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回憶錄 > 滄桑九十年 | 上頁 下頁 |
五 |
|
我們在巫山縣城住了幾個月。巫山是我媽閻家老家,我還有兩個舅舅在縣裡開雜貨店。父親來後就在巫山南門外買了間房子,接著我媽媽同大、二嫂和我弟弟也來了,住在新房子裡。我媽回到了娘家,她是從小作為童養媳到我佘家,現在雖然是在逃難,但畢竟不同了,佘家已是巫溪有錢有勢的大家,我大、二哥又在沙市開了工廠,媽媽見到娘家的人,受到了親熱的接待與尊敬。 舅舅想同我家連親,他要把二姑娘許給我做媳婦。舅舅有兩個女兒,我們剛到巫山時,她們都出來同我見面,而且在一起玩過,我叫她們大、二表姐,後來卻不見二表姐了,媽媽也叫我不要去找她們玩。後來還是二嫂告訴我這件訂親的事,回想起來當時是又歡喜又興奮。但我的興趣卻被巫山的山水迷住了,巫山縣城又比巫溪大多了,新鮮事也多了,我除完成父親每天規定要讀的書外,成天在城裡城外玩。我還記得去過巫山縣太爺大堂外偷看過縣知事審問官司,衙役打人板子的事。 巫山在長江邊,那時輪船來往巫山還沒有碼頭。沒有運船,輪船路過時,只停車在江中慢慢滑行,由巫山的小木劃於載著要乘船的客人和貨物劃近輪船上去,或者接船上的客貨下來。這些木劃子的船夫不但要有膽子,還要有技巧,在大江中去趕洋輪船不是件容易事,弄不好翻了船,人船兩損失,若是趕不上,輪船一進巫峽就不行了。在岸邊看劃於趕輪船,是很緊張很驚奇的事。我不知看過多少次,有時是同媽媽在一起看。 大寧河與長江相匯處,兩山對立,中有小渡船。由巫山乘渡過河,有小路沿山岩而上,在半山中有一小廟,名曰神女廟。廟旁綠樹成蔭,廟前臨大江進巫峽口,立在廟前看,右手小三峽篷船密集,左手時有輪船進出巫峽,真是奇觀。母親常帶我去,進廟後她老人家焚香祝待,出廟則坐岩邊,靜觀大江、小河,水流奔放,目視遠方,仿佛有不盡的思念。她曾對我說過,小時曾來此上香,不知她那時上香祝願些什麼,老年人回故鄉,游舊地,自然也要引發舊思。 可惜我當時尚小,體會不到老人的心事,只顧自己在山前山後遊玩,但也看到大江奔騰,帆船與洋輪隨波逐流的好景致。廟裡和尚教我看一個景致,他說你下午黃昏時來,就會看見一朵白雲,從巫山縣對面山頂上輕輕地漂遊下山,經過大江,慢慢地從我們這小廟後浮上天空,最令人好看的是那朵雲過大江時的形狀,千奇百怪,你想它像什麼就是什麼。他說這是巫山八景之一,叫「雲河晚渡」。我還真的去看過,看見了一朵白雲渡江,但不像他說的那樣神秘。 巫山西北坡上有一高唐廟,廟在峽岩上,地險而廟大,有殿堂三進,廓房數間,林深草茂,極為幽靜,媽媽也帶著我去進香拜神。這個神像不是佛,也不是觀音,似乎是古代帝王像。神像前院內有一高大樹木,忘了是什麼樹了。看守廟的長者非僧非道,待我媽媽頗為客氣周到,一定要留下進素餐,那棵大樹下有塊大石板,他說到半夜子時,樹上有雨,滴在石板上,成為這廟的一景,要我們留下住一夜,以觀此勝景,我倒是很喜歡在此住一夜,看看這個神話,最後還是依從媽媽回家了。 後來,才知道這兩處是巫山勝地,名為神女、高唐,在大學時念過宋玉的神女、高唐賦,不禁有些遐想,當時年幼,竟對此名勝毫無所知,未免悵然。 ※第二章 風聲雨聲讀書聲 1.聖路加中學 §佘家兄弟 在巫山住了幾個月,1924年初,我隨著二哥佘光明、二嫂顏姐來到湖北沙市。 