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趙匡胤 | 上頁 下頁 |
六八 |
|
一連兩天不見動靜,趙匡胤有點按耐不住了。他忽然想起了父親那封信。 他找到了杜二公:「舅舅,有一個重大的使命,必須您老人家辛苦一趟。」 「什麼?」 「我父親與高元帥有金蘭之誼,他有一封書信在此,請您親自送給高元帥。」 「姐丈的信,理當我送,拿來吧!」 高行周聽說是趙弘殷的妻弟親自來下書,以禮相待,讓到書房,侍者奉上香茗,高行周說道:「請賢弟稍待。」於是他打開了書信,趙弘殷那戰戰兢兢、抖抖顫顫寫出來的字,呈現在他面前: 行周賢弟台鑒: 臨表唏噓,悲愴不勝。你我舊朝之元勳,新皇之貳臣,此生格局已定,只有聽天由命;而子女何辜,受此茶毒:犬兒匡胤征討之行,豈是本意,實為驅使,蓋欲假賢弟之手以誅愚之見之後,而逼你我狹路相夥也!世情釁險,命多乖舛,刀劍斧鋮、引頸受之而無憾;而禍延子孫,心實不甘。故敢冒斗膽,願借仁兄項上之首與匡胤,以敗彼奸。攻首?罪乎?青史可鑒,異日愚兄當于泉下跪謝于賢弟尊前!」 趙弘殷淚垂頓首 相好的朋友,在信中要借他的人頭,這種事恐怕亙古未有。高行周讀著信,血流加速,血壓升高,心中怦怦直跳。他一不怕死,二不恨趙弘殷,一腔怒火,射向郭威。原來同朝為臣,你郭威得了天下,就這樣把同僚往死胡洞裡逼,不僅逼老的,還要逼小的,得勢不饒人,這口氣高行周如何能夠咽得下? 他不僅不恨趙弘殷,而且從信的字裡行間看到那老態龍鍾的趙弘殷濃濃的舐犢之情。他把兒子打發回家,不也是這種心思嗎?以死盡節,他把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潼關,不也是這種安排嗎?因而他倒從信中看出趙弘殷的聰明,看透了他的心思。 尋思一番之後,他毅然地對杜二公說: 「感謝賢弟送信,內容本帥已盡知。恕我暫不作複。回去請轉告趙公子,三天之後,若無動靜,請他放手攻城,結果到時自曉。」 送走杜二公高行周修家書一封,當即派人送往山東老家。第二天晚上,高行周交待侍者,自己要安心靜養,不要進來打擾,然後自己修飾打扮一番,伏案疾書,給趙匡胤寫了一封信,把信密封之後,封皮上寫著「高行周留書,趙匡胤親拆」。一切安排已畢,隨手「嗖」地拔出寶劍,口裡念念有詞:「郭威、郭威,篡國逆賊,我生不能食爾之肉,死定要奪爾之魂!」 他把身子轉向東北,望著山東的方向,心中念著:「夫人、懷德,永別了!望你們平安康健,我於九泉之下,心也安然!」他又想起早早失散的兒子懷亮,不知生死,永難再見了,止不住流下淚來。 他猛地把眼淚一抹,自言自語道:「高行周呀高行周,你從十四歲上陣,四十年來沙場馳騁,槍挑過無數英雄,馬踏過多少豪傑,英名一世,雖不能說流芳千古,但總算不虛此生。而今,自刎一死,對漢主可說盡了忠;借頭與人,對朋友算是全了義;自己死,卻保全了兒子,使高氏香煙有斷,對祖上算是盡了孝。」想至此,他喊出聲來:「高行周、高行周,一世無敵,臨終忠、孝、義三全,你複來何求。嘿!」借著這一聲大喝,他把劍向脖子上只一抹,一股熱血噴出,剛剛寫好的那封信上,濺滿了血跡。——一代英雄,這就結束了他的一生。 第三天一早,侍者前來照料,一進門,看見高行周坐於案前,二日圓睜,屍體不倒,脖上架著那口寶劍,凝著血跡。 「報告副帥,高元帥他、他……」 嶽元福和手下幾個大將正在議事,見高行周的侍者驚慌失措地跑進來,滿臉淚跡,跪在地上,語不成聲,知道出了事,把手一擺,領著幾個人,急趨元帥寢房,看見高行周已經自刎而死,喊了聲「元帥」,已經跪下,幾個人跟著一起跪了下去。 拜畢,就在高行周案前,嶽元福與眾將計議後事,說道: 「列位將軍,如今元帥已亡,大軍壓境,潼關一鎮之兵,難與聖朝為敵,為免生靈塗炭,我想不若歸順大周;況大漢已不存在,我等也免作無根浮萍,不知眾位意下如何?」 