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趙匡胤 | 上頁 下頁
一二


  趙匡胤道:「若以愚兄之見,就該『治約從此始,擾民從此止』。他們父女二人乃我們請上山來的客人,還要盡地主之誼,送下山去,派兩乘肩輿,由嘍兵護衛,安全送到李家莊李員外家中,莫要誤了人家的良辰吉日。」

  董氏兄弟齊聲應諾。

  張義父女二人聞言,一齊跪倒,對趙匡胤千恩萬謝。

  趙匡胤道:「應該謝過二家寨主。」

  那張義、巧姐忙又對董龍、董虎叩頭謝恩。董龍將他父女扶起,忙道:「罷了!」這時肩輿已在廳前準備停當。

  趙匡胤道:「快快去吧!客人們還在家中等喝喜酒呢!」

  張義道:「小老兒到了那裡,向親家講明,一定要派人把喜酒送上山來。」

  趙匡胤催促張義父女趕快上轎,董龍、董虎也一齊到門前相送。只見那兩乘肩輿,由八名嘍兵隨轎護衛,閃閃悠悠下山去了。趙匡胤和董龍、董虎這才轉回聚義廳,繼續暢飲,直到酊酩大醉。

  不知不覺,趙匡胤在烏玉山已經住了二十多天了。這一天淩晨,夜幕漸退,曉星未落。趙匡胤已在崖頂舞劍多時。這時他收式稍息。遠眺東方,只見那渾飩之中,微微露出一線光明。繼而灰霧消散,紅光升騰,一輪紅日,噴薄欲出。這烏玉嶺上綿延不斷的山頭,都被其映紅了。好一幅自然美影,天成畫卷。他站在崖頂,好像在磅宇宙中,立地頂天,一霎時,心潮翻滾,情滿三江,即命嘍兵取筆硯伺候。趙匡胤即興揮毫,在岩上題「日出」詩一首曰:

  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

  詩言其志,氣魄宏大。後人評曰:「辭氣慷慨,規模遠大,凜凜乎已有千萬世帝王氣象也!」這是後話。

  這一天,趙匡胤向董氏兄弟提出辭行。董氏兄弟一再挽留。

  趙匡胤隨:「梁國雖好,並非久戀之鄉,你我兄弟,來日方長。謀圖終身事業,怎敢貪戀悠閒?今日告別,後會有期。」

  董氏兄弟知其去心已定,不再堅持挽留,吩咐嘍兵擺酒,為大哥下餞行。頃刻間,酒筵已經擺上。趙匡胤居中,董龍、董虎坐在兩邊,殷勤勸酒,情真意切。趙匡胤則對打擾山寨,承蒙款待,深表感激之情。酒過三巡,一小嘍羅捧上一盤金銀。

  趙匡胤看了問道:「這是何意?」

  董龍道:「大哥此行關西,路途遙遙,所帶川資,恐不敷用。故奉細微,望兄笑納。」

  趙匡胤笑道:「為兄所帶盤纏,尚能資度。這些金銀,留在山寨,可充軍錙。

  一方堅持贈送,一方再三拒絕。幾經推讓,趙匡胤只得取了幾錠銀子,收在身邊,遂即起身告辭下山。董龍董虎親自送至山下,才互道珍重,怏怏而別。

  趙匡胤僅從離開烏玉山寨,順著山路,繼續向西迄邐而行。不知又走了多少路程,仍在群山環抱之中。只見那,山溪潺潺、百草茸茸,春花似錦鋪地,翠柳如紗舞空。水光山色,鳥語花香,好一派春山影像。不由得他心曠神恰,隨口高吟古人詩句,曰: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他邊吟邊行,走著想著,在不知不覺間,道路漸漸變窄了,雲也慢慢變黑了。他環顧四周,覺得有點不對,似乎是走錯了道。可是在這渺無人煙的荒野,又能找誰問路呢?只好硬著頭皮向前瞎闖,心想能找到一戶人家就好了。可是這時又下起了濛濛細雨,把道路淋得又濕又滑。山間的路,多為碎石黃膠泥,十分難行。他在路旁斬了一根樹枝為杖,向前又強行了半裡多地,雨下得更大了,周身上下衣服全已濕透,心想不如到路邊,懸岩下邊的凹陷處,躲避一時再走。剛剛走到那岩下站住,只聽山上,唏哩呼嚕一陣滾動,「嗵」的一聲,一塊大石落在他的面前。

  趙匡胤縱身閃到一旁,抽出寶劍追上岸頭。他執劍撥尋,那灌叢草間一無所有,只看見北面山凹裡,一隻野兔,蹦蹦跳跳向遠方跑去。趙匡胤心想:可能是這只野兔,在這草叢中避雨。看見有人來到,驚慌逃竄,岩邊石頭被葛藤牽動,滾落了下去。真是一場虛驚。不過,這時他又向兔子跑去的地方望了一眼,突然發現,雨霧中模模糊糊有一座寺院,不由心中暗喜,何不到那裡暫避一時?於是加快腳步向那寺瞳去。不多時,來到寺前。抬頭一看,門上高懸一塊朱紅色金字牌匾,雖然已經斑剝殘破,仍可看出上書「蟠龍寺」三個大字。心中暗想,這裡既是寺院,必有僧侶,進寺去求頓齋飯,借取火來,將衣裳烤幹也是好的,於是大步走了進去。

