡山的革命實踐者們注入了新的血液,引發了許多人對理論的興趣。 「六大」決議是中共中央派專人從上海送來的。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擴大會學習,並以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深刻認識作了精心的傳達,引導與會者把理論和當前的鬥爭實踐結合起來。陳毅懷著濃厚的興趣參加了學習,從對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特點、策略的研討中深感自己跟著朱德、毛澤東走著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他們緊緊把握住了中國革命必須進行武裝鬥爭的重要特點,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把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學習,他們更有決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陳毅從南昌趕隊開始,走這條路是比較自覺的,粵、閩、贛、湘千里轉戰、湘南暴動、八月失敗、重上井岡山,成功和失誤的豐富經驗教訓如今得到理論的提高,他更加堅定也更為清醒了。這在他1951年《學習毛主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作風》一文中表達得很明確:「因為毛主席的領導是以井岡山的革命實踐為基礎,很自然地在許多問題上又超過『六大』決議而更深入實際地去解決問題。」 但是,雖然身在井岡山,身在紅軍,有一些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陳毅思想上以及其他領導人的思想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中最突出的是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問題和建軍的政治路線問題。這需要在新的實踐中思考、爭論、總結,共同探索,來確立和認清正確的路線。 第三節 「敗軍氣猶壯」 1928年入冬以來,井岡山地區連下大雪,奇寒。國民黨的軍事壓力和經濟封鎖也步步加緊。正值紅四軍前委召集會議傳達中共「六大」決議期間,傳來湘、贛、粵3省國民黨軍準備對井岡山發動第三次「會剿」的消息。井岡山地區出現了他們18個團級番號。軍事形勢嚴峻。 更為嚴峻的是:在國民黨軍的嚴密封鎖下,井岡山經濟極度困難。陳毅後來(1929年9月1日)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反映了當時的情況:「井岡山紅軍衣服飲食非常困難,又因敵人封鎖,紅軍未能到遠地遊擊,以致經濟沒有出路。」在1928年9月至12月4個月中,紅軍要不要派主力打出去擴展遊擊區域,在紅四軍內部是有爭論的。因有7月湘南遠行的失敗,遠出遊擊的主張當然不可能實現。至此,全軍守在山上難以維持。毛澤東在1929年3月20日寫給中央的報告中明確表達:「……離開井岡山,主因是經濟無出路。」 1929年1月4日至7日,紅四軍前委在甯岡柏露村召開四軍、五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及邊界各縣黨組織負責人聯席會議。陳毅出席了這一決定戰略方針的會議。 會議經過充分討論決定:由彭德懷,膝代遠率原紅五軍的部隊(此時編為紅四軍第三十團,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及紅四軍的第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堅持內線作戰;由朱德、毛澤東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實施外線機動作戰,尋機殲敵,打破敵之經濟封鎖。這種將主力用於遠出機動作戰的思想,已含有嶄新的軍事因素,已突破以前不離開井岡山地區,只作較近距離機動的常規。但此次遠距離迂回的目的,還是為了調動圍山的敵軍,以堅持井岡山。 這就說明:經過新的實踐,紅四軍的領導人對於堅持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必須創造必要的經濟條件,對於開創和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可以有更多的作戰方法,已有了新的感受。 1月14日黎明,朱德、毛澤東率紅四軍軍部、二十八團、三十一團和特務營共約3600人,由井岡山小荇州等地下山。陳毅作為紅四軍士兵委員會秘書長隨軍部行動。 當晚紅軍一舉殲滅大汾守敵一個營,突破封鎖線,乃日夜兼程,向大餘前進。大餘城無敵軍設防,紅軍下費一彈佔領大餘城。 出敵不意所取得的勝利卻帶來了自己的「不意」。紅四軍前委在城內天主堂召開的連以上幹部會上,確定以二十八團(團長林彪、黨代表何挺穎)配置于城東北一帶山地擔任警戒,軍部、三十一團、特務營和獨立營在城裡和近郊開展群眾工作。 並規定:如遇緊急情況,部隊到廣東境內南雄的烏徑集合。據肖克等親歷者回憶,這次會議對出現敵情時應予堅決回擊雖已舉手通過了決議,但行動上未嚴格貫徹。二十八團進入警戒位置後即各管一段,沒有組織營連主官看地形,也沒有研究各種戰況下的協同配合。 陳毅以主要精力從事宣傳群眾的工作。他親自上街向群眾講解剛剛張貼的四言92句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並聯繫他和朱德在1927年秋天經過大余和此次紅軍入城的種種事實,說明紅軍的宗旨和革命的前途。 陳毅主持召開了大餘城的群眾大會。會場選在章江畔大路邊的廣闊沙灘上。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到會常毛澤東、朱德先後講話。大會後,當場把打土豪得來的財物分發給貧苦群眾,群情沸騰。 但是,大餘縣畢竟是沒有共產黨的組織、沒有群眾革命鬥爭基礎的地方,贛敵李文彬旅悄悄逼近大余城時,就沒有人來向紅軍急報。李文彬旅突然發起猛烈攻擊,二十八團在城東的警戒陣地被突破。部隊的急速後撤在城內引起驚亂,很快,城北街區出現敵軍,軍部被迫向南轉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