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鄭成功 | 上頁 下頁
一〇


  由於當時的縣府設在豐州,孔廟也就設在本州鎮旁。由於連年戰亂,人們已無法安心讀書,再加上這文廟處於山野之中,這時就更加顯得荒涼、淒清。

  鄭成功來到孔廟,泣不成聲地祝告說:「昔為儒生,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請先師諒鑒。」

  說罷,命人把帶來的儒服點火燒著了,自己換上鎧甲,佩上寶劍,義無反顧地慷慨而去,自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道路。這一年他才24歲。

  鄭成功與他的父親徹底決裂了。他樹起了「殺父報國」的旗幟,成為名昭史冊的逆子忠臣。

  人們為了紀念鄭成功,就把他曾焚燒過青衣、投筆從戎的文廟改名為「焚衣亭」。這座文廟的遺址至今猶在,它位於南安豐州路下村的魁星閣下。其左有一石坊,坊邊有一株蒼老的古松,相傳此松植於鄭成功焚青衣時。另外還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刻有文字,以志其事。

  鄭成功不相信明朝的天下就此完結,他要憑自己的勇氣和信心,團結反清複明的愛國志士,重振大明的江山。

  「焚衣亭」是他告別文筆走向武裝抗清的轉折點。

  至此,南國的抗清複明運動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第三章 招賢才力挽狂瀾

  自隆武帝殉難,鄭芝龍北上投清之後,福建抗清力量無所統屬,各自為政。當時宇國公鄭鴻逵佔據金山,建國公鄭彩同弟定遠侯鄭聯佔據廈門。上海壇、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島,都由魯王派兵把守。其餘諸島也被其他人所據。鄭成功所控制的只有安平一小塊地方,難於施展,只能在鼓浪嶼、海澄、鎮海衛出入訓練士卒、整飭船隻,並致力於招納賢才,為北上抗清積蓄力量。由此逐漸壯大力量,擴大佔領區域,以圖力挽狂瀾,恢復明王朝的天下,引出了不屈的抗清鬥爭事蹟。

  §1、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

  隆武三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烈嶼上空旗幟飛揚,鄭成功在此召開文武群臣大會,誓師重振大明江山。他自稱罪臣國姓成功勤王,仍用「招討大將軍印」,並散家資特賞將士。

  鄭成功扯起「殺父報國」的旗幟,參加大會的將士們紛紛響應。鄭成功自知目前兵微將寡,力量弱小,恐怕難成大事,便與眾人商量首先要發展武裝,壯大力量,到各地招集散兵、招納賢才。

  鄭鴻逵主動承擔了招集鄭家舊部,聯絡佔領廈門島的鄭彩、鄭聯兄弟倆的任務。鄭成功則在安平鎮樹起「殺父報國」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壯年參軍。

  很快,鄭成功在安平鎮便招集了300多人。

  鄭成功還與陳輝、張進等人乘船來到南澳,高樹抗清的義旗,鼓舞了沿海一帶軍民的報國熱情。鄭芝龍舊部洪旭、黃廷、林習山等有志將領,紛紛率部在南澳投奔鄭成功。

  鄭成功在招集士兵、訓練隊伍的同時,為了號召四方豪傑,共舉義旗,還廣泛地開展了「招賢」活動。

  派人四處設「招賢館」、「集義場」,招集東南沿海一帶有志抗清的英雄豪傑。

  鄭成功知道,在當前的情況下,抗清是全民族的事情,單靠少部分人的鬥爭是難於取勝的,只有發動廣大群眾的力量,才能有希望達到複國的目的。「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是取得抗清勝利的關鍵。

  當時,有許多有志之士,遠途跋涉來到這裡。有的放下鋤犁,有的放下魚網,走進招賢館、集義場。

  在泉州西門外潘山村以北,有一座長約十丈的石橋,淩駕於流經泉州、匯入大海的東溪之上。此橋至今猶存。據傳說,鄭成功揭竿起義時,曾命張進帶一隊親兵來到潘山,豎起一面招兵的旗幟。張進命人在橋頭擺了一張方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支蠟燭,一副火刀、火石。張進派兩個親兵守候在那裡,只要看見有人過來動著方桌上的東西,立即前來報告。

  頭兩天,在橋上經過的人看到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只是好奇地看看就過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