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楊貴妃 | 上頁 下頁 |
一 |
|
前記 一、楊貴妃,中國歷史上最特出的女人 中國歷史,就從文獻最少的夏代起計,每一個朝代,大抵都有些特出的女人。「特出」,指其本身的姿色美麗以及和政治的關連;任何一個朝代的美麗女人,倘若沒有強烈的政治陪襯,便不會享大名,流傳後世。 舉例來說,最古老的夏代,末代帝王桀的妻子妹喜;其次,商殷的紂王妻子妲己;周的幽王之妻褒姒。被列為亡國的美女,是禍水!雖然褒姒並未使周亡,但丈夫被殺,王都東遷,人們也就含糊地將之列入亡國禍水類中。 這是中國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三個朝代,便已如此了。往後去,文明進化,政治權力興替間,總會有一些美麗的女人出現,組織和構成所謂的「歷史悲劇」,於是乎,有所謂「女禍」,有所謂「紅顏薄命」等等說法。 那些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大致是少有「福壽全歸」的。長春不老的夏姬下落不明;西施是否被淹死不知道,後人珍惜一名美人,把她送給範蠡作結,聊以自慰而已;其餘如楚霸王的虞美人,漢高祖的戚夫人,死得都很慘。王昭君雖然嫁得很好,丈夫死了,丈夫的兒子再娶她(不是她的兒子),一樣有崇高的地位,但在漢民族的心理上,這樣的遠托異國,又總是可悲的。再往下數,歷代美女,幾乎脫不了悲終。而從青春華茂到悲辛收場,有史以來,集其大成而又奇詭多變,故事流傳最廣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貴妃楊玉環。 我處理中國歷史,以夏禹為有史之起點,以前自然有,但只是一些傳說,完全不能稱為史,此後,我的大劃分代為: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南北朝的大混亂;唐玄宗天寶之亂;蒙古人統治中國;孫文創中華民國。 這個大劃分,以唐玄宗天寶之亂為中國命運的轉折點。自天寶之亂以後,中國就長期向衰了,這是從文治教化整體的輝煌而言,一時的武功或疆土擴大,是不足道的。 天寶之亂,主要人物或代表人物,自應是當時的皇帝李隆基,但史家和文學家們,把天寶之亂的重點落在馬嵬坡事件上,於是,楊貴妃便成為中國歷史轉折點的代表人物。 這其實是很荒唐的,但把一個並非政治性的女人來承擔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包袱,又是中國趣味——中國哲學的奧妙所在。 把這個大包袱讓楊貴妃背上,在當時就已如此了,在此,可以引二十八字為證;唐僖宗朝宰相鄭畋有詩如下:肅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一首詩後面十四字去掉也不妨,前面十四個字,寫盡了大唐皇朝由危亡到復興的關鍵所在:「楊妃死」,危亡的厄運解除,「肅宗回馬」,即太子李亨離開父皇而領一軍奔靈武自立為帝,展開反攻,收復失土,中興唐皇朝。亦即「雲雨雖亡日月新」七個字所表現的,「雲雨雖亡」是楊貴妃的,「日月新」則是唐肅宗的,那意思是:楊貴妃雖然遭難但唐皇朝終於復興。 這一首詩包含的意義很廣,對楊貴妃之遭難,寄予同情——一死而中興國家,死亦得所。 ——中國的舊詩,作得好的,常能用極少的字包括敘事和評論在內;但毛病在於這需要熟知史實的人才能瞭解,即以上舉鄭畋這首詩,後來被人改(或抄誤)成「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本意全失,且成俗唱了。 我引此,用以證唐朝人把本朝的興亡之際的大包袱推到楊貴妃身上。而這一段歷史,又是中國史的轉型期,是以越到後來,楊貴妃所背的包袱也越大了!從夏禹開始到現在,四千零數十年間,沒有一個女人身負的包袱有如此之重大的! 平時,我們泛泛而道楊貴妃,一個美人,自霓裳羽衣舞至宛轉蛾眉馬前死,繁茂悲辛的故事,乃至情天長恨,屬兒女情的,但是,擴大了來看這一個故事,所包含的實在很多。 以上是楊貴妃故事政治、歷史的方面。 而在文學上,楊貴妃其人更張廣大,自公元七五六年楊貴妃死(官定的死期)到如今,楊貴妃其人其事,成了中國文學創作最大最廣的共題。 唐朝,是中國史上文化、政治、經濟最發達的一朝,也是特出的有言論自由的朝代。唐朝人雖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語言上忌諱,但忌諱的範圍以私人之間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無忌。