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趙匡胤 | 上頁 下頁
一一二


  柴榮看了這份邊報,哈哈大笑,說道:「此昏君也,吾志遂矣!」

  於是他便下令,準備御駕親征契丹,要趁此機會,收復二十多年前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的領土。

  這個旨意一下,大臣們紛紛反對,宰相范質奏道:「陛下宵夜旰食,日理萬機,以致積勞成疾,現在龍體剛剛康復,不宜又從事遠征。陛下一身關係社稷安危,萬民幸福,故仍以保重為上。依臣所見,仍應休養一段,待聖體完全恢復,再作北征之議,未為晚也。」

  柴榮道:「范卿之言雖然有理,但朕自覺身體已好,且目前契丹主述律不理朝政,君臣矛盾上升,此正是伐遼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拖延時日,誤了戰機,後悔也來不及了。朕心已決,卿等不必再諫。」

  說畢,即下詔以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為先鋒,先率領船隊,由汴河經黃河進入永濟渠,一路清除水上障礙,到滄州等待聖駕。又命趙匡胤點水旱兵馬各五萬人,準備戰船,隨朕親征。

  眾大臣見柴榮北征之心已決,感到再諫也無用,只好依旨。次日,韓通便點齊水師和馬步軍二萬人,先行出發了。

  柴榮正準備起駕北上,忽然富門官來報:「樞密使王朴,於昨夜病故。」

  柴榮乍聞之後,猛吃一驚,大叫道:「天喪吾臂膀也!」

  登時,暈倒在龍椅之上,良久方蘇。這王樸是後周重要謀臣,從郭威到柴榮,都對他極為寵信。王樸之死,無疑對柴榮精神上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吩咐范質為王樸舉行了隆重喪禮,柴榮親臨祭奠痛哭良久。這一事件,使柴榮的身體又衰弱下來,但他畢竟是個雄心勃勃的英明帝王,王樸之死,並未動搖他北征的決心。

  三月二十八日,柴榮終於帶著趙匡胤等一班戰將,范質等一班文臣,登上戰船,離開汴京,由水路向滄州出發。中途經過澶州,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率領馬步軍二萬,已在河岸恭迎。於是合兵一處,共十二萬大軍,浩浩蕩蕩,水陸並進,向滄州出發。

  到了滄州以後,先鋒韓通來迎,奏報由滄州至契丹邊境的水道已疏浚完畢,戰船可直達乾寧軍了。

  柴榮聽後,勖勉韓通一番,即令韓通弓舊步兵二萬,即日起程,由陸路襲取乾寧軍。

  這乾寧軍是契丹境內東南重鎮,自從石敬瑭將其割讓給契丹以後,契丹改為寧州,由大將王洪任甯州刺史,領三千騎兵駐防於此。

  韓通因為世宗三次征淮南,他都沒有跟去從征,以致使趙匡胤在戰場上大出風頭,所以韓通心頗不甘,這次被任命為先鋒,使他心花怒放,急於立功,與趙匡胤一較短長,所以一到寧州城下,也不安營,便到城下搦戰。

  城中王洪聞聽周兵來到,提刀上馬,領一隊騎兵沖出城來。望韓通大喝一聲:「來將通名!」

  韓通道:「吾乃大周皇帝陛下先鋒大將韓通是也,你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本將軍刀下不斬無名之將!」

  王洪道:「吾乃大遼寧州刺史王洪,無知小輩,焉竄犯我境!」

  韓通大笑說道:「我大周皇率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你如知趣,快快下馬投降。否則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王洪大怒,挺刀束戰韓通。韓通舉刀相迎。由於他數年未上戰場,立功心切,一把大刀,旋風般飛舞,使也了渾身解數,直殺得王洪膽戰心驚,勉強照架,毫無還手之力。兩人戰有十幾個回合,王洪抵戰不住,虛晃一刀,拍馬敗走,韓通那容許他逃掉,也縱馬趕來。

  這時,契丹陣上一員裨將,見王洪敗走,暗暗張弓搭箭,朝韓通面門一箭射來。韓通正在追殺王洪,猛見一箭飛來,急忙伏身躲過,箭從頭盔邊擦過,射了個空。韓通大怒,舍了王洪,直奔那裨將,真是快如潑風,馬蹄早到,一刀將那裨將連頭帶臂,砍為兩段。

  就在這一瞬間,王洪已過了吊橋,退放城中,急命扯起叫橋。韓通領兵追至吊橋,前進不得。便攔住未能退回城門的部分契丹兵,大殺一陣,除少數奪路落荒逃走外,餘眾皆投降,韓通遂下令,手下二萬兵馬,將寧州團團圍住,奮力攻打,一直天色傍晚,才收兵紮寨。

  次日,五更造飯,黎明時候,又率兵到城下攻城。城中王洪聞報,親自登城守禦。無奈城中兵少,要分散防守這周圍近九裡長的城池,談何容易,急征城內民間青壯年,齊集城上,搬運來磚石,砸那些架雲梯攻城的周軍。

