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張良 | 上頁 下頁 |
九 |
|
兩人被仇家誣告,關在櫟陽監獄,被朋友曹無咎和監獄官司馬欣救了出來,又尋著仇人,將他殺了,逃到吳中,藏了起來。這次來下邳看我,不想撞在了明眼的官差手裡。」 自從張良救了項伯,兩人感情更深。項伯也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大丈夫,所以,後來在鴻門宴中、廣武山上,為張良及劉邦解了不少難處。 也因為救了項伯,張良在下邳乃至沛、豐一帶名聲響亮,許多俠義之士,慕名而來,與他結交。 第三回 舉義旗相機投劉邦 乘亂勢有心興韓室 下邳的正月,天氣格外寒冷。張良在這裡一住十年,見慣夏秋雨水豐沛,而冬季落雪卻不多。像今天這樣的大雪,實在罕見。 雪是向晚時分開始落下的。一開始如沙如鹽,飄忽漫舞,隨著北風越刮越急,雪片也越來越大,滿空白茫茫,似翻江倒海,攪起無邊的銀浪。 平常這樣寒冷的天氣,張良總是關起門來,或是一邊和兩個孩子談笑嬉戲,一邊看著夫人在燈下飛針走線;或是獨自一人在書房裡圍爐品茗,潛心讀書。但今天卻有些特別——他的心緒沒有往日的平靜。 因為下午雪前,幾個到中原販貨歸來的友人來訪,談起不少見聞,攪得他心神有些不安。 秦二世的壽命不長在預料之中。可沒曾想到事情會來得這麼快。各地民變蜂起,旗幟如林,真是八方風雨,盡會神州,孤鹿入野,競相奔逐。先是前一年的七月,充壯丁以戍漁陽的九百士卒,由陳勝、吳廣領頭,在蘄春大澤鄉發難,很快集起六七百乘戰車,千餘騎戰馬,數萬人的隊伍。爾後,拒絕張耳、陳余立六國後人以號召天下的建議,在陳留建國稱王,國號張楚,意在張大楚國。並派出幾路人馬,北擊趙、魏之地,西攻滎陽、函谷,南略九江,西南入武關。緊接著,沛縣劉邦、下相項梁、狄邑田儋,相繼起兵,攻城略地,天下為之震動。這些消息,使張良心施神搖,大為振奮。面對這種形勢,自己應該怎麼辦?幾個好友都勸他拉起一干人馬,乘亂起事,霸佔一方,爾後招兵買馬,積聚力量,待機而動,圖謀發展。這些無疑都是對的。 但英雄起事,不可草率,應先謀後斷,斷定而後發,發則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先謀後斷,無非是審時度勢。秦施暴政,天下民眾,苦其已久,陷於生不如死的境地。如今乾柴已積,烈火既起,秦朝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壽終正寢的日子為期不遠,一個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此時起事,正是上合天理,下遂人願,必定能夠成功。想到此,張良禁不住熱血沸騰。這些年來,自己潛心學問,研讀兵法,所渴盼的,不正是到刀槍如林、戰馬馳騁的疆場上去一展抱負嗎?大丈夫立於世,正該掃除天下,生則封侯,死則廟食。當此天下大亂之時,乘勢而起,復興韓國,既可報亡國之恨,破家之仇;又能掙功名、建勳業,這才是英雄本色。 遐想之中,仿佛黃石老人來到面前。張良忽然想起黃石老人贈書時的囑咐:「你要出山,總要十年之後……」自己在下邳一住十年,莫不是正應了黃石老人的預言嗎? 既已想定,事不宜遲。第二天一早,張良便踏雪出門,約了幾個貼心好友,來家吃酒謀劃。先算計願意一同起事的可靠朋友,共有三十來人。至於馬匹兵器,花錢購買或打造,都沒有問題。 