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楊貴妃 | 上頁 下頁
八五


  在憂惶緊張中過了一個時期的楊貴妃,也隨之鬆弛了下來,她在動亂初期,最擔心皇帝的身體,過了年,皇帝已七十二歲,她原來以為皇帝的體力會承擔不了繁劇的,但是,經過最繁勞的天寶十四載的十二月,李隆基似乎消瘦了一些,但是,他的精神健旺,體力反而較閒適的時候增進。

  進入三十八歲的楊貴妃,明白了自己唯一可仰仗的人,便是李隆基,她關切的是這一個人,國家事如何,不是她的智力可及的,她希望自己可以再依賴皇帝丈夫十年,到那時,自己也接近暮年了。

  在承平的歲月中,於日常生活中觀察,她相信自己的希望有達到的可能,她相信,皇帝的生理狀態,總可以活過八十歲的,這幾年,她對皇帝的飲食起居,都小心照料,就是為此。而當安祿山反訊初到時,皇帝繞室徘徊,日夜不安的現象,使她恐慌,現在,過了一個年,她看到皇帝健康如常,放下心事,又安排了一個娛樂節目予皇帝作生活的調劑。

  只是,李隆基實質上已少失了閒適和逸樂的心情,他溫馨地對待貴妃,接受她的安排,楊貴妃也看出他心神不屬。

  她希望由時間來改變皇帝的心情——如今,是平靜的對待時間,潼關前線每日報平安,安祿山的軍隊調回去鞏固內部。零星的戰爭在河北地區展開,若干城市的義兵,當安祿山的正規軍回師反擊時,便抵擋不住了,如常山的守軍首領顏杲卿,城陷,全家被俘殺,不過,新興軍中也有令人驚奇的發展,如郭子儀部隊,已能分兵,他的部將李光弼,獨樹一幟,已統有四五萬兵。

  不過,長安人對河北敵後的軍事,不大關切,他們看到潼關正面平安無事,就滿足了,也安心了,一度浮泛的政治上的權力鬥爭,曾被壓抑,如今又在都城展開。

  太子監國是虛的,太子李亨在戰亂中依然故我,可是,看著七十多歲父皇的太子,卻不甘心長久如此,現在,局面已穩定下來,長安的安全應該沒有問題了,於是,太子一系的人,把攻擊的矛頭轉向楊國忠。

  太子一系的人在第一個回合針對皇帝而發,行動很暗,失敗也暗。但是,明眼人仍可以看得出暗攻暗敗經緯。

  失敗教訓了太子集團的人,他們轉向楊國忠,以奪取相權為第一步。

  以辦事務見長而起至帝相的楊國忠,沒有家世背景,故家巨族的人瞧不起他,再加他和文士集團也沒有關係,侯門寒族出身的進士和文人,也與之格格不入。

  楊國忠領導下,就有一批與他差不多的事務人才,少數山東大族中熱衷實際政治的人,也做得很苦,不過,這位事務人才的宰相,在應變中也苦心學習著,他瞭解構成大唐皇朝最高統治集團,故家大族和文士是鼎的三足中之二,另一才是皇家與皇家戚族,他悉心拉攏,用韋見素來聯絡故家巨族,楊國忠不以平時的制度用人,視能力而特擢,在朝中擔任閒職的文人,有被外放為郡太守而負軍政重責的。

  楊國忠竭盡能力地做,但是,攻擊他的人卻漸漸增多,如名臣張說的兒子、屬￿故家巨宅和貴戚集團的張垍,是依附太子而攻楊國忠的一個首要人物。張垍官位是太常卿。此外,老臣芝晉卿,名臣之子蕭華、裴遵慶,在朝中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逐漸結合,從事反對楊國忠的工作,文士集團中,也有人依附太子——在戰場上較平靜的時日,朝中暗潮洶湧著。

  楊國忠也得知這一情勢,但他已無餘力對付了——他太忙,每天的大部分時間處理軍事上的各種問題,再者,他也忽視朝中那些並無實權的人,他認為,要是在軍事上穩住,政府財用不缺,新兵訓練完成,一開始反攻,朝中的問題會迎刃而解的。

