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陳景潤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林群院士後來深情地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日子: 陳景潤睡得很少,每天晚上,大約十二點鐘以後,才能入睡,令我驚奇的是,他入睡很快。有時鞋沒脫,衣服也不脫,就躺下了。不久,就傳來了輕輕的鼾聲。到淩晨三點,他就醒了,他怕影響我休息,動作很輕,然後,輕手輕腳地到會客廳,打開燈,開始伏案工作。我睡意淺,醒了,問他:「你去幹什麼?」 陳景潤見驚醒了我,十分過意不去,連忙道歉,說道:「真對不起,對不起,我去幹一會兒活。」說完,便走出門去。 事後,陳景潤告訴我,他一直在做衝擊哥德巴赫猜想(1+1)的「搭梯子」工作。私下裡,他也曾歎息說:「原來用於攻克(1+2)的篩法已經不適宜用於攻克(1+1)了,必須另外找一條路,路在何方呢?可能根本沒有路,只有搭梯子才能爬上去。」 淩晨三點的燈光,如微茫的希望,點綴在這座被人譽為「南方之強」的校園裡。夜很長,很靜。近在咫尺的閩南第一寺南普陀,善男信女早已沉沉進入夢鄉,濃墨重彩的亭臺樓閣也悄無聲息地消融在濃重的夜色之中。喧鬧一天的大海,也酣然入夢。只有陳景潤,竭慮殫思,用一個個數字作為一磚一石,執著地鋪就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校慶是一次極為難得的同學聚會、師生聚會,同學情、手足情,多少回,相逢在夢中。握手、擁抱、問候,然後,相互細細地端詳,是尋覓當年恰同學少年的蹤影,還是從對方每一絲皺紋、每一根白髮中去品味人生的滄桑?歲月太無情,一晃便是二三十年,路旁的相思樹仍是枝繁葉茂,而時間的長河,卻殘酷地卷走了這些莘莘學子生命中最為寶貴最為耀眼的年華。在和同學相聚中,陳景潤發現,當年同班的四個同學都健在,且其他人在大學中均有一定的成就。他認識的同學也有性急的,居然來不及打一聲招呼,便撒手西去,一聲不吭地永別了這個無奈而又令人留戀的世界。聚會之餘,當一人獨處的時候,陳景潤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生命之旅的短促。從1966年他最初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2)到1973年進一步完善它,花去8年,長達一個抗日戰爭的時間;從1973年到現在,已經過去又一個8年多的時間,他對自己的這項結果作了很有意義的改進,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內外同行學者的高度讚揚,並在數論的其他領域做出了可貴的貢獻。然而,16年,彈指一揮間,那令人心旌搖動的攻克(1+1)的宿願,仍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越想越睡不著,他恨不得把一天當作二天用。廈大,人傑地靈,濃蔭如潑的校園小徑,俯身就可以拾起一段遺落的傳奇。綠茵茵的草地,春陽如沐。尊敬的校主陳嘉庚先生,手拄拐杖,一動也不動地站在操場一側,莫非,他是太累太乏了,操心一輩子,傾其所有,營構了這座美麗無比的校園。他是不朽的,他的生命並非只化成了銅像,而且也化成了千千萬萬學子的笑容,化成了無數中華俊傑的熱血,化成了這永恆家園的無限春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一身長袍,留著短髭,就斜靠在草地的一角;他的目光,依然是那麼冷峻、威嚴,他的生命並非只化為石雕,而且也化成了從這裡走出的人們不屈的脊樑,化成了足以令世界上所有的獻媚者、告密者和一切丑類為之膽寒的錚錚鐵骨。滄桑如海,盡入心頭。陳景潤的腳步,仿佛踏在生命之弦上,每一步都在心頭激起強烈的震撼和迴響。 淩晨三點,陳景潤住的房間就亮起燈光。寂然無語。窗外,是掛果的龍眼樹,正醞釀著秋天豐收的夢。伏案勞作的陳景潤,算出了什麼?不知道。他,只留下這段韻味綿長的佳話。 四本科普讀物的誕生 科學是悲壯的。同樣需要前仆後繼的精神。 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四本書,它們和陳景潤撰寫的論文迥然不同,而是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這是陳景潤留給全國青少年最珍貴的禮物。 