眾將一齊拱手,說道:「岳大人所說,實為識世務的英雄之見,末將等也是這個主意。 嶽元福聽說,當即修了降書,命大開城門,領了眾將,全部卸去武械,一齊來到周營投降。 接到降書,趙匡胤不戰而勝,喜出望外,令杜二公與董家兄弟守住大營。自己與鄭恩、李通、周霸帶了一百精壯侍從,隨岳元福進城,辦理交接,安撫之事。 一行人來到帥府,進入後堂,見高行周執劍在京,屍體不倒,鄭恩說道: 「這驢毬入的高行周,死了還瞪著兩眼,穩坐不動,還拿著元帥的架子。」 匡胤喝道:「兄弟不要胡言,高元帥當今英雄,蓋世無雙。若抗拒,你我豈是對手!他手刃一死,一方面盡了忠,一方面順了民,使千萬民眾免除了刀槍之災,他死的英雄!」 他說著,忽然看見案前書信上寫著「趙匡胤親拆」的書信,血濺信封,顯得格外壯烈,不覺肅然起敬,躬身施了一禮,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取過書信打開,示意讓眾將坐下,自己走過一旁閱讀起來。 只見那信上寫道: 漢潼關節度使高行周,盡節臨亡,親筆遺書,奉于趙公子台下:昔某與尊翁同為漢室重臣,曾結金蘭之好,不意周興漢滅,論為送旅之臣,今公子領兵至此,得周自知中興無望,心如死灰,若刀兵相見,雖可一搏,徒增冤魂,空添孤寡,生靈塗炭,遺累萬民。更有汝尊翁飛鴻:滿紙血淚浸染,亟望息事平災。舐犢之情,人心皆然,故願借人頭與君,以盡忠義之節。我無他望,唯遺懷德、懷亮二子,俱為忠勇之士,他日相遇,如能予以提攜,則余感恩於泉下矣!專此布囑,餘不贅述。 這信下還附一信,匡胤看時,原來是父親寫給高行周借人頭的信。兩封信拿在手中,匡胤覺著有千斤般重。高行周不僅武藝超群,而且人格高尚,使他敬羨感歎。於是他把信裝好,慢慢地回到案前,望著高行周雙膝下跪: 「高伯伯高風亮節,堪為師表,聽囑之事匡胤沒齒不忘,願伯伯九泉下安息!」說著,淚水滴落下來。 趙匡胤站起身來,與眾將說道:「高元帥在生忠直,死後神明,禮當隆重祭曲,以慰忠魂。」 嶽元福遵囑,當即準備了香案,趙匡胤帶領眾將,焚香下拜,匡胤頌道: 「高元帥靈魂不遠,今日成全了趙某一行大功,既有功于漢朝故主,又有恩于當代黎民。趙某獲恩,義當重報,今後若有升騰,必善待二位令郎。使其披蟒掛玉,有福同享,願高元帥安息!」 眾將一塊高頌:「願高無帥安息!」 只聽「撲通」一聲,高行周屍首倒在地上了。 祭畢,因要回京「報帳」,匡胤令手下取了高行周頭顱,另刻了木香人頭,與高行周安好,用棺盛殮,葬於潼關的山頭之上,並立了石碑標記。 諸事安排已畢,匡胤把潼關帥印文于嶽元福代掌,軍政大小事務,均由嶽元福管理。自己與眾將回到大營。不戰而勝,上下將士俱皆歡喜不盡,熱烈慶祝一番,第二天就撥寨起營,順著原路,望汴京出發了。 大軍路過娘娘山,匡胤與舅舅杜二公商議,讓他上山解散山寨,帶了家屬進京。杜二公上山後,曉喻山寨上原來留守人員:願進京者同行;不願進京者,發給安家費用,各奔前程。不許再聚山林,為非作歹。安排已畢,杜二公安排車輛,載了母親與女兒杜麗蓉,自己與褚氏騎馬,一齊向東京進發。 大軍回到東京,趙匡胤先見過柴榮。柴榮聞信十分高興。苗訓上前恭賀說: 「怎麼樣?貧道說此行必克,而且時間只在兩個月之內,至今不過四十天,我言之不廖吧?」 趙匡胤表示欽佩:「先生真諸葛重生也,這次先生預言又驗,趙某心悅誠服!」 苗訓哈哈一笑,說道:「過去的事再莫提他,且說如今……」,他用眼一直看著鄭恩,感到他愣的著實可愛,於是接著說道: 「不知鄭將軍是否還要打斷我的腿筋!」 鄭恩這渾小子,記性頗好,他像欠了苗訓一筆債似的,總怕人家討帳,因而見了苗訓,嘿嘿一笑,趕快走開,免得苗訓提這檔子事。他認為要躲過去了,正暗自慶倖,如今被苗訓一提,急得他黑頭上沁出了明晃晃的汗水。他「哇哇」大叫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