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朱元璋 | 上頁 下頁
一一


  具體來說:

  一是武力進擊,先打孤力的弱小的元軍據點,逐步掃清外圍敵人,開疆辟土,不斷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確保應天的軍事地位不受威脅。

  當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應天時,張士誠風頭正勁。這時東邊的元軍守將定定鎮守鎮江,孤立無援,若被士誠得手,將直接威脅應天;南邊的甯國,也處於同樣境地,若被徐壽輝據有,不止在朱元璋的背上插上一把尖刀。先下手為強,朱元璋派徐達搶先攻佔鎮江,分兵佔領金陵丹陽等縣,向東遠遠地伸出一個觸角。六月,猛將鄧愈攻克廣德路,堵住了後門。

  第二年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長興,徐達接著攻陷常州。

  四月,元璋自領大軍攻佔甯國,元將別不華請降。接著,朱元璋相繼佔領江陰常熟池州徽州揚州等地。時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幾乎把應天周圍的軍略據點全數攻佔,取得了向外擴張的前哨基地。這樣,以應天為中心的戰略防禦體系也就徹底形成:東線北起江陰,沿太湖南到長興,劃成一條直線,堵死了張士城西犯的門路;北面暫時是小明王的紅巾友軍,不必擔心;南面在甯國徽州屯聚重兵,隨時可以進擊浙東;西線和徐壽輝天完政權接壤,可以以守為攻。朱元璋看准形勢,先伸出南面鐵鉗,吃掉了孤立固守的浙東元軍,形勢和一年前已經大大不同了。

  二是確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決策,抓緊時機,積極營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積極練兵,擴充實力;同時儘量減小目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避免樹敵太多,為逐鹿中原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三是禮賢下士,廣納人才。朱元璋深深懂得人才的作用和價值,治國安邦沒有人才不行,人才少了也不行,即使打下天下也守不住。所以每到一處,每獲一座城池,朱元璋必定多方訪求名士,軟硬兼施,千方百計把他們羅致到幕府作秘書、作顧問、作參謀。

  這些人雖不能衝鋒陷陣,但常給朱元璋指點迷津,撥開烏雲,運籌幃幄,實在比十萬大軍還管用。他常說:

  「躬懷甲胄,決勝負於兩陣之間,此武夫之事,非儒生所能。至若流宣化,綏輯一方之災,此儒生之事,非武夫所能也。」在朱元璋平定浙東後,劉基葉琛章溢等幾個當地豪族名士,躲進深山不肯投效朱元璋。

  這些人曾經在元將石抹宜孫幕府做過事,產業大,學問好,計謀多,在地方上頗具號召力。他們遵奉傳統的儒家道德思想,極端仇視紅軍,自動組織民兵結砦自保。他們在舊政府中並不被重用,也實在看不慣舊政府那腐敗透頂的官僚政治,劉基就曾多次憤而辭官。

  然而他們也不願與紅軍同流合污,認為造反是大逆不道。朱元璋多次派代表誠摯禮請,他們也用好話婉言辭謝。處州總制孫炎再三威逼,劉基等人才於至正二十年三月去到應天。朱元璋好不喜歡,大鬧排場,蓋了一所禮賢館,專供賢士居住。

  四是尊崇儒學,大興教育。在積極以武力討伐群雄的時候,朱元璋也逐漸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治理天下,必須教化民眾,使百姓有一個普遍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由於身邊諸多儒生的影響,朱元璋選定了儒家的傳統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基礎。他自身也在如饑似渴地吸取其傳統營養,並逐步與自己的過去決裂,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儒家傳統道義的化身。在進駐婺州後,朱元璋立刻聘請當地著名學者范祖斡、葉儀、許元等十三人替他分別講解經史子集,建立郡學,請學者當五經師和學正訓導。內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濂了,以後他還教過皇帝的兒子,是有明一代鴻儒。

  朱元璋時常告誡將士:「今居間無事,勇力無所施。當與儒生講求古之名將成功立業之後,事君之道、持身之禮、謙恭不伐,能保全其功名者。」

  五是整頓軍備,嚴明紀律。朱元璋深知提高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性,對練兵抓得很緊,經常督令將帥率領軍士作實戰練習,並親臨檢閱,三令五申嚴明號令,告誡將士要嚴守紀律,不得搶劫民財,擾亂民情,違者一概軍法從事,不徇私情。在徐達攻克鎮江時,元璋怕士兵姦淫搶劫,殺人放火,號令不禁,乃說通徐達,故意找出徐達的錯處,綁了請求處死。李善長等人再三求情,朱元璋才准其帶兵攻取鎮江,並許以不燒不殺不搶,才能將功折罪,徐達叩頭謝恩。大軍攻破鎮江時「市井晏然」,「市不易肆」。這為朱元璋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宣傳效果。別城守軍聽說朱元璋軍紀嚴明,不妄殺人;據說還優待俘虜,對投降將官,願降的授職任用,不降的禮遣縱歸,所以當大軍來攻時,敵人往往並不死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此乃「攻心為上」。史載朱元璋得元朝故官「盡用之」,得元室子孫「悉皆放歸」,因而瓦解元軍鬥志,爭取了許多敵軍將士的歸附。

  六是積極墾荒屯田,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由於連年戰爭,加上災荒病疫,百姓十室九空。從渡江以後,朱元璋就一直面臨著兵食不足的嚴重問題。

  各處軍隊的給養,形式上是召令鄉村百姓繳納糧草,叫作寨糧,其實與搶劫無二。因為老百姓早已自身難保,餓死者不少,揚州的青衣軍甚至有人吃人的現象。

  在行軍時,出征軍士概不支糧,按照朱元璋的軍令:「凡入敵境,聽從稍糧。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從將士檢括,據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如此則人人奮力向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所謂稍糧實質上就是征糧搶糧。如此不是長遠之計,歸根結底還是害了百姓,最後必然危及自己的政權建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