  在過去封建時代,軍隊的紀律極壞。凡攻破一個城池,勝利者總要在城中大肆燒殺搶掠數日。所以城中百姓,都願拼死協助守城。過去壽州所以能支持一年有餘而沒被攻破,和這也有關係。

  但是甯州不同于壽州,王洪也不同于劉仁贍。雖然徵集了近一萬民夫協助守城,但全是毫無訓練的烏合之眾,人數也比不上攻城的周兵,所以儘管拼命抗擊,依然岌岌可危。

  忽然,鼓角之聲震地,王洪在城頭望去,只見漕運河上帆牆如林,沿河西岸兵馬如蟻。周世宗柴榮引十余萬水陸在軍,已經到來。王洪頓時臉色蒼白。

  只聽韓通在城下,躍馬大叫道:「王洪聽著,我朝大兵已到,速速投降,饒你全城生命,否則城破之時,你家身難保。」

  王洪膽怯地問:「如果獻城歸降,能保得全城軍民生命財產安全嗎?」

  韓通大笑道:「我朝天兵,紀律森嚴,豈是其他可比。只要肯歸順,決不妄殺一人,大兵連城都可不進。」

  王洪聽了,才放下心來。說道:「如此即請韓將軍暫停攻城,待我曉諭軍民後,立即開門出城歸降。」

  韓通應允,便下令停止攻城,整隊列陣以待。果然,停了片刻,王洪大開城門,率領城內輔佐官員,一同出城來降,看見韓通,拜伏馬前。

  韓通見了,慌忙下馬,扶起王洪,說道:「將軍今日順天朝,你我便是一殿之臣,不必多禮。」

  忽聽三聲炮響,世宗柴榮大軍已到,放炮安營,韓通便引了王洪,來禦舟拜見柴榮。

  柴榮接見對王洪慰勉一番,仍令他原官鎮守寧州,並下以所有軍隊,一律不得擅自入城擾民。

  王洪這才完全放心,當下回城準備豬羊牛酒,送到周營勞軍。

  柴榮既收復了寧州,當下聚集文武大臣商議繼續進兵。任何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分別指揮水陸兵馬在前開路,柴榮和文職大臣,乘船在後隨行。休息三日後,大軍離開寧州北進。

  二天以後,大軍已到了獨流口,前邊就是拒馬河了。柴榮以為已深入,便下令沿河西進,先收復拒馬河南的大片領土,周軍水師,則改由拒馬河支流滹沱河,向益津關前進。

  這一次趙匡胤卻走到韓通前邊去了。契丹益津關守將終延輝懾于趙匡胤的威名,不戰而降。於是柴榮又讓趙匡胤去取瓦橋關。

  這益津關以西水路漸窄,柴榮所坐的大龍船已無法順水前進,柴榮一時興起,便舍舟登陸準備從陸路趕往瓦橋關。

  宰相王博諫道:「益津關雖然收復,周圍瓦橋關、莫州、瀛州尚未下,這一帶郊尚常有契丹遊騎小隊出沒,陛下現身邊侍衛隊、兵不滿五百,豈可輕涉險地,不如等一二日,待都點檢張永德,侍衛親軍都來之後,再出發不晚。」

  柴榮望著那莽莽荒原,鶯啼燕舞,綠柳垂碧不由神往道:「朕一月來,日日坐船,困頓于方丈之內,今日天清氣暖,騎馬逞馳一番,大有益於心身,何樂不為。」

  柴榮說畢,仰天一笑,手指眾位侍衛道:「朕即位以來,身經百戰,再加上這一批戰將保衛,保懼契丹幾個散兵游勇!諸卿不必再說。」

  柴榮所說的那批戰將,指的是供奉官趙匡義、曹彬、潘美、楊信等人,確是個個武藝高強。王溥等人,見柴榮決心已下,不敢再諫,只得調集衛隊,簇擁柴榮上馬,徑奔瓦橋關而來。

  誰知這瓦橋關離益津關雖然僅九十裡,但途中小河、沼澤到處皆是。柴榮等路徑不熟,有時涉水,有時繞道,看看天色已晚,尚未抵達瓦橋關,只好在野一個小村落中暫時住宿下來。

  王溥等人捏了一把汗,趙匡義等武將,徹夜不眠地安排守衛,在村落四周巡查。果然有契丹遊騎在左右窺伺,只是看見周兵都是精銳騎兵,也不知有大周皇帝在其中,所以都不敢妄動,偷看一番離去。一夜得以平安無事。

  次日黎明,方才起程赴瓦橋關。到達之後,才知契丹瓦橋關守將姚內斌,與趙匡胤打了一仗,欽服趙匡胤的勇武,因而已率眾投降。柴榮使進駐瓦橋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