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船王盧作孚 | 上頁 下頁 |
九 |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 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盧作孚一路騷歌抵達船票上的目的地——宜昌。 宜昌位於長江北岸,地處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素有「川鄂咽喉,西南門戶」之稱。宜昌古名彝陵,古代著名的吳蜀彝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三國時,劉備為給關羽報仇,興兵數十萬,進攻吳國。吳將陸遜僅有5萬人,退入彝陵一線,等蜀軍「兵疲意沮」,反攻條件成熟,命令以火攻蜀營,大火燒了40多座營寨,蜀軍大敗,劉備連夜退入白帝城。這就是陸遜火燒連營700裡的故事。 盧作孚發現自己從上海到宜昌的一路上,已寫了滿滿一本沿途隨記。 從秋天出發,盧作孚到達合川時已是初冬。他在上海時與合川縣立中學校長劉極光聯繫的一個數學教師職位,由於他遲遲不歸,學校等不及,另聘了他人。這時,盧作孚的哥哥盧志林正在合川縣的福音堂小學教國文。好心的校長劉子光為照顧盧作孚家裡的困難,為其在自己手下謀了個小學數學教師的職位,暫以棲身。 不久,盧作孚的哥哥惹發了一起禍端。 盧作孚的哥哥盧志林當時任成都的《群報》特約通訊員,1916年初春,合川縣發生一起人命案,在審理此案時,合川縣長貪贓枉法,激起全縣民眾義憤。盧志林打抱不平,將此事訴諸報端,雖未指名道姓,但文中影射了姓田的縣長。《群報》報道了這一事件後,引起這名贓官盛怒,蓄意陷害,妄圖置這盧家兄弟二人于死地。 一天,盧作孚兄弟倆的好友胡伯雄來合川,正在家中吃飯,忽然一群士兵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將三人帶走,投入縣府監獄,還定了個「通匪」罪名。 1916年3月,盧作孚在監牢裡關了一個多月,他憤憤不平,寫了一封長信,托獄卒將信轉出,交給了盧作孚上小學時的老師。 很快,這封信傳遍了合川縣城。凡讀到此信的人,無不為信中道理所誠服,如此良才,竟蒙不白之冤,決不能坐視不管。於是,全縣各界知名人士聯名上書作保,將盧作孚、盧志林和胡伯雄從獄中救了出來。 盧作孚出獄後,感到再也無法在合川呆下去了,遂通過哥哥盧志林的一位好友力薦,到成都《群報》去擔任了記者兼編輯。 這時,盧作孚剛滿23歲。 他在擔任記者一年中,如魚得水,寫下了大量抨擊黑暗勢力,針貶時弊的檄文,很快便在四川小有名氣。直到1917年夏初,楊鴻皋接任合川縣立中學校長,寫信給盧作孚,熱情邀請他到縣立中學擔任監學兼數學教師,盧作孚的記者生涯才暫告結束。 〖第4章 幾度浮沉〗 盧作孚用文章奠定了自己的名望和地位,當權者紛紛重金相聘,每日聘客盈門 1917年秋天,盧作孚結婚了。新娘叫蒙淑儀,是個獨生女,早年父母雙亡,一直隨兄弟生活。蒙淑儀是位典型的東方舊時代女性:賢惠、善良、勤勞、深居簡出,極少抛頭露面。她纏著足,不識字,三寸金蓮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盧作孚結婚之前,與新娘並不相識,是經同事劉灼三作媒娶過來的。 文化上的差異,並沒造成什麼感情上的障礙,相反,夫妻恩愛無間,相敬如賓。盧作孚常常是早出晚歸,蜜月中的新娘從無半點怨怪。日子雖然艱難些,平淡清苦,但異常和睦。 1918年的新年鐘聲敲過,著名的史學家張石親先生踏著鐘聲的餘音來到盧作孚家。張先生開門見山地說: 「早已仰慕盧作孚先生文筆和才華,今特地登門造訪,誠請盧先生編寫合川縣誌。」 張先生的一片盛情和著縣誌之拳拳之心,盧作孚無法推諉。於是參加了合川縣誌的撰寫。 1919年的春天比往年來得格外地早,驚蟄剛過,大地披上了一層綠衣。一場春雨,洗落了一冬的塵埃,山川疊翠,映山紅開得如火如荼。 郵差送來一封信。信是從成都發出的。盧作孚小心翼翼地打開信,輕聲閱讀著: 「……久慕盧作孚先生在新聞界和教育界之名望,故致函恭請前來省府出任編輯、主筆和記者……」 落款是:成都川報社。還有社長龍飛鳳舞的草書簽名。 《川報》是成都一家獨立的民間報紙,只有30來人,但在成都和四川的新聞界極負名望。盧作孚感到「在這樣一家報紙工作,在社會上所起的教育作用顯然比在一個中學裡教育少數學生更大,更能達到喚醒民眾的目的」,於是辭去了在縣立中學任教師和兼寫縣誌的工作,攜妻帶弟赴成都。 盧作孚剛剛放下行李,「五四運動」爆發。他即以巨大的熱情投入了這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之中。 盧作孚勸妻子放了腳,自己脫下了長衫,以一身灰麻色學生服代之。 在這場運動中,他認識了張秀熟先生。張秀熟在回憶中稱盧作孚:「他本身就是學生,青年」;「《川報》成了成都唯一替學生說話的報紙」。 張秀熟回憶說:「當時,他身兼《川報》的編輯、主筆、記者三職。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他將《川報》作為鬥爭工具,以犀利的筆鋒連續發表了許多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賣國政府的社論和專文;同時,積極報導全國各地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以抗議反動政府鎮壓人民的激動人心的消息,使《川報》成為成都的一家不畏反動政府恫嚇,敢於投入『五四運動』鬥爭的報紙。」 在「五四運動」的洪流中,盧作孚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他進一步看清了中國社會的本質,同時也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首先在《川報》進行了改革,摒棄了古文的腐朽之風,以白話文代之。 他在《川報》上創辟《省議會旁聽錄》專欄。每當省議會開會,他列席旁聽,對議會提出批評和建議;對違背民眾願望的舉措一一給予無情的抨擊。 一時,盧作孚聲名大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