一本是《哥德巴赫猜想》,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第二本是《趣味數學趣談》,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三本是《組合數學簡介》,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第四本是《初等數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四本書,恰似四葉可愛的小紅帆,引導著全國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在數學的海洋中乘輕舟遊弋。 陳景潤在頑強衝擊(1+1)的緊張日子裡,去撰寫這些似乎和主攻方向聯繫不太緊的少年科普讀物,其直接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應邀去給中小學生開講座和全國許多青少年的來信。陳景潤天生一副孩子味,他酷愛孩子。1985年後,他身體狀況已經不太好。當時擔任國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同志,在一次和陳景潤偶然接觸中,發現陳景潤的表情有點不大自然,出現了呆滯性的「木偶相」,經醫生檢查,屬帕金森氏綜合症。病魔開始折磨他,但只要一到孩子們中間,他就感到充滿著活力,他的時間十分寶貴,無法滿足更多學校的要求,於是,開始利用「空閑時間」,去撰寫這些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有關數學的科普讀物,讓更多的孩子熱愛數學、瞭解數學,成為中國數學界的接班人。 捧讀這位數學巨匠留下的四本特殊的書,字裡行間,幾乎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陳景潤那溫暖動人的微笑,那親切和諧帶著濃重福建口音的輕聲細語。四本書的選題和內容,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和精心安排的。第一本便是《哥德巴赫猜想》,這是數學的明珠,又是一面不凋的旗幟,它引導陳景潤苦苦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當年,是沈元教授無意中在陳景潤心中播撒了一顆奇異的種子,結果,不僅改變了陳景潤的人生,也改變了中國的數學史。而今,陳景潤同樣在播種,他把滿腔的希望和憧憬播撒在億萬青少年的心中。翻開這本書,陳景潤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性的世紀命題,勾畫得栩栩如生。「高貴的牡丹」,同樣閃爍著如茵綠野的生機和神韻。持久的攻關,久攻不克,對於衝擊(1+1)的問題,陳景潤儘量用通俗的語言,給人們解釋:「愈逼近極限,難度愈大。雖然全世界許多數學家都在努力摘取這項桂冠,但用傳統的數學方法證明(1+1)已行不通,關鍵要找到一種全新的方法,這就好比,用肉眼無法觀測外星球,用電子望遠鏡才可能辦到,可至今尚未有人找到類似電子望遠鏡的新手段……」莫非,不乏遠見的陳景潤,在久經戰陣之後,也深深地感受到,攻克這最後的難關,不僅需要他繼續拼搏,更需要有億萬的後來者去衝鋒陷陣麼?這本難得的小冊子,無疑是春天的種子,已經播撒在無數熱愛數學的青少年的心田裡,總有一天,人們會看到豐碩的收穫的。 興趣是入門的嚮導,往往也是成功之母。要學好一門功課,光憑苦讀,沒有興趣這一奇異的添加劑,的確是一種受刑式的熬煎。興趣的本身,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它和人的天然秉賦有一定的關係。有的人愛好文學,擅長形象思維,對生活的感受有一種特殊的美感;也有的人愛好數理化,孜孜不倦而又津津有味地吮吸自然科學園地的神韻異彩,對邏輯思維有一種天然於心的遇合之樂。它們都是極為珍貴的學好某門功課並進而鑽研某種學科的前提和基礎。通曉數學的陳景潤當然深諳興趣的神奇和奧妙。他鍾愛數學,一方面源于天然,更重要的是,興趣是可以誘發和培養的。正是許多數學老師的啟發、培養、教育,塑造了傳奇式的陳景潤。根據自己的人生之路和鑽研數學的體驗,他分外重視培養青少年對數學的興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