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回憶錄 > 滄桑九十年 | 上頁 下頁
五三


  事隔十來年後,我卻在一本英國人寫的書中發現了1914年英藏秘密劃「麥線」的雙方換文和他們簽訂的商約。因為這兩個文件為國內研究西藏地方對外關係所罕見,所以我乘此機會把它們翻譯出來,作為參考文獻。

  6.統戰噶廈

  1953年底、1954年4月間,在北京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團商談印藏關係時,中央組成了一個中印談判委員會,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諮詢機構,這個委員會有達賴指定的饒噶廈噶倫、馬基(藏軍總司令)噶章參加,那時他二人正在內地參觀。在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針對西藏噶廈提出要收回失地一事,說明這次中印談判只談業已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邊界問題現在情況還不清楚,這次不能談。饒噶廈當場同意了這個意見。

  噶廈雖然同意執行《和平解放西藏辦法協議》第14條中央統一對外的規定,但直到中印談判,1954年簽訂中印協定後(協定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簡稱中印協定),才準備撤銷它的外交局,與外事幫辦辦公室合併。原來外交部的意見是採取穩妥方式,第一步,先由外事幫辦辦公室與其外交局合署辦公,後噶廈同意撤銷,准其外交局併入幫辦辦公室。這裡重要的因素是印度已正式承認西藏是中國領上的一部分,噶廈只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噶廈方面不得不將其外交局撤銷。西藏地方原外交局局長老索康已死,其副局長柳霞擔任中央外事幫辦辦公室的副幫辦,外交局原有人員除少數外,都參加了幫辦辦公室,其中有桑都仁欽,他原在外交局負責與印度駐拉薩機構聯繫,他來幫辦辦公室在二科工作,仍然負責與印度總領事館聯繫。

  拉薩市長墨本察地,不是原外交局人員,但拉薩市尼商尼僑較多,尼僑發生事件由拉薩市會同尼泊爾代表處理,這是尼方一種特權,我們吸收拉薩市長參加幫辦辦公室負責尼泊爾工作的三科,以後發生有關尼僑糾紛時,拉薩市長得接幫辦辦公室的意見執行。原外交局交來大批藏文文件,同時我們已著手調查瞭解中印邊界問題,幫辦辦公室成立了一個資料研究室,除了懂藏文的漢族幹部外,原外文局的恰巴亞傑,當刀,登增降村等都參加資料研究室的工作。

  柳霞作為幫辦辦公室的副幫辦,他同我每週進行兩次辦公會,討論外事幫辦辦公室一切有關事務。外交部的文件,主要是關於國際形勢及我國有關外交政策等都翻譯給他聽,有關西藏外事工作的指導,那時都是用電報發來,由於密碼的保密問題,我們只好翻成藏文給他看。我們那時還是像在當年解放區一樣,住食在一起,沒有什麼自己的家,但藏族幹部他們都有自己的家,每日來上班。達賴喇嘛的姐夫彭錯紮西也要來幫辦辦公室工作,我們給他科長級待遇,有時也參加幫辦辦公。可見達賴對於外交工作是有興趣的,想要瞭解幫辦辦公室的一些情況。

  從和原外交局合併以來,我們的外事工作增加了一項統一戰線任務。一是要有職有權,一切對外事務都要同柳霞等商量,在擬出辦法後,藏族幹部能辦的就儘量由他們去辦。柳霞也很老練,他總是要漢藏幹部共同去辦,雖然是一些事務性工作,出了問題大家共同負責。再就是我們有責任幫助教育他們愛國家、守紀律、保護國家統一與機密。同時在生活上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1956年達賴訪印後,柳霞升任噶倫,但他仍不放棄外事副處長的職務(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外事幫辦辦公室改稱西藏外事處),雖然來處辦公的時間少了些。1959年西藏分裂主義分子掀起武裝叛亂,除柳霞、彭錯紮西等隨達賴逃亡外,其餘的藏族幹部並未參加叛亂,但在叛亂分子威脅欺騙之下,不敢來辦公,後來就不知下落了。