  同時,他得到皇帝的信任,與手握雄兵鎮守潼關的哥舒翰交誼又很好,他不以為自己是有危險的。

  但是,謠言的沙礫卻日日在侵害這位宰相。

  李隆基也得知這一情況,他曾和楊貴妃說,但皇帝也不予重視,李隆基於和太子暗鬥中勝了一個回合,對朝廷中的人事傾軋也疏忽了。

  現在,他恢復一些閒情,在苑中遊覽——時節已經交春,但苑中的樹木仍然枯著,只沉香亭畔,人工培植的花已經盛放。皇帝舉行一次賞花的小型宴會,接著,又有規模較大的園遊會。

  長安城春花如錦,氣候向暖了,以關中的節序來說,已進入初夏,但實際上卻是殘春。

  冬天時消瘦了一些的皇帝,體重恢復,神志也清朗,做事的秩序再度建立起來。他每天上午治事,午後小睡,下午閱讀軍政報告,在黃昏之前,便在興慶苑中閒步,陪同他的是楊貴妃。他恢復以前的方式,黃昏前約一個時辰的時間,不做任何事。再有,皇帝也只聞大事,一般性事務都交宰相處理。

  因此,楊國忠依然極忙,兵亂發生之後,他努力學習著處置軍國大事,短短幾個月中,他有顯著的進步;不過,他在朝中做事並不順暢,反對派在暗中和他搗蛋,他用了十分氣力,收效往往只有七分,如果不是皇帝的全力支持,可能連這一點收穫也沒有的。他很苦,但這種苦處又無處可以申訴。

  他每天都和皇帝單獨相見,但是,李隆基已不象戰爭初起時事事親躬,皇帝得知許多樂觀的消息,他以為局面已在控制中。

  一項很特出的陰謀在進行中,經驗豐富的李隆基也完全不曾覺察,那是太子系的人物爭權的新戰略,他們盡力宣揚安祿山的兇焰已消,官軍強大,已到了反攻的時候。

  表面上也的確如此,哥舒翰在潼關已集中了二十萬以上人馬,據說訓練完成,士氣很旺。此外,不論河北、河南,敵後地區和長安之間交通不絕,各種消息都能順利地傳入長安,傳來的,又多有好消息。

  有一次,由河南入長安的官員,帶來了天寶初年轟動長安的大詩人李白的消息——安祿山渡河時,李白在汴梁,狼狽逃難,做了詩,這些詩,也在長安流傳。楊貴妃著樂工譜了李白的幾首記述逃亡的詩,在宮中唱著。

  就在這樣的時候,朝臣中不斷地有人向皇帝進言,把握現在的機會,展開反攻戰。

  楊國忠反對自潼關出擊,他一再表示,目前的形勢雖然已較前好轉,但反攻還不到時候。可是,請求哥舒翰出兵的人卻越來越多,皇帝也覺得反攻的機會已成熟,他詢問楊國忠,為何不主張由潼關出擊,反攻洛陽。

  楊國忠舉出哥舒翰的報告,安祿山回師安內,並不是主力部隊,安祿山有一支重兵屯在陝州,監視潼關,他們不敢進攻潼關,但潼關的官兵,守有餘,攻無把握,楊國忠請求支持,堅守待時,暫勿輕動。

  皇帝在有些淆惑中答應,可是,朝中請戰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了!長安的官員們,忽然雄豪起來,似乎個個都有勇氣出關殺賊。

  楊國忠堅持守關待時的政策,受到了直接的批評和攻擊,甚至還有謠言的中傷;人們似乎忘記了朝中最早指陳安祿山會叛變的是楊國忠,曾竭力請求皇帝設法罷斥安祿山的也是楊國忠,現在,人們說安祿山的反叛,由楊國忠迫成,又有人說,楊國忠可能是兩面派,和安祿山有勾結;還有人說,楊國忠不肯出兵反攻,居心叵測。

  謠言不斷,朝中,請戰的進言,也每天不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