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莊子傳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所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也就是進入道的境界。而道則體現于它所創造的萬物之中,並不是離開眾物而獨存的東西。因此,要想進入道的境界,就必須與世俗之間的萬物相處,在任何一個有限的、有形的物上悟出那無限的、無形的道。離開了世俗之間的物,也就無法把握到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反之亦然。人生活在這個物的世界上,要想避開物,是不可能的。世俗之物先你而存在,並伴隨你而存在。如果人有了道,就具備了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然後才不至於埋沒於眾物之中。有道之人,可以生活於世俗之間,而不被世俗所同化。 「總而言之,要做到身在塵俗而心遊天外,寄跡物中而神遊無垠。」 「先生,這樣的境界可確實難以達到啊!」 「是的。這樣的境界是難以達到。我現在也沒有完全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這是人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你我當共同努力。」 莊周雖然辭官歸家了,但是,他的名聲卻越來越大。經常有一些遠道而來的士子,向他尋問養生之道。 這天上午,莊周正坐在草地上,面對蒙澤彈琴自娛,藺且在一旁整理他與莊周的談話錄,有一個自稱孫休的人來訪。 他通報姓名之後,便問道:「莊周先生,您的學說以無為著名,我今天特來請教。我居住在鄉里,沒有自己推薦自己去當官,我看見有人遇難也沒有去救他,可謂無為了吧;但是,我種田,莊稼從來不豐收,也從來沒有哪個君主知遇我,我得罪天了嗎?我為什麼如此命苦呢?」 莊周放下琴,招呼孫休坐下,然後對他說:「你所說的那種無為,並不是真正的無為。我今天告訴你至人的行為。至人忘掉了自己的五臟六腑,忘掉了自己的耳目鼻口,恍乎、惚乎,而游於塵垢之外,惚乎、恍乎,逍遙乎無事之業。這才是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你的那些行為則是嘩眾取寵,飾知驚愚,就象要用你的雙手抓住日月一樣,是不可能成功的。象你這樣的人,能夠保全自己的軀體而不得上聾盲跛蹇的病疾,就已經夠幸運的了,還怨天何為?」 孫休聽完莊周的話,神情沮喪地走了。莊周抬眼凝望湖水片刻,繼續彈琴。一曲終了,他仰天而歎,似乎有什麼憂慮。 藺且停下手裡的工作,問道:「先生,你為何歎氣?」 莊周說:「剛才孫休來,我告訴了他至人之德。我懷疑他會驚歎於至人之德而精神失常。」 藺且說:「先生請寬心。如果他認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是正確的,而您所說的是錯誤的,他當然不會以非易是;如果他認為自己所做所為是錯誤的,而您所說的是正確的,正好可以以是易非。因此,他不會精神失常的。」 莊周又道:「話不能這麼說。從前有一隻美麗的鳥,落到了魯國國都的郊外,正好讓魯君碰著了,他十分喜歡,便命手下人捉住它,帶回宮中。魯君以太牢之食餵養它,以九韶之樂侍候它,可是美麗的鳥,卻一天天地瘦下去了,最後不食而死。這就是以己養養鳥。如果以鳥養養鳥,就應該讓鳥棲之深林,浮於江湖,食以蟲蛇。 「今天,我告訴孫休至人之德,就是以己養養鳥。對孫休這樣的人談論至人之德,就象用車馬來裝載一隻鼷鼠,用鐘鼓來伺候鴳鳥,他怎麼能不感到驚疑呢!」 「依先生之意,若何?」 「以後有人來問道,必須對症下藥,看人對話。如果不這樣,不但不能讓他明白道理,反而讓他失去了故常的生活。」 又過了幾天,有一個名叫東郭子的人來向莊子問道。東郭子是一個頗為自負的人,他一坐下就咄咄逼人地質問莊周:「莊周先生,您的學說以道為核心,而您所說的道又是無形無象,虛無飄渺的東西。因此,我認為您所說的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您的學說是故作高深,欺騙眾人。」 莊子聽後,微微一笑,說:「東郭先生,我所說的道是真實地存在著的東西。」 「那麼,道在什麼地方呢?」 「無所不在。」 「您說得具體一些。」 「在螻蟻。」 「道怎麼能如此卑下呢?」 「在積稗。」 「怎麼更加卑下了呢?」 「在瓦甓。」 「怎麼能卑下如此之甚呢?」 「在屎溺。」 東郭子聽後,再也不言語了。 過了一會,莊周道:「東郭先生,你如此發問,根本就沒有接觸到問題的實質,我也就只能如此回答你。監市官員到市場去查看豬的肥瘦,順著大腿越往下看,越容易發現肉的多少。這就叫每況愈下。我回答你道之所在,也只能如此。」 東郭子又問道:「那麼,道究竟何在?」 莊周回答說:「道存在於所有的物中。因此,道即周,道即遍,道即鹹。周、遍、鹹,是說道是無所不在的,它並不離開眾物而獨存。道雖然是無形無象的,但是,在有形有象的物中卻可以體悟到它的存在。」 東郭子又問:「那麼,我怎麼能從有形有象的物中體悟到無形無象的道呢?」 莊周答道:「你必須保持淡而靜、漠而清的精神狀態,使你的心就象清澈寧靜的井水,又象明潔光亮的銅鏡。這樣,你的意志就會得到極大的自由,極大的快樂,你的精神就可以無所不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至;往而來,而不知所終。彷徨乎馮閎之境,而不知所窮。這樣,你就可以在有形有象的物中體悟到無形無象的道。」 「那麼,道與物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道是物物者,即物的主宰,但是,道與物之間,又沒有什麼界線。物與物之間是有界線的,但是,物與道之間卻沒有界線。物來源於道,又歸於道。道產生物,又在於物。」 聽莊周這麼一講,東郭子連連點頭稱是,心悅誠服地告辭了。 東郭子離開之後,藺且開心地對莊周說:「先生,這個自負的傢伙終於被您說服了。」 莊周卻心事重重地說:「藺且,可沒有那麼容易啊!我現在越來越發現,向別人講授道是十分困難的。心裡想的東西,一旦用語言說出來,就變了味兒了。」 「除了語言,還有什麼東西能表達道呢?」 「什麼也沒有。語言雖然不能完全表達道,但是,它又是唯一的工具。這是我最近的一大苦惱。」 藺且默默地在一旁為先生擔憂。稍頃,莊周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 「夢見什麼了?」 「我夢見一個名叫知的人求道的故事。知北游于元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正好遇到了無為謂。於是,知對無為謂說: 『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 何從何道則得道?』 「連問三聲,無為謂一句也沒有回答他。無為謂並不是故意不回答知的問題,就象他的名字所示,他根本就不知道回答別人的問題。 「知沒有得到回答,就離開了無為謂,又來到白水之南,登上了狐闋之丘,而遇到了狂屈。知又以向無為謂提過的問題,重新向狂屈說了一遍。 「狂屈說:『唉!我心知此問,本想告訴你,但是,剛想開口,就忘了我要說的話。』 「知又沒有得到回答,就離開狂屈,來到黃帝的宮殿,向黃帝提出了這幾個問題。 「黃帝說:『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