批評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詩作文,甚至講得很不堪,亦不會遭禍。在楊貴妃生前,文人對她品評有之,對楊氏家族譏嘲也有之,到她在馬嵬驛遭難後,她的故事迅速地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上的主題,並且隨著時間而更加深廣,漸漸,唐朝的文人把歌詠楊貴妃故事當作一種「考試」式的共題。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來的第一名。但在「長恨歌」出現之後,文人依然熱心于自這一個「共題」而孜孜不倦於「考試」,借此來練習和表達自己的史才,詩筆,議論,想像…… 唐代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對詠楊貴妃故事是極為熱衷者之一,李商隱所作不及《長恨歌》,李又好在字面上作評斷,而且多局限於兒女情,不過,從李商隱的作品中,卻讓我們得知了:唐人對皇家的言論自由到了可驚的寬容程度,舉例: 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勝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華清宮) 這首詩是諷刺的,但力求在「考試」中作驚人語,結果卻不倫不類了,褒姒「使」她的王死,楊貴妃沒有「使」她的皇死,這成了什麼話?但由此可見言論自由的放任程度。另外,李商隱最出色的一首詠楊貴妃的詩:「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這兩句雖沒沿襲《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的提示,但翻了新意,作為楊貴妃在海外得知玄宗皇帝被廢被囚。這對楊貴妃逃亡到日本傳說,有進一步的傳播作用。同詩最後兩句:「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蘆家有莫愁」,再加「君王若道能傾國,王輦何由過馬嵬」,那是直接批評皇帝無力護全一名女子以及「有情」的虛假,亦屬言論自由的頂端了!更有一首:「驪山有感」詠楊妃雲: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這首詩一些也不見好,但卻赤裸裸地寫出了玄宗皇帝奪取兒媳為妻的事實,再道出壽王以後處境的尷尬。詩雖然不見佳,但總是有新意在。 上面,我零亂地取了一些詩句,為了引發楊貴妃故事的若干特出點。 唐朝人就此完全不避諱的,楊貴妃先為李隆基的兒子、封壽王的李瑁之妻,後來父皇取兒媳為妻。 這是楊貴妃故事的第一階段,當中國的社會道德律更變之後,有許多「衛道」之士,拼命要否定這一故事,有的人以事實俱在,無可否定,求告和恫嚇兼施,命人們不可提及此事,甚至搬出孔夫子,「春秋為尊者諱」,唐玄宗是尊者,千萬不可說他這一宗亂倫的醜事啊!到了清朝,中國自南宋以來積累起來的社會道德律,幾乎比泰山高,比長城固,如朱彝尊其人,想盡辦法來遮掩楊貴妃先事子,再事父的故事,他「考證」楊貴妃雖壽王妃,但卻是處女入宮,所以,唐玄宗雖有醜聞,並不太嚴重。 這是可憐亦複無知的新道德保衛者的自我欺騙。唐朝人自己不以為是違反道德律的;官文書記載,至今仍存,後人為了後起的對婦女的道德律而大叫,其陋可知,從而也可見中國的文化的向衰。為此,在講故事之前,特別將它提出來。 關於楊貴妃的婚姻,現存「唐大詔令集」(按即皇帝命令,俗稱為聖旨的東西)卷四十,「諸王冊妃」類,及「王妃人道」類,有兩封詔令,直接提到,一封詔令,間接相關,摘要如下:冊壽王楊妃:「維開元二十三年,歲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帝詔曰(中略)……爾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長女,公輔之門,清白流慶……今遣使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李林甫、副使黃門侍郎陳希烈持節冊爾為壽王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