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紀實 > 貞觀之治 | 上頁 下頁
五五


  當日,在秦府之中,大計定下。

  玄武門事變一舉成功,李世民奪得了太子之位,並很快即位,當上了一國之君。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召集群臣,要面定他們各自的功勳。

  朝堂之中,太宗端坐在上,群臣均侍立於下。太宗滿意地看著他的臣子們,然後示意旁邊的宣旨官宣旨。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功勞第一。房玄齡封為邢國公(後徙梁國公),賜實封一千三百戶;杜如晦封為蔡國公(死後徒萊國公),賜實封一千三百戶;……」

  念畢,太宗看看大家,說道:「朕封賞諸位愛卿,恐怕會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卿等可以各自發表意見,對此結果可是滿意啊?」

  淮安王李神通站出來說:「陛下,當初義兵一起,臣就率軍趕來支援。可現在房玄齡、杜如晦這些刀筆之吏卻功勞最大,臣很是不服氣,他們怎麼能居功第一呢。」

  太宗聽完,答曰:「義軍初起之時,很多人都有心歸附。叔父雖然率兵前來,但並沒有親自參戰。後來叔父率軍出征山東,竇建德南下進攻,爾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叛,爾又望風而逃。今日論功行賞,房玄齡、杜如晦等有籌謀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就如同漢代的蕭何,雖然沒有戰馬上的功勞,卻是國家的功臣。叔父是朕至親之人,但是卻不能因為個人私情就亂賞嘛。不然如何能讓大家都心服呢。」一席話說得李神通啞口無言。

  將軍丘師利聽罷,站出來說道:「起初大家都有些不服,但現在看到陛下秉公行賞,連親人都不偏袒,我等也都心服口服了。」

  太宗笑著點點頭,朝堂上又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氣氛。

  房玄齡、杜如晦受到太宗如此嘉獎,可見二人在玄武門事件中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歷來都認為房、杜之所以被任命為宰相並獲得美名,是由於他們有奪嫡之功。

  然而,雖然幫助太宗奪嫡是很大的功勞,但也只能作為房杜登上相位的條件,不能成為他們留下良相美名的原因。實際上,房杜兩人都有王佐之才,堪當大任,早在太宗即位之前就表現了出來。而經過開國戰爭、宮廷政變,二人在政治上也更加成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能力輔佐王業,任相既因功但更是因才。

  而房杜的得名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來自奪嫡之功,因為史書上對他們在國家建設方面的具體謀議記載甚少,找不到二人過多的事蹟。

  唐朝史家柳芳和北宋的歐陽修、司馬光都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他們認為這是房杜有讓人之德。即如《新唐書》引用柳芳所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善兵,而房、杜濟以文。持眾美效之君。是後,新進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就是說,在奪嫡問題上房杜功勞很大卻不居功自傲;在直言進諫上他們甘於在魏徵、王之後;在帶兵打仗上他們輔助李靖、李世勣兩位大將;在新人出現後,他們不專權,給別人更多的機會。總是為大局為集體利益著想,因此他們的個人事蹟才不顯,也因此他們才獲得了這麼高的榮譽。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房杜二人確實為國家選拔了一批人才,特別是房玄齡知人善任,又能容人。可這種說法還是忽略了他們在貞觀朝的政策制定、政務處理上的作用。

  房杜最終成為公認的本朝賢相,確是因為在貞觀時期的政權建設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3、為國家選賢才

  要真正瞭解房杜二人有什麼貢獻,還需要從他們擔任的職務說起。

  太宗即位後,就任命房玄齡為中書令,杜如晦為兵部尚書。

  貞觀二年(628),杜如晦除本官外又兼任侍中及吏部尚書,仍總管東宮兵馬。

  貞觀三年(629),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仍知選事。

  其中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均為宰相之職。宰相由兩部分人組成,一為三省長官,二是以他官加「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頭銜,由皇上指定為知政事官,到政事堂議事,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

