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鄭成功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巴達維亞方面的援軍遲遲不來,堡內荷蘭士兵們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之中,他們幾乎見到死亡在臨近,有些人企圖投奔鄭軍以求活路。 在投降鄭軍的荷蘭人中有一名軍曹叫漢斯·哲根·拉迪斯,他是斯托卡特人,曾在歐洲打過幾次仗,很有作戰經驗。對於他的到來,鄭成功大為高興,他熱情地款待了漢斯。 漢斯向鄭成功介紹了城中的情況。他說自考烏逃走後,城中不僅損失了一些戰士和物資,而且軍隊的鬥志全垮了。城中可用兵力不足400人,而且疾病死亡仍在蔓延。他建議鄭軍不僅要封鎖,而且要利用城中驚慌疲憊的狀態連續攻擊。他還說,城牆建築並不堅固,用大炮轟擊,用不了兩天就會轟開。 鄭成功接受漢斯的建議,決定對荷蘭人的城堡進行攻擊。 在漢斯的引導下,鄭軍用28門巨炮猛轟城牆,十二月六日便把外堡城牆轟開,鄭軍沖進外堡。打敗荷蘭守軍的時刻即將到來。 十二月六日晚,雙方仍在激戰,赤嵌城內火光沖天,如同著了火一樣。 在城內,荷蘭人評議會正在召開秘密會議,所有商務官員和軍曹都參加了會議。面對目前的形勢,他們提出了三種出路:一是向鄭軍發起一次拼死總攻;二是坐待鄭軍進攻;三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把城堡獻給鄭軍。只有很少幾個人建議發動總攻。長官揆一贊成待鄭軍再進攻一兩次後再相機行事,並自告奮勇親自協助防禦以鼓舞軍民。他認為巴達維亞的援軍隨時可能到來,而城中糧食還可以維持四五個月。但評議會經過仔細分析,認為已經走到絕境,荷蘭方面是註定要失敗了。 在評議會的苦苦勸說和解釋下,揆一終於讓步,決定與鄭成功談判,在合理的條件下獻出城堡。 荷蘭人給鄭成功送來一封信,建議雙方停火。中荷兩方開始談判,經過五六天的協商,雙方達成了18條協議。 按照條約規定,荷蘭交出所有的城堡、武器、物資,包括大炮150門,小銃40000支,足夠五個月食用的糧食和價值471000荷盾的金銀珠寶。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雙方在協議上簽字,荷蘭人正式投降。成千上萬的群眾潮水般地湧來,歡呼聲經久不息,響徹寶島上空。 從此,臺灣人民重見天日,淪陷了38年的臺灣終於被中國人民收復了。 收復了臺灣,鄭成功不禁感慨萬千。這次不僅收復了國家的領土,而且使鄭軍獲得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鄭軍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歷經了許多的困難,犧牲了許多將士,終於有了一份回報。想想前景很難的反清複明道路,鄭成功卻又有說不出的痛。 鄭成功面臨清朝政權日盛、抗清運動日益走向低潮的現狀,並沒有氣餒,他要矢志不渝地進行反清複國行動。他寫了一首詩: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容, 菇苦間關不忍離! 田橫是秦末齊國貴族,為了恢復齊國,他起兵自立為齊王,不久為漢軍所破。漢朝建立後,他率500人逃往海島。漢高祖命他到洛陽,他在途中自殺,追隨他的500人聞訊也在海島自殺。 鄭成功以田橫自比,表明了他矢志忠於明朝、要把反清複明的鬥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荷蘭侵略者被鄭成功逐出臺灣以後,揆一帶領著剩餘的幾百人回到巴達維亞,被東印度公司判處終身監禁,流放班達島12年後被釋出獄。于1674年回到荷蘭,第二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以CS之名,出版了《被忽略的臺灣》一書,為自己辯白,同時也透露出一些史實。 荷蘭殖民者的失敗是必然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得到中國人的推崇也是受之無愧的。鄭成功對荷蘭殖民者的言辭值得我們去品味:「臺灣島一向是屬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它的時候,可以允許荷蘭人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客人理應把它物歸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