  7.印度在西藏的特殊利益

  §阿裡被印度視為掠奪超經濟利益的地區

  西藏阿裡遠在西藏西北,離拉薩約1,800公里,鄰近印度及印占克什米爾拉達克。由於該地鄰近印度及尼泊爾,邊界線長約1,600公里。拉達克原為阿裡的一部分,後為印占克什米爾所佔領,但西藏仍沿舊例,不把拉達克人視為外國人,因其種族和宗教相同,拉達克人及克什米爾人(信回教)來往阿裡及拉薩均很自由,這也是不承認克什米爾特別是拉達克被英國佔領的表示。但來阿裡經商的多半是印度的北方幫和喜瑪恰爾邦人,他們帶來廉價的工業品如鋁鍋、盆、布、針線及其他日用品,以不等價方式換取阿裡藏民的羊毛、犛牛尾等,獲得高額的利潤。印度商人還放高利貸,在藏民還不清債務時,將其羊、犛牛折低價賠償。更嚴重的是印商將其所賺來的牛羊,並不帶走,交給原藏民代為飼養,規定每母羊一頭,明年要養兩頭至三頭羊羔。

  這些羊羔是歸印商所有,如果不夠則利上加利,算為藏民欠的債務,如果有多餘的則歸藏民所有。阿裡地區高寒,草場退化,每年大雪封凍,牛羊受害者不少,藏族牧民一年辛苦下來,哪有多餘羊羔,因而利上加利,大半藏民成了印商永久的債務者,實際成了他們的牧奴。這種放高利貸貿易的方式稱為「協敖」。這是印度商人一種超經濟的剝削。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由新疆經過噶拉昆侖山、阿克賽欽大沙漠進入西藏阿裡的,由於道路遙遠,交通不便,在公路未修通前,所有運輸工具僅能供給進阿裡的部隊和工作人員食用,沒有辦法代替印商的交易。1954年中印協定簽訂後,雖然在上寫有公平合理貿易字樣,實際那時還做不到。直到由新疆到阿裡的公路修通,由新疆運去物資較多,才逐漸改變印商的剝削。1962年印度大規模向西藏邊境進攻挑起戰爭失敗以後,印度斷絕與西藏包括阿裡的來往,但我國已完全可以供應阿裡五萬藏族同胞的需求,相反地印度北方邦等多年靠阿裡羊毛作原料的紡織廠只有關廠改業了。

  阿裡有一聖湖叫瑪法木錯,湖水晶瑩清澈,碧藍如天,湖後有一雪山叫同仁波切即岡底斯山,山峰終年積雪,雪峰映著碧藍的湖水,風景極為壯觀,在阿裡高原上確是極為聖潔雄偉的景色。這個聖山聖湖為藏族佛教及印度印度教視為極其神聖的聖地。印度代表團在北京談判時曾說,這是印度教的聖湖聖山、印度人曾把甘地的骨灰撒進聖湖,印度人對它有特殊的感情,大有把該湖劃作印度所有的之意,我們為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同意印度朝聖的香客仍可自由去朝拜聖山聖湖。

  印方提出要為朝湖的香客修築驛站,提供食宿,因為由普蘭宗的裡普列克山口人境,去聖湖尚有三、四天的路程,一般朝聖的都要繞湖一周至幾周,也需要三、四天,但那時阿裡沒有供他們居住食用的條件,所以印度方面向我們提出修驛站的要求,我們只能應允盡可能的提供。中印協定前,每年約有幾百印度香客來朝聖,他們的確是貧窮虔誠的信徒,不顧高原的空氣稀薄、氣候嚴寒,風餐露宿,踏冰臥雪,艱苦跋涉來到聖湖聖山朝拜,圍繞聖湖禮拜,走時帶一瓶湖水,是他們莫大的幸運與超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