接下來是在本地起事後,往哪裡去。總不能龜守一城,不謀發展。見大家默不作聲,張良說道:「沛縣劉邦,留縣景駒,都各有數千人。我們先拿下邳邑,做為根基,然後就去同他們匯合。」 眾人聽了,都無異議。當下便舉旗招兵,一天功夫,已有兩百多人。此時,官府見烽煙四起,秦朝朝不保夕,也不來干涉,有些乾脆棄了官差,自謀出路去了。下邳便由張良聚起的兩百多人占了。 這時,許多六國的貴族都乘機反秦,紛紛割據稱王。張良身在楚地,無法打出韓國的旗幟。聽說陳勝部將秦嘉在留縣立景駒為楚王,就一面留下百餘人守下邳,一邊帶領百餘人,打算到留縣投景駒。 張良帶領眾人離了下邳,一路向西南行進。剛行不遠,迎面過來一哨人馬。為首那人,器宇軒昂,風骨不凡。旁邊一員大將,卻是樊噲。樊噲見是張良,行了抱拳禮,朗聲道:「子房兄,快來見過我家沛公。」又對為首那人說道,「此人正是下邳張良。」 那人在馬上注目張良,只見張良中等身材,面白如玉,儀容簡樸,神態恬靜,恂恂然一副儒者模樣,便不答話,似乎有些輕慢。 張良倒不在意,在馬上和樊噲等寒暄了幾句,知道沛公便是在沛縣扯旗反秦的劉邦,隨機應變說道:「 我們已占了下邳, 聽說沛公東來, 特來迎接沛公到下邳城中一敘。」隨後撥轉馬頭,同劉邦一同回到下邳。 此時項伯得知三弟項梁、侄兒項籍殺了會稽郡守殷通,已在江東聚起八千人馬,占了吳地,便舉家投奔去了。偌大一個宅院,空落無人。張良請沛公將兵馬在城中安置妥當,然後在項伯宅中住下。 並備了酒飯,與沛公一干大將共同宴飲。 酒席之上,張良細心觀察,見劉邦相貌奇偉,滿面春風,手下蕭何、樊噲、曹參、王陵、周勃、夏侯嬰、柴武、靳歙、盧綰、薛歐、陳沛、張倉、任敖等一幫將佐,文的精神,武的威風,很是羡慕。心中暗想:當年尊師囑我,十年以後,天下動盪,要我留意選擇聖明有為之人,用心輔佐。莫非應在此人身上?果若如此,則可借之以成大志,韓仇可報,奇功可立。想到此,便拿話來試探:「沛公既已起事,想必對天下大勢,早已洞若觀火。」 劉邦聽張良發問,知他心有所慮。在沛縣時,又聽樊噲、周勃等誇讚張良是當世奇才,也有心籠絡,隨即答道:「天下苦秦苛法已久,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八方響應,可見天意滅秦。我等起兵反秦,實為救民于水火,解危于倒懸,順應天理,合乎民意,不愁大事不成。」 「雖說暴秦必亡,但當今亂世之時,群雄並起,搶佔地盤,各懷異志,風雲際會。不知沛公有什麼具體打算?」張良又問。 「但凡亂世,大浪淘沙。脫穎而出者,必然高舉義旗,興有名之師,攬四方英傑,佔據有利之地,相機行事,點滴積聚,總能漸成氣候。現今西楚之地,秦政薄弱,楚之後人,恨秦尤甚,民心可用。我今已有數千人馬,兼有智能之士、神勇之將。意欲先取了豐縣,作為依託根基,再圖西進。素聞子房足智多謀,不如合兵一處,共謀大業,不知意下如何?」劉邦答道。 聽了劉邦一席話,果然條分析縷,計劃周詳,張良心中暗暗稱奇。但聽劉邦有意合兵一處,便有些擔心:下邳兵少,堪用之人不多,合兵一處,不是不可。只怕將來劉邦勢大,漸成羽翼,自己勢單力薄,不能控制,豈不是為人作嫁。但轉念一想,大事初起,理當戮力同心,不能計較一己得失。只要大兵西去,到了中原韓國故地,自然能一呼百應,積攢勢力,到那時再圖振興韓國,不怕沒有機會。想到此處,說道:「沛公見事深遠,謀劃周詳,大業必成。張良一介書生,沛公信賴,甘願效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