沙市屬江陵縣(古荊州)管轄的一個鎮,它在長江北岸,有一條長堤,上自寶塔河下至龍王廟有二三十裡長,把沙市保護著,是荊江大堤的一部分,免得被長江水沖走。堤上有一條長街,各種生意、鋪店都有,主要是客商和沙市商號的貨棧、倉庫,再就是船夫、碼頭工人,搬夫和各種各樣的勞動生活以及不勞動而生活的人們的居住地。由長堤下去有石頭砌的梯子約幾十級才到沙市正式大街,像這樣的石梯巷子約有十來處,是沙市通往大江的大道。長堤是與江面平行的,那就是大江水面高出沙市正街約幾十級石梯的原因,所以這段長江又稱為懸河。這個堤若出了事,比如說堤壞了或者缺了口,那沙市也就被長江大水一卷而去了。但是這種事好像沒有發生過,人們也從來沒有說過、沒有想過。長堤江邊,舟船密集,桅帆萬幅,還有定期開往沿長江各地松滋、江口、石首、公安、宜昌的小輪船。 沙市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規定的開放商埠之一,所以在沙市長堤的結尾部有一大片空地劃為日本租界地,建有日本領事館,江邊停泊有日本小型兵船。沙市既開闢為商埠,日本來了,英、美、法也來了,它們都常有兵船開來停泊。沙市是一個內陸沿江的碼頭,當宜昌還僅僅是一個川江與長江轉運碼頭時,沙市是湖北鄂西、荊洲、公安和江南岸湖南湘西常德等地一帶的貨物集散地,外國設立洋行不多,但沙市商人卻做著附有買辦身份的為外國洋行收集土特產、銷售洋貨的生意。沙市商業的範圍還遠及到川東。我家的川藥材買賣就是運到沙市來出賣的,自然最好是去武漢,但那一定要資本大、買賣生意大,而且要有熟門的生意關係戶,像我家在四川巫溪那點買賣,跑跑荊沙也足夠了。 像我們家(當然不只我一家)這種買賣在沙市來說,那是太小的部分,而大的商業是那些綢緞、洋貨、棉花(沙市當時是鄂西荊州、荊門一帶產棉的集散地,武漢、上海的外國、中國紗廠都收集這裡的棉花)打包、以及各種京廣雜貨的大店鋪,同時還有錢莊(那時在沙市還沒有銀行)、鹽業、藥業、小型手工業如織襪、捲煙等。總之沙市那時是湖北西部一大重要城市,水陸交通方便、暢通,商人雲集、百業興旺、市場發達、人員五類雜處。軍閥們視為重要刮錢地,英、美、日、法、德、葡等國走長江由漢口到宜昌一段的輪船來往穿梭江面。在我到沙市時,20年代初沙市是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貿易發達的一個中等城市。 二哥佘克明同父親思想不一樣。父親跑下江賺了錢,一面擴大生意,重要的是買回地,當地主。二哥他是青壯年,來回跑下江,眼光開放了,不願意在大巴山小鎮裡生活下去,要在外地大碼頭他熟悉的沙市一帶幹一番事業。大哥佘燕昌在夔府中學畢業後,去上海一個南洋公學讀書,這個公學背景不知道,有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性質,他學機械。他在上海時,要參加去法國勤工儉學,被爸媽知道了,大肆反對,去信把他罵了一頓,叫他回家。他已是結了婚、有了孩子的人,怎麼能去漂洋渡海,在我父母腦中完全是荒唐的事。但大哥同二哥一樣已同父母的思想不同了,都不願意再回巫溪那山溝裡生活,於是他們串通起來,二哥手中掌握有錢,大哥在上海買了一套二手貨的碾米機,就是把稻穀碾成食用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