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八六


  成祖既然說他是皇帝親子,皇后親生,他於即位後便無法改口了,生母的姓名、身份被隱瞞起來,應有的禮儀封典也只能給高皇后了。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明南京《太常寺記》認為是碽妃,而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皆李妃所生。這不僅從看守孝陵的閹人口中得到旁證,而且明朝就有人為此專門進入寢殿探尋究竟。殿裡的情況果如《太常寺記》所記: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座位座北朝南,左淑妃李氏等座東向西,惟碽妃座西向東。明人尚左,這說明碽妃除高皇后外地位高於其它妃嬪。原來這是個不可張揚的秘密。朱棣為了自己皇位坐得穩一點,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生母,只好把碽妃偷偷供奉在這裡。明人有詩寫道:「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一見異千聞,《實錄》安可稽?」《實錄》關於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的說法是靠不住的。關於碽妃,有的野史說她是高麗人。燕王出生後,馬皇后養為己子,便將碽妃賜死了,據說是用鐵裙之刑致死的,是否確實,已不得而知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帶兵出塞進行他的最後一次北征,但師抵漠北,不見敵人蹤影,原來阿魯台早已帶著部屬遠逃了。一天,他對身邊的楊榮、金幼孜說:「昨夜三更我做了個夢,有個像畫中神人模樣的告訴我:『上帝好生。』難道上天有意保護他們這些蒙古人嗎?」行軍途中,朱棣見往年用兵時死於塞外的白骨委棄路旁,不禁心懷惻然,命人收拾道中遺骸,親寫祭文,加以悼念。大軍繼進,仍不見敵,這時軍中已經乏糧了。楊榮請求將皇帝供用之余都給予軍士,又讓軍士互相接濟借貸,等回到關內官府加倍償還。但北征軍仍久久不見敵蹤。朱棣這時不能不感到後顧之憂,也感到疲乏了。他說:「北地早寒,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於是決定就此回師。

  七月十七日庚寅,大軍行至榆木川,朱棣竟然積勞病倒,驟然去世,時年六十五歲。一代雄主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時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朱棣左右商定絕對不洩露朱棣逝世的消息。內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將軍中的錫器收集起來熔成一櫬(棺),將朱棣收殮了,然後將錫匠殺死。這樣人不知鬼不覺,將櫬放在龍輦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軍繼續朝京師進發,同時派人密報太子。

  太子朱高熾不久即位,這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壽山長陵,與徐氏合葬,尊諡稱「啟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年間,嘉靖皇帝鬧大禮,要尊本生父母,於是修改朱棣諡號為「啟天宏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稱成祖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說在明史上,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應該佔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個聖主賢君嗎?這是個頗費思索的問題。如果要從官書的記載中找一些材料證明他的賢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關心民生,勤於政事,永樂元年他曾說: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民籍,靜思熟記,何郡近罹饑荒,當加優恤,何處地迫邊鄙,當置守備,旦則出與群臣計議行之。近河南數處蝗旱,朕用不寧,故遣使省視,不絕於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願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讀不怠。永樂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順門披覽奏章,禦案上鎮紙金獅欹側將墜,給事中耿通趕緊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說教:

  一器之微,置於危處則危,置於安處則安。天下,大器也,獨可置於危乎?尤須安之。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不謹而積之,將至大患,小過必改,小不改而積之。將至大壞。皆致危之道也。

  他還曾說過:

  朕德諒薄,托於萬姓之上,懼弗克負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謹者,治之所興,宴安者,亂之所自。

  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朱棣確實是個勤奮的皇帝。永樂初,他每天「四鼓以興,衣冠靜坐」,「思四方之事,緩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處事完畢,還要處理宮中之事。「閒暇則取經史覽閱,未曾敢自暇逸」,「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廢弛矣。」有人建議他務簡默,他回答說:「人君固貴簡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廣詢博聞然後得之。」「不如是不足以盡群情。」因此他事必親聞。他曾指責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務者,悉不以聞」。他說:「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蓋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凡書奏關民休戚者,雖小事必聞,朕於聽受不厭倦也。」他曾令人將中外官員的姓名書寫在武英殿南廊,間暇觀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後世皇帝,朱棣還算節儉。他曾說:「內府所貯,皆天財,待賞有功,雖朕不敢妄費。」永樂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畢,朱棣退朝坐在右順門,所服裡衣袖敞垢,納而複出。侍臣有人稱讚他的賢德。他說:「朕雖日十易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濣濯更進。」這一點頗受朱元璋的影響。他說:「昔皇妣躬補緝故衣,皇考見而喜曰,皇后富貴勤儉如此,正可為子孫法.故朕常守先訓不忘」。

  其他,如朱棣說「治貴得大體」,不必拘泥細故小事,「君臣貴相與以誠,諛佞非治世之風」,「國之興廢,在德,不專在數」,「一人苟有德可傳,何必百歲之壽」,「一物之異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樂業此國家之瑞」,以及認為「雖生知之聖,亦資學問」等等。

  以上所舉,雖不為無據,但若僅以此稱朱棣為聖明,尚不能令人心服。眾所周知,官書之溢美,史臣之阿諛,是不遺餘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於建立功業,雖欲留聖主賢君之令名,實欲洗以篡權奪位的亂臣賊子之恥。看他五出漠北,遷都北京、開設貴州、修《永樂大典》、郡縣交阯、派鄭和下西洋、派陳誠出使西域,無不赫赫煌煌,超邁前古。這些業績是功是過,何成何敗,自應給予應有之評價。而其攤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餘年間,驅天下百姓于無休止的征戰徭役之中,雖號稱功加漢唐,而當時百姓實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許神聖,必難入人言,狠厲好殺,定廣招民怨,至於其為鉗制人口嚴施控制,恢復錦衣衛刑具,重用宦官,設立東廠,更是歷來受人抨擊。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歷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說:「高皇帝剪除兇殘,鴻業未固,必須大聖人繼起,乃能定之。漢唐宋統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王世貞(1526~1590)說:「太祖之後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場。他們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長治久安。對我們說來,即便是由於明成祖的功業而延長了明朝的國祚,也不是我們一定就要給他肯定評價的理由。皇帝姓朱還是姓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給人民帶來什麼,給歷史留下什麼。

  放眼看去,中國歷史上似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每當一個新興皇朝建立,完成了統一事業,它同時帶有的缺陷又註定了它迅速垮臺。繼之而起者,必須把前代皇朝所開創的制度完善起來,把它的缺陷克服掉。這時,便出現了一興盛的較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經百戰統一天下,而失於役繁政苛。漢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黃老無為之治得以安天下。隋繼戰亂而興,而失於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出現了「貞觀之治」。後周雖經改革,已具統一氣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權而失敗。宋繼之,剪除藩鎮,強幹弱枝,從而完成了相對的統一,建國達三百餘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備,但用刑過繁,分封過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強行推進政治轉軌,卻引起了內亂。朱棣以藩王奪位,削弱諸藩勢力,文武兼用,強化中央集權,使明祚延至二百餘年。這樣縱觀下來,朱棣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較清楚了呢?朱棣雖非開國之主,但也並非繼體守成之君。對於明朝,他承襲了朱元璋開創的制度,並把它置於更鞏固的基礎之上,雖無開創之功,卻走了關鍵性的一步。當然儘管政見不同,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麼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則以此成為明朝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從而也以此,對於中國歷史,成了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朱棣,完善了中國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