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莊子 | 上頁 下頁
一五


  2

  盛夏已經來臨。蒙山披上了一層蔥綠的夏妝。莊周帶著弟子,到蒙山遊玩。

  莊周與弟子行于山林中,覺得涼快爽朗,清新無比,與山下的燥熱形成鮮明的對照。時而從山谷之中傳來幾聲鳥鳴,反而更顯出山林的清幽。莊周深深吸了一口新鮮清涼的空氣,望著遠處說:「山林啊,給予了我如此大的快樂!」

  他們來到一棵大樹底下休息。這棵樹十分地粗壯,樹蔭裡面可以容納數十人。有一位伐木者站在這棵樹的旁邊,卻只顧打量別的樹,沒有砍伐這棵樹。

  有一位弟子覺得奇怪,便上前問那個伐木的人:「這麼粗壯的樹,你為什麼不要呢?」

  伐木者說:「因為這棵樹除了粗壯以外,它毫無用處,是不材之木。」

  莊子與弟子從山中走出來後,天已快黑了,莊子便帶著弟子到附近的一個老朋友家拜訪,打算在這個朋友家裡寄宿一個晚上。

  朋友一見莊子帶著弟子上門拜訪,非常高興,將莊子一行人讓進屋子後,就趕緊吩咐童僕去做飯,說:「快去殺鵝,準備招待貴賓。」

  莊子連聲說:「不必,不必。隨便做點吃的填飽肚子就行了,何必這麼破費呢。您也別太客氣了。」

  朋友笑著說:「我雖然貧窮,但是莊先生親自到家裡來拜訪,我怎能草率呢?」轉身對童僕說:「趕快去準備吧。」

  過了一小會兒童僕又回來了,問他的主人說:「有兩隻鵝在那兒,一只能打鳴,一隻不能打鳴。請問殺哪一隻?」

  主人說:「那就殺那只不會打鳴的吧,那只會打鳴的留下來,可以看家用。」

  第二天,莊周告辭了朋友,帶弟子回家。

  在回去的路上,有一個弟子問莊子:「先生,昨天山中的大樹,因為它的木材無用而能夠生長到它自然的年份,可是主人家的鵝卻因為不材而被宰殺。請問先生,在這二者之間,您究竟是希望自己成材,——還是希望不成材呢?」

  莊子想了想,笑著說:「我告訴你,我莊周將處在成材與不成材之間。」

  稍停,莊子又說:「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與大道相似,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所以在材與不材之間還不免於要受到一些牽累。至於那些得了道,順乎自然的人就不是這樣,既沒有人讚揚他,也沒有人詆毀他。他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從來就不是固定不變在任何一種模式中。有時候上,有時候下,但是,他的內心卻永遠保持和諧的境界,他的精神存在于萬物的本性之中,這樣,他就能遵循事物的本性去主宰外界的事物,而不被外界的事物役使,像這樣的人,哪裡會受到牽累呢?你們想想,有聚合就必然有分離,剛直則會被挫傷,尊貴就會受到非議,有作為則會吃虧,有賢能就會被人在背後誹謗。人若是處在事物兩頭任何一個極端都會受到牽累。所以,你們要記住,只有進入有道的境界,懂得浮游於萬物間,才能更好地立足於這個世界上。」

  3

  在講學和與來訪者交流思想的過程中,莊周發現,有時候他的觀點似乎很快就被別人接受,而有時候卻似乎很難,尤其是在講述道的時候。於是,莊周便與藺且一起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時難時易的現象,並且,怎樣做才能讓他的觀點更淺顯易懂。

  這天,莊周突然高興地對藺且說:「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

  藺且問:「想出什麼來了?」

  「我們不是在想怎樣才能讓人更容易理解我的學說,怎樣才能更好地表現道嗎?我想出來了,我們可以用寓言和童話來做到這些。」

  「什麼是寓言?」

  「寓言即寄寓他人之言。為什麼需要寄寓于別人的言行呢?我先給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要想替自己的兒子說一門親事,不管他自己的兒子真的是有多麼多麼的好,他也不能自己去當媒人,因為即使他把自己的兒子說得就像一個聖賢,人們也不會完全相信他的話,人們總會覺得父親替兒子說話只會把他的好誇大,而去包庇他的缺點。但是,如果他請別人去替他兒子做媒,那麼情形又不一樣了。因為對方看是外人在說話,聽別人的介紹,就會覺得是客觀的事實,而容易相信。因此說,父親稱讚好,總不如別人的稱讚更令人信服,我在向別人論述我的觀點時也一樣,不管我以自己的口氣說達到了有道的境界是多麼地好,別人也會覺得那只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尤其是與觀點不同的人爭論問題的時候,我如果編出一些故事以他人的名義來論述道,人們就會更容易相信一些。同時,故事又可以更簡單、更形象,比抽象的語言更易於理解。」

  藺且聽了,喜悅之情流露於臉上。又問:「那童話又是什麼呢?」

  「童話就是借重古代聖賢的名聲來論述問題,這比寓言又更進了一步。人們大多都迷信古代的人,而且更迷信古代有名的聖人、賢人。我如果以黃帝、堯、禹、孔子、老子等人的名義來論述道,人們就會完全信服。」

  「先生,這真是一個好方法啊!」藺且聽完不禁稱讚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