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趙匡胤 | 上頁 下頁
一五〇


  匡胤聽後,歎息道:「卿真忠臣孝子,對同僚又義薄雲天了。」

  當下想了一下,命太監取出一把尚方寶劍,授于曹彬說:「今任命你為元帥,潘美為副無帥,征討江南,如果有人妄殺一人,自副元帥以下,你都可以隨時用此劍斬下其頭,先斬後奏。」

  說畢,又目視潘美,說道:「你們都聽明白了嗎?」

  潘美嚇得臉色蒼白,與曹彬同聲說道:「明白了。」

  匡胤道:「既然如此,你們于出兵時,務必將此要求,宣諭到全軍每一個將士。」

  曹彬,潘美領命而去。

  過了不久,忽然房州刺史來報,說前周幼主柴宗訓,被匡胤封為鄭玉,遷居房州,不幸於三月初一日去世,匡胤聽了,十分哀悼。下旨停止視朝十天,全體文武官員一律素服守喪,並諡柴宗訓為「周恭帝」。依皇帝之禮,把他葬在周世宗柴榮墳墓一側。

  喪事剛了,又來了一個江南舉人樊若水上京獻書。原來這個樊若水極有軍事才能,在江南應進士考試多次,沒被錄取。便又給李煜上書。提出治國建軍的一些意見,李煜全不加理睬。樊若水覺得在江南毫無出路。便釣魚于採石磯邊的江上,用小船載滿絲繩,把繩一頭系于南岸,然後駕舟到北岸停住。看拉出絲繩的長短,以測量長江的寬窄,這樣往返幾十次,把採石磯邊長江的寬窄算得十分精確。便帶了這數據,來到汴京向匡胤來南之策,自稱可以預製浮橋,能三天內在長江上搭起浮橋,十萬兵馬,用不了一個時辰便可全部過江。

  匡胤便令學士院考試樊若水的文才,果然十分出眾。匡胤便賜給樊若水進士及第,授以團練推官之職,讓他到荊南曹彬帳下效力。

  不覺已到開寶七年夏天,曹彬、潘美來京奏報,南征準備已經生請示出兵日期。

  匡胤為了出師有名,便又派了知制詔李穆為使臣,親齎詔書,到金陵第三次召李煜進京。

  李穆來到金陵,見了李煜,若勸他應召進京。李煜打算聽從李穆的意見,可是樞密使陳喬和清輝殿學士張洎力勸李煜不可入朝。李煜因以病為辭,只同意派另一個兄弟李從鎰前往。

  李煜見說他不聽,只好正色道:「君王已下詔讓你進京,去不去你有權自作主張。不過你如不去,萬歲必興兵來問罪。朝廷兵甲精銳,物力雄厚,區區江南恐怕絕無抗拒能力,所以你必須認識考慮這事,否則將來兵臨城下,後悔就晚了。」

  說畢,便辭別李煜,同了李從鎰,回京覆命去了。匡胤聽了李穆奏報出使情況,認為李穆警告李煜說的:「你如不去,萬歲必派兵來問罪。」一段十分得體,等於先向江南打了招呼,這樣宋兵征討江南便出師有名了。因而表揚穆一番,也把李從鎰留在汴京。

  那江南君臣,也覺得李穆說的是實話,便整頓兵馬,修繕城池,準備迎敵宋軍。

  宋太祖開寶七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終於發出詔書,命令曹彬為元帥,潘美為都監,曹翰為先鋒。以馬軍都虞侯李漢瓊,四方館使田欽祚等人為將,起水陸兵馬十萬,進軍討伐江南。

  同時,派客省使丁德裕帶禁軍一干人從揚州乘船出海駛抵杭州,帶去聖旨,任命吳越王錢俶為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丁德裕為監軍,共同起兵從南面配合曹彬,夾擊金陵。

  曹彬、潘美分兵二路,一路以二萬水師,從荊南江陵出發,乘樊若水設計的戰艦,從長江順流東下。另一路則為馬步兵八萬,經廬州抵採石磯,屯兵長江北岸,等待浮橋過江。

  由於從汴京到長江北岸,全是宋境,不需作戰,所以曹彬、潘美等主要將領,全隨水路出兵。

  本來,宋師自從周世宗柴榮征服江北淮南以後,南唐稱臣,便建立了每年派兵船巡江一次。所以這次曹彬等乘船東下,江南沿江各地駐防軍隊,還以為是宋兵一年一度的例巡,所以並不攔阻,後來發覺這次來軍艦隊,不同於往年。待打聽出來是南征大軍時,宋兵已經到達池州(今安徽貴地)。江南貴池守將戈彥,聽到宋兵到來,棄城逃跑,曹彬領兵占了池州,接著便在池州附近的石牌口江面上,試驗架設浮橋,按樊若水設計的預製件進行裝配,果然不出三天,便把浮橋製成。車輛馬匹,南來北往,如履平地。曹彬即命稗將傳今採石磯大營,調馬步兵二萬,先從石牌口浮橋過江,由先鋒曹翰率領,由陸路直奔銅陵殺來,曹彬和潘美,則乘兵船順流北上,以作聲援。

