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香梅自傳 | 上頁 下頁 |
五五 |
|
冀朝鑄是山西人,但說話沒有山西口音。他的童年是在紐約過的,小學到中學都在美國讀書,後來還入了哈佛大學,因此八年抗日戰爭他一點也沒有經驗。他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回國的。 在北京有機會和冀朝鑄交談,他告訴我,他的哥哥是冀朝鼎,曾是抗戰時期孔祥熙的左右手。這些人物我不清楚,因為抗戰時期我只是一名流亡學生,對孔祥熙一無所知。他說:「朝鼎是我的大哥,跟我年齡相差20歲,怪不得你不認識他。」 1983年冀氏出任中國駐美公使。他到華盛頓時帶來了我的舅父廖承志的一封親筆信,要我多多協助冀氏。在大陸大家稱廖承志為廖公,他為人豪爽,對上司與下屬都很親切,而且能詩能文,又詼諧幽默,因此人緣甚好,凡是追隨過廖公的人對他都心存敬愛,冀氏當然不例外。 冀氏夫婦來華府時,柴澤民是大使,柴澤民也是山西人,山西口音甚重,他是我在華府正式接觸的第一位年共高級幹部,中美建交後第一位被派到美國當大使的外交官,是中共絕對信任的黨員,曾任駐埃及大使。柴氏雖然不懂英語,但出入有翻譯,口若懸河,笑口常開,因此在外交圈中很活躍。他喜歡和朋友討論問題,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見解,他也從不發怒,只會說:「這個,這個值得研究。」有時他也會說:「這是不同的觀點。」但他從來不在美國人面前批評美國人不瞭解中國。 柴澤民在任的那5年,算是美、中關係較為密切的時代。 他只帶夫人上任,沒有一個孩子跟他來美國,這在外交圈中是少有的事。他一直住在使館裡,冀氏夫婦來華盛頓後,他們常到我家中作客。柴澤民在任時,館內有些空地用來種花種菜,每逢有新鮮的瓜菜他都會親自寫張條子讓秘書送到我家中。 後來章文晉大使接任,他們搬入了大使宮邸,章大使夫人張穎常常讓園丁送盆花來,最漂亮的是菊花,比市面上的豔麗得多。 冀朝鑄最喜歡吃朱古力糖,也喜歡吃冰淇淋,每次飯後就連吃多顆朱古力。他說兒時在美國常吃這個東西,回國後那些糖果不似美國,吃朱古力糖使他回憶起在美國的童年。他和章文晉都是周恩來和廖承志的愛將。 章文晉出任駐美大使不到3年,我黨得章氏夫婦非常平易近人,兩年的感恩節他們都來我家作容。章氏逝世於1991年3月。他喜歡游泳和跑步,還打網球。那天他從外面跑步回家,跌倒在摟梯下,就這樣逝世了,去得很快,沒有一點痛苦。 他們家中,沒擺任何的照片,只有一張他們夫婦和周恩來的合照。 冀朝鑄離美後,改任斐濟島大使,我認為是大材小用,果然後來被派到英國當大使,在英倫期間表現優異,外交部和中央領導對他都不錯。冀氏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直屬聯合國,由聯合國支薪,這算是冀氏遲來的福分吧。 現任大使是朱啟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在外交部服務40年,在歐洲及非洲都當過大使。他一到任就處理天安門事件帶來的困擾和衝擊。雖然布什總統支持和中國繼續維持友好關係,並延續優惠國條款,但參眾兩院以推動人權與民主為藉口的反華聲滾,一波接一波,直使這位熟練的外交使節難於招架。 當中國在華府建聯絡處時,就在華府的麻州大道找房子。英、法、英菲律賓、韓國和越南的使館都在這條大街上,當年伊朗和美國外交關係密切時,也在那條大道上設有使館,因此就被稱為「使館大道」。 中國在麻州大道找不到合適的房子,但卻在附近的住宅區買了兩幢。一幢是大使公館,另一幢由新華社使用,後來新華社在維州買了房子,有辦公室,麼有職員宿舍,原新華社的房子,就改為公使公館,現任台辦副主任唐樹備回國前即住在那裡。柴澤民帶著夫人來華府上任,但卻不願住大使公館,大使不住公館,公使也只好陪著住在使館的樓房內。中國的使館設于華府的康州大道,原是一所叫溫莎旅店的建築,60年代只花了美金約500萬,如今已經水漲船高。中美雙方的使館問題己達成協議,北京提供土地給美國蓋大使館,但中國想在鬧區找商務部及武官處的辦公樓房卻有困難,不是沒有房子,而是價錢問題,中央約預算就是那個數目,實在難於找到合適的樓房。不像臺灣一擲千金,最近在紐約成立的文化中心位於絡基大廈,年租百余萬,連日本人也自歎弗如。此外,蔣經國基金會的把門人個個神通廣大,讓那些做研究工作的專家教授們趨之若鶩,還找了中國之友丁大工做董事長,這位好好先生深諳中國處世哲學,四平八穩,實在難得。 【在美國的華人】 1959年當我最初想在華盛頓找幢公寓時,一無可取,最後我的姐姐替我去找,她告訴我,有些公寓不租給有色人種,有些則排斥東方人,我身為陳納德太太,在這方面,當然是占了點便宜。但是那時美國人對東方人如此歧視真使我非常不舒服。歧視中國人的現象至今仍然存在,不過已大有改進,在華盛頓也不例外。比如說致力學術研究的中國人待遇比美國人低,就連在所謂做亞洲研究工作這方面,中國人的意見也經常得不到重視。其實令我覺得詫異的是,這個圈子裡大多數所謂東方專家鄉是卷發藍眼睛的猶太人。我問過一些中國教授和專家,他們為什麼沒有論文發表,他們的回答是不是沒有,只是文章有時被冠上了別人的名字,如果提出抗議,飯碗就可能不保。這種情形今天仍然有,但已大有改善。中國學者出人頭地者頗不乏人,不過,有的時候,問題出在中國人自己身上,他們往往只顧自己,不像其他團體一樣,互相團結、關切,以及彼此合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