  本朝沿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以及尚書省統領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令是中書省的長官,中書省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出謀,幫助皇帝起草詔令。侍中則是門下省的長官,門下省是協助皇帝處理和決定國家大政的機構。中書省起草的詔令、尚書省擬制的奏抄(對政事初步批復的公文)都要經過門下省審核。尚書省是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執行各項命令;其長官本是尚書令,但因為尚書省長官既參與決策,又主持政務實施,權力較大,並且尚書令的官品也在中書令、侍中之上,不利於三省的分權制衡,所以李世民即位之後,就不再設尚書令,而以原來的副長官左右僕射為實際長官,從而改變了隋朝以前行政運作中心在尚書省的局面。因此左右僕射也是本朝的宰相。

  宰相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回本衙辦公。政事堂是宰相議事之所,初設于門下省。凡是軍國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均需經由政事堂會議議決,奏請皇上批准。可以說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最高決策機構。

  房杜二人作為宰相,當然參與政事堂會議,商量各類軍國大事。他們協助太宗完成了許多重大的工作。

  貞觀初年,正是國家事務最紛繁複雜的階段。不僅大政方針需要確定,許多具體的政策也要不斷完善。魏徵雖然為太宗提出了治國的基本方針,但在國家政務的處理上,房、杜還是最重要的人物。太宗也把很多具體的工作交給他們去完成。

  貞觀元年(627),太宗剛剛即位。一日下朝之後,他將房玄齡召到便殿。

  「玄齡,你最會識人,原來在府中就為朕選出不少人才。現在朕要差你去做一事。」

  「請陛下吩咐。」

  「朕近日讀書,多見古人遺訓,謂官在得人,不在員多。此言甚有道理。朝廷官員關鍵在於量才授職,而不在於人多。如果用的人合適,人員少也能辦理各項事務;如果用的人不合適,再多也像在地上畫餅,能看不能吃。目前國家機構臃腫,人員編制太多。應當並省官員,隨才授任。這樣國家方能治理好啊。」

  房玄齡答道:「陛下說的很對啊。國家草創時,制度還不完善,不僅大量任命官員,而且授官手續還十分簡單。這樣勢必會造成官員良莠不齊。臣覺得不僅要並省官員,還要通過具體規定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管理才是。」

  太宗讚賞說:「卿言之有理。這事就交給你去辦吧。」

  「臣一定盡力。」房玄齡知道這件事情並不容易。

  回到府第,杜如晦已經等候多時了。

  「有大任務了吧?」杜如晦一見房玄齡的神情,就猜到幾分。

  「並省官員,唉!人事調整,最是難辦。你也知道目前的情況。裁汰冗官已經是很棘手的問題了,還一定會涉及到太原功臣和秦府舊人,阻力可想而知啊。」

  「陛下決心很大,只要于國家有利,定會獲得支持的。我看你可以大膽放手去幹。」杜如晦也明白其中的困難,但他還是充滿了希望。

  「為人臣子,自當盡力。」房玄齡輕輕但是堅定地說。

  事情的進行並不順利,如房玄齡所料,各種力量在阻礙著他。不過太宗的意見最為重要,房玄齡想明確地知道這位初登皇位的天子到底有什麼意見。他去面見太宗。

  「玄齡,朕吩咐卿的事情辦得怎麼樣了?」

  「回陛下,臣正在進行。原來秦府中許多舊人,因為沒有得到一官半職,所以有很多怨言。他們紛紛議論,說那些前東宮和齊府的人都任官了,自己怎麼反被排斥在外。」

  太宗聽了,便問房玄齡:「卿看此事如何處理?」

  房玄齡心有所想,卻答:「但聽陛下吩咐。」

  「人君當以天下為公,而不能為己之私產。古者治國,皆明此理。如今朕與卿等衣食皆出於百姓,怎能不為百姓著想?選賢才正是為了安百姓,為百姓謀福利。所以應當問的只有才能是否勝任,而不是新人舊人。並非朕不念舊情,可是如果單以私情為標準衡量,不問才學,豈是至公之道?」

  一席話鏗鏘有力,字字珠璣。

  言罷太宗看著房玄齡。房玄齡也看著太宗,心中無限欣慰。他原來擔心玄武門的陰影會影響這位自信的少年,會令李世民缺少包容和公正,不能走上治國的正常軌道。現在來看,這已不成問題。

  想及此處,房玄齡拜倒,長長說了一句:「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很久未起。

  太宗上前拉起房玄齡,「任務很重,卿要多多費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