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紀實 > 貞觀之治 | 上頁 下頁 |
四五 |
|
可是,皇后的手,還是松下來了。她走向了另一個世界,帶著微笑,帶著幸福和滿足。 兩行淚水滑落太宗威嚴剛毅卻悲傷的臉。 左右將一個匣子奉上,太宗打開來。厚厚的三十卷書,書名題為《女則》,乃是皇后收集自古婦人得失事蹟,用心撰寫而成。還有幾篇散著的文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不能抑退外戚,使當朝貴盛,徒戒其車如流水馬如龍,是開其禍敗之源而防其末流。太宗托在手上,覽之悲慟,給近臣看:「皇后此書,足以垂範百世!朕不是不知此乃天命,傷悲也於事無補,但自此以後入內廷不能再聽到皇后的規諫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為痛心!」 按照皇后的遺願,太宗即刻下令,召回了房玄齡,使複其位。又以簡潔的方式處理了後事。 冬,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 太宗為皇后刻石為文。稱「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複何所求。』朕之本志,亦複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逝者長已矣,生者常悲思。太宗每每回到寢殿,恍惚間總以為看到皇后的身影,再細看,卻又是人去屋空,四處安靜!太宗令人在苑中建造一座觀望台,以望昭陵。不料魏徵說:「臣下以為您是想念太上皇才修建這座台觀眺望獻陵。原來您終日悵望的是昭陵。」聽魏徵提起高祖,太宗才知道他是進諫規勸。隨後命人拆掉觀台,不再眺望昭陵了。 太宗對皇后的思念,只能存在心底了。 以後好多好多年,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不能回避,常常常常,他下朝回宮,總懷著期盼,期盼會見到皇后靜美的笑顏。 §柒、太宗的人鏡 魏徵,佐成貞觀之治的大唐宰相,中國歷史上敢言直諫之臣的代表,傳統政治文化中諫諍的坐標。如何給領導提意見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靠什麼堅持不懈地一輩子做好諫臣?以魏徵耿直的個性,如果不是遇到唐太宗,他的命運將會如何?魏徵留給後人的一部《魏鄭公諫錄》和唐代史臣吳兢的一部《貞觀政要》,蘊含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政治智慧和從政修養。 1、千古一遇的君臣佳話 貞觀十七年(643)正月,又是一個新年到了,京城中喜氣洋洋。而本朝名臣魏徵的府邸卻是一片悲哀的氣氛,因為此時的魏徵已經是病勢沉重,不久于人世了。 前幾天太宗來看望過魏徵一次,把周圍的人都打發下去了,兩人單獨談了好久。這天太宗又攜了太子一起來到魏府。魏徵連忙穿上朝服,恭迎聖駕,但他的身體已經明顯支持不住了,走路搖搖晃晃。太宗忙命他躺到床上,自己則坐在旁邊,其餘人都站立一旁。 太宗看著病重的魏徵,悲傷不已,輕輕拍了拍他,問:「愛卿還有什麼想對朕說啊?」魏徵答道:「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這是一句很深奧的話,套用了《左傳》裡的一個典故,意思是說,我對自己和家裡的事倒沒有什麼放心不下的,就是希望國家不要出亂子啊。儘管唐太宗早年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此時的李世民也早已是滿腹詩書了。他聽得出來魏徵即使到這個時候也還是話中有話,還在告誡自己要善始善終。這是近幾年來魏徵和自己說得最多的話題。於是,太宗歎了一聲說:「愛卿什麼時候都想著國家社稷啊,從不想想自己的事。唉!朕的女兒衡山公主原本就決定嫁給愛卿的兒子叔玉的,這愛卿也知道。今天她也來了。愛卿先看看未來的兒媳吧。」魏徵勉強想要謝恩,卻怎麼也不能起身,太宗連忙制止了他。又談了一會兒,太宗一行才起駕回宮。 晚上,太宗夢見魏徵像平時一樣,在朝堂之上直言進諫,不由驚醒。一看時間,已經是次日淩晨了。太宗輾轉反側,半睡半醒。到天亮時分,有人來報,魏徵逝世了。太宗聽聞,不由想起夜間的夢,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長歎一聲,緩緩流下淚來。 半晌,太宗輕輕對身邊的人說:「下令為魏徵罷朝五天,以示哀悼。讓文武百官都去弔喪,以一品禮陪葬於昭陵。」說完又自己發起呆來。 聖旨下到魏府,魏徵夫人奏稱禮儀規格太高,不是魏徵生前所願,希望太宗准其簡葬。太宗答應了。出殯之日,太宗登上宮苑高樓,望著魏府方向唏噓垂淚。太宗決定親自為魏徵寫下碑文一篇,刻石立於墓前。 魏徵死後,太宗長時間裡悵然若失,總覺得身邊少了一點什麼。似乎是少了一個在生活中時常和自己過不去的喋喋不休的對手,又似乎是少了一個在朝堂上能夠為自己出謀劃策、侃侃而談的朋友。自己也已步入中年,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長久以來總出現在身邊的人一旦離去,那種不適應難以名狀。懷著對故人的思念,也懷著對自己功業來之不易的感佩和對治理國家的戒惕,太宗在一次只有兩省核心人員參加的小規模朝會上,發出了深深的感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太宗環視一下當今朝堂,心想還有誰能夠像魏徵一樣,既是敵手又是朋友呢!魏徵不僅經常能夠照出自己的不足,便於及時糾正;而且,他還能夠映襯出自己的每一個進步。有魏徵在身邊,太宗自己都覺得自己很偉大。 作為太宗鏡子的魏徵,以敢於直言進諫聞名,在本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難得的一位直臣。他的故事膾炙人口。他與太宗的君臣關係更是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被評為典範。可以說,提到貞觀不能不提到魏徵,而沒有魏徵,貞觀也不成其為貞觀了。 魏徵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父祖其實都未做大官,父親只是北齊時的一個縣令。魏徵少年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貧寒。他又不會理財,生活相當清苦。但這並不妨礙他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積累知識。他尤其留意於縱橫之說,如《春秋左傳》和班固《漢書》之類。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魏徵為避世亂出家為道士,但他心中的遠大志向卻從未磨滅。 後來,魏徵參加到反隋起義的瓦崗軍中,得到起義軍領導人李密的賞識。他為李密提出「十策」,以經營天下。李密驚歎于他的才華見識,但卻不能採納。儘管李密對魏徵頗為重視,但魏徵總是覺得和他說不到一塊兒,自己的許多奇謀深策都被李密和他的親信所否定和忽略。 武德元年(618),瓦崗軍被洛陽的王世充打敗,魏徵隨李密投奔李淵。以魏徵當時的身份地位,並未引起唐朝方面對他的關注。他帶著懷才不遇的深深苦悶,等待著施展自己抱負的時機。魏徵看到李密入關之後,山東地區群龍無首,一片混亂,感到自己施展才華的時候終於到了。於是他主動要求出使山東,勸降當地武裝力量。李淵接受了他的請求,隨即任命魏徵為從五品上階的秘書丞,暫時安排在掌管經籍圖書的秘書省任職。魏徵有了一個正式的唐朝中央官身份,接著就被派到山東地區進行安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