  說來奇怪,這座規模不算很小的寺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兩廂廊房直通後面藏經樓。殿前焚香爐,八尺多高,非常壯觀。可就是,走遍院前後各處,找不見一個和尚。滿院荒草沒膝,堪借狐兔來往;蛛網佈滿神龕,易見香客絕跡。趙匡胤把前前後後看了一遍,不由倒抽一口冷氣。這是怎麼回事?想打聽,周圍不見人家,自然無處打聽。外面的雨,唏哩嘩啦下個不停。匡胤心想:在這裡總比那石岩下強過十倍,眼下只要不挨淋,就是好所在。於是,便在供桌上,撣去一片灰塵,把身上被雨澆透的衣服,脫下擰乾,晾在一旁,就勢在供桌上躺下,想寬鬆片刻。剛剛閉上眼睛,稍一矇矓,就聽見神龕後邊喳喳作響。趙匡胤一滾身就跳下了供台,握劍在手,圍著神龕細心察尋,暗自揣摩;難道這裡也有什麼機關不成?若有人想以此恐嚇與我,爺爺對此並不外行!可是,當他上下前後搜尋一遍之後,並沒有發現異常裝置。正思索間,一塊泥土,從屋頂上,「叭」的一聲,落在地上,跌粉碎了。趙匡胤松了一口氣。想道:呵!可能是因為陰雨連綿,屋頂潮濕,有塵埃落下,砸到這神龕,發出的聲音。於是,也就為躺下,安然睡覺了。

  沒有多久,從殿后傳來一陣熙熙嚷嚷的聲音,接著腳步聲由遠而近。趙匡胤急忙起身,定睛看時,見一位老僧,鬚眉皆白,面如桃花,手扶禪杖,身披袈裟。執事僧前邊引路,小沙彌後面緊隨,神態安詳,緩步走來。一看見趙匡胤就滿面堆笑道:

  「阿彌陀佛!貴客蒞臨,有失遠迎,罪過!罪過!」

  趙匡胤道:「山間遇雨,打擾寶刹清淨,深感造次,還望長老見諒。」

  那長老道:「豈敢,豈敢!」

  隨即引入方丈待茶。那長老問了趙匡胤行止。趙匡胤把離開汴京,擬往關西,山間迷路,一一講了。長老聽罷,雙手合十,連聲念道: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老袖等候貴人已久,今日有緣相遇,是蟠龍之幸也!」

  趙匡胤道:「敢問長老法號?」

  長老道:「老袖父母早亡,幼時就被寺中收留,從來不曾有名。只是在剃度時,師父才賜名蟠龍和尚。」

  趙匡胤道:「如此說來,這蟠龍寺就是由長老之名而得名了!」

  長老道:「非也,非也!師傅叫我蟠龍和尚,意思是蟠龍寺內的一個和尚罷了,而本寺是在數百年前,建寺之始就有『蟠龍』之名了!」

  趙匡胤道:「那時為何起名『蟠龍』呢?」

  長老道:「據說第一代祖師,曾為北朝名將,後來看破紅塵,皈依佛祖,到此出家。他隨身帶來一件兵器,名曰『蟠龍棍』。還有一本棍譜。不過,此棍法他密不傳人。說是此棍在兩軍陣前,殺傷太多無辜,積孽過深。因而把棍和棍譜,一同投入寺後那個萬丈溶洞之中去了!」

  趙匡胤道:「後代可有人入洞尋找?」

  長老道:「此洞深邃莫測,長年納雲吐霧,雖有後人入洞尋寶,但是無一生還。而後就再也沒有人敢進洞了。」

  趙匡胤道:「如此說來,當年這裡煙火一定很盛。」

  長老道;「那是不錯。當初自從投棍入洞,那洞就長年雲煙繚繞,霧氣升騰。故而山中雨多,物產甚豐,百姓富裕。建寺之初,煙火鼎盛。可是,後來有一個暴虐嗜殺的大王,突然來到此山,毀壞稼禾,殺害人畜,不僅鬧得方圓數十裡已無人煙,就連本寺僧眾也無法存身了!」

  趙匡胤想道:這又是哪個賊回到此作孽來了?今天遇上咱專打抱不平的爺爺,一定得教訓教訓這幫惡煞!遂問長老道:

  「不知那個大王現在何處存身?俺要會他一會!」

  長老道:「他就住在那蟠龍洞中。貴人若要會他,用齋以後,我帶領前去就是。」

  趙匡胤道:「我腹內尚不感饑餓,還是先會那賊酋才是。」

  長老也不勉強,隨即起身引路。趙匡胤隨後。出了大殿,繞過藏經樓,來到一塊石壁前,長老指著石壁道:「就是這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