  江南銅陵守兵不過三千餘人,又無勇將,如何能敵得這數萬精銳宋兵,直如摧枯拉朽,戰鬥不到半天,使把江南守兵打得落花流水,俘敵八百餘人,繳獲戰船二百餘艘。

  曹彬揮軍乘勝前進,占了蕪湖,江南當塗要塞守將魏羽聞聽宋軍到來,知道無法抵敵,只好開城投降。曹彬大軍進駐當塗以後,前邊就是採石磯了。

  這採石磯又名牛渚山,乃是一座狹長形石山,江水便分為兩股,分左右二支河道,繞過石山,又匯流到一起,因而採石磯便成為江中的一座孤島,由於左右兩支河道水面較狹,島中地勢較高,可以控制兩岸,所以成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同時採石渡口又是南北過江的交通要道。所以,江南派有二萬餘大兵,駐於此處,從江中島嶼,到南岸之山,紮有水陸營寨,互為犄角之勢。

  曹彬與潘美商量,由曹彬率艦隊從水路出擊,潘美率騎步兵沿長江南岸,攻擊江南旱寨。

  大軍行抵牛渚山下,只見江南兵,在江中遍豎木樁,船隻不能通過,曹彬便令船隻靠岸,自己帶一批士兵下船,與潘美合兵一處,並力攻打江南旱寨。

  鎮守旱寨的江南兵馬副部部署楊收,聞知宋軍殺到,便引騎步兵一萬人,沖出寨來迎敵。

  潘美手執金背大砍刀,正遇楊收,二人交手二十餘個回合,楊收不敵,撥馬便走,潘美如何肯舍,飛馬趕來,看看來得近前,潘美掄刀確去,卻砍中楊收坐騎臀上,那馬疼痛已極,一個豎立,把楊收掀下馬來。宋兵一擁而上,將楊收活捉。

  曹彬揮動大軍掩殺過來。那江南自從柴榮征淮南以後,至今已有十七年過著太平日子,現有士兵,絕大多數是近年招慕的,從來未經過正式戰爭,如何能抵擋得住這久經沙場,南征北討的宋軍,又見主帥被擒登時大亂。四散而逃。

  曹彬引軍乘勢突入旱寨,卻見寨內江南兵已逃散。江邊尚有與江心牛渚山住來交通的船隻數和艘,於是便立即組織士兵上船,向江心牛渚山上沖來。

  島上江南守兵,望見旱寨,已被宋兵奪去,早已心慌,又見宋兵殺上島來,駐守島上的兵馬都監孫震,忙指揮宋軍放箭抵禦。

  曹彬一手執盾牌,一手執佩劍,指揮著船隊向島上疾駛,船隻離島岸還有數尺,曹彬便一躍跳到岸上,眾軍士也紛紛上岸。殺奔出頭。江南士兵稀稀拉拉地放箭,如何能擋得住如狼似虎的宋兵?不一時,宋兵便殺入寨中,兩軍混戰起來,島下宋兵利用船隻往返載兵,上島來的宋兵越來越多,江南兵見大勢已去,只有少數人逃到島北,乘著那裡停泊的十餘艦江南兵船逃走,其餘的均投降了宋兵,孫震也被活捉。這一戰,共殲江南兵二萬餘人。奪得戰馬三百餘匹。最可笑的是江南本來無馬,後來由宋太祖趙匡胤贈送給江南一批軍馬。而這次俘獲的江南軍馬,有不少馬臀上還烙有宋軍馬軍的印記,於是只能算是物歸原主了。

  採石肌既破,金陵門戶洞開,失去了西南屏障。曹彬、潘美便下令,排除江南兵在江中打下的木樁,清理河道,把兵船引入採石磯,又令拆除石牌口浮橋,遷至採石磯架設,準備接大軍過江,直取金陵。

  採石磯敗兵逃回金陵,報告給樞密使陳喬,陳喬不敢怠慢慌忙報告李煜。李煜聽後,吃了一驚,急詔眾大臣商議。

  當下清輝殿學士張洎道:「主上不必過於驚慌,據報宋後過江不過二三萬人。聞聽他們要在採石架設浮橋,運大軍過江。這長江來號稱天塹,在江上架橋之事,歷代典籍上從無記載江上可以架橋之說。宋軍把大江視同兒戲,架橋必不能成功。只要我們加強防守,滲入江南的二三萬宋兵,不難殲滅。」

  李煜聽後也說道:「典籍上確未有過江上可架橋之說,孤也覺得宋軍過於兒戲。」

  當下議定,派鎮海軍節度使鄭彥華,率水師一萬人,天德軍都虐侯杜真,率步兵一萬人,水陸並進,往採石磯抗禦宋軍。

  那杜真引步兵到達新林寨時,正與宋兵先鋒曹翰相逢,兩軍大殺一陣,杜真大敗。只好退回金陵。

  鄭顏華引水師船隊在江上,望見杜真與宋兵作戰,因懼宋兵厲害,並不令船隻靠岸出兵救援,坐在江中自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