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鄭成功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少年壯志憂國忘身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話對鄭成功來說並不偏激。他7歲之前在日本平戶,就有著不凡的志向。回到中國後,由於天資聰穎,加之有名師指導,學問長進很快。但他有著遠大的志向,並不只顧讀書,也時刻注意著局勢的變化,並思考自己較成熟的治世方略。

  §1、異國思歸

  鄭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戶,取名叫福松。直到7歲時才得以被鄭芝龍派人接回中國。在異國他鄉,福松過著孤苦的生活。

  在福松一歲時,鄭芝龍便逃出日本。福松成了逃犯的兒子,遭到人們的冷眼和非議。當他剛剛懂事時,就沒有父親的保護和族人的幫助,只與母親和弟弟相依為命。

  母親的教誨使得在貧困中生活的福松更具有生活的信心。由於田川氏通曉中國文字,便教授給他《百家姓》、《三字經》等基礎知識。福松天資聰穎,加之母親的教子有方,很快就掌握了許多基礎性的知識。

  母親常給他講啟發他善心、愛心和遠大志向的故事,使福松很早就知道了文天祥、戚繼光等英雄人物。

  由於貧窮,也沒有族人的照顧,福松家常受別人的欺負。福松很氣憤,問媽媽這是為什麼,田川氏告訴他說:「因為我們家窮,又沒有你爸爸在家撐腰,所以我們家就比較弱了;又因為你爸爸是反對政府而被迫離家的,人們就更有理由欺負我們了。等你長大了,成材了,就沒有人敢欺負我們了。」福松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自己家受氣的道理,便逐漸產生憎惡欺侮弱小的人。

  有一次,福松看見幾個小孩在圍攻一個小孩,他沖上去把他們分開,並斥責那幾個小孩不該欺負人。

  那幾個小孩不服氣,要與他打架,都被福松給打倒了。

  那些小孩哭著罵福松是沒有父親的人,也不是日本人,叫他快點滾回中國。福松聽了非常傷心,決心一定要回到中國、找到父親。

  從田川氏口中,福松對父親有了大概的瞭解,更加想早日見到父親。鄭芝龍也曾多次派人來接田川氏母子,都遭到德川幕府的拒絕。

  田川氏進一步對福松進行仁、義、禮、智、信方面的教育,使福松具有了尊尊的思想基礎和忠君愛國的思想基礎。

  直到1630年,福松7歲時,鄭芝龍再次派人來接家人,德川幕府才在鄭芝龍「先禮而後兵」的壓力下同意讓鄭成功回國,而田川氏卻不能離境。

  能回國見父親了,福松特別高興。但母親不能一起去,他也很難過。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依依不捨和安慰母親,他特意在家門前親手栽植了一棵椎樹。後來,這棵樹成長為大樹,盤結蒼鬱,蔚為「松浦心月」的勝景之一,長期為日本友人憑弔。

  幾年的異國貧苦生活,使鄭成功比同齡的孩子成熟得早,懂的事多,這為他少年上進打下了基礎。

  §2、湯武雄懷

  鄭成功回國後,鄭芝龍給他改名為「森」,字「句儼」。先帶他到南安石井拜謁鄭家祖祠,然後回到安平城。自此,開始了鄭成功另外一種生活。

  初到安平城,鄭成功大開眼界,從未見到的大城、樓房,給他很新鮮的感覺。城西是海門,江上擺滿了戰艦、商船,桅杆上飄著「鄭」字號旗。船、軍隊、樓房、商店這一切都是鄭家的,他走到哪裡,都受到人們的尊重。

  鄭芝龍很喜愛鄭成功,不僅因為鄭成功具有像他一樣的容貌氣質,也為了遠在扶桑他所思念的田川氏。

  能照顧好鄭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補償了對田川氏的歉意,畢竟,他還未盡到做丈夫的責任。

  為培養鄭成功成材,鄭芝龍花重金聘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學究做他的老師,教他讀書識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