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三〇


  §十、光輝思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袁崇煥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而且堪稱有膽有識、大智大勇的卓越軍事家。自後金髮難以來,「遼左軍興,國事日棘」,被明朝先後任命遼東的封疆大吏有十幾人,然其中能「詰戎兵以保疆圉者」,僅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三人。其中功勳最顯,戰績最著者,還要屬袁崇煥。袁崇煥為人慷慨,膽壯機敏,自少喜好談兵,常「以邊才自許」,具有很好的軍事素質。

  他在任邵武知縣時,便已通過向老校退卒調查訊問,略曉邊外形勢及險要厄塞。自請報效邊關前,又單騎巡視關上,進行了實地考察。出任遼東後,曾隨孫承宗遍閱關外佈防,從而對「三州形勢,兩河地勢,水陸機宜,兵馬虛實,頗得其大」。掌握了克敵制勝的第一手資料。袁崇煥,在其46年的短短一生中,特別是他七載邊疆的戎馬生涯中,其一言一行,都給祖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永垂青史。

  (一)「國家存亡,匹夫有責」的精神

  關心國家的存亡,並忘我地為之奮鬥,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身處明王朝腐敗無能,面臨國家生死存亡多事之秋的袁崇煥,身居文職末吏,尚能關心邊務,能通過各種途徑努力瞭解遼東前線的軍事形勢;在朝野一片失敗主義聲中,能以「邊才自許」;當遼東十分危急之時,以其大智大勇,單騎出閱關外、體察軍事形勢;歸來便自告奮勇,毛遂自薦、挺身而出,主動棄文就武,出關監軍。

  在此,不難看出,袁崇煥不但具有為國家的存亡,置個人之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而且為了扭轉逆勢,提出克敵制勝的大方略;他隻身冒險於兩軍前沿,以取得第一手材料的科學精神,即便在他下獄待死之時,聞金軍擊潰新任武經略滿桂所部與為己下獄的部將「祖大壽引大隊奪關而去,歸寧遠」的消息,當京師「舉城皇皇不可終日」之時,尚能親書檄文,調回祖大壽,何可剛部解京師之圍。即所謂「一紙書,就足以卻敵」,以國家為重的精神。凡此種精神,無論在何時代,都是國家和民族的精華,具有這種精神的人,乃為時代之脊樑。

  袁崇煥從一個監軍僉事成為一個身負重任的封疆大吏,並在抗金戰爭中做出傑出貢獻,不僅與他高度的愛國熱情和出類拔萃的軍事才幹有直接關係,同時,也與他的性格特點、作風氣質密切相關。

  袁崇煥果敢頑強,「膽魄稱雄」,具有「生死之心,身家不顧」的獻身精神。他到遼東後曾表示「我不惜生命」。在被派往前屯安撫遼民時,「夜行于荊棘,蒙茸虎狼潛伏之地」,四鼓入城,將士無不佩服。

  寧遠危機,強敵壓境,袁崇煥不僅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而且為了安定軍心,接老母、妻子于城中,誓與寧遠共存亡,表現了無私無畏的優秀品質,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

  袁崇煥穩健剛毅、沉著鎮定,能夠臨危不亂,遇事不慌。據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朝鮮譯官韓瑗曾親見甯遠之戰的情景。戰前,「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有憂色」,直至將敵人誘入外城,才「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使敵人「措手不及而敗走」。崇煥沉著冷靜,膽魄如此,「直乃大將風範,有諸葛武侯風」。

  袁崇煥「為人疏直」,嫉惡如仇。當天啟年間,閹党大權在握,炙手可熱,「中外方爭頌忠賢」時,袁崇煥卻「於大璫鮮所結好」。在魏忠賢派閹黨往遼東監軍時,袁崇煥上疏抗諫,堅決反對,因此,他始終不為忠賢所喜。甯錦大捷「一時文武濫冒贈秩賜蔭者數百人」,甚至魏忠賢的重孫尚在繈褓中也被封伯,而崇煥卻只贈一秩,最後不得不乞休辭官。袁崇煥對閹黨骨堅氣直,對部將卻不拘禮法,平等相待,「推心置腹」,因此,「諸將與崇煥恩信相結,骨肉弗逾」。

  袁崇煥對士卒也十分關心,身為將帥,「能與士卒同甘苦」,深得士卒的愛戴,大家都樂意為他盡力。

  明朝末年,朝廷皆暗,吏治腐敗,政以賄成。在邊將領「貪情者多」。有些人甚至「大袖高巾,晝夜聚飲,沉緬于金谷,流連于青樓,弓矢器械,十無有一,惟望奴酋一到為散場。」而袁崇煥與這些貪鄙怯弱的邊將迥然不同,他持身嚴謹,居官清廉,既不貪圖功名,也不醉心利祿。在福建,他「向為縣令不取一錢」。「握兵以來,第宅蕭然,衣食如故,猶加意寒生,恩施井邑,恤貧撫弱,所在有聲」。「身為將帥,未嘗為子弟乞一官」,死後被抄家時,「家無餘貲」。所沒收的只是「祖遺薄產」。袁崇煥這種節儉自持,廉潔奉公的優秀品質,在那種「人務奔競,苞苴恣行」的年月裡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袁崇煥雖身為武將,遠在邊外,卻十分關注朝廷大事,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政治頭腦。當時,朝廷內部黨派紛爭,直接牽動著遼東戰事,袁崇煥對此十分憂患。他在《偕諸將同遊海島》詩中寫到:「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片雲孤月應腸斷,椿樹凋零又一秋」。表明了自己對於國難當頭,朝官們卻同室操戈,相互傾軋的憤懣和擔憂。他從「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所排構,不得竟其志」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統治集團內部的黨爭是貽禍封疆,敗壞遼事的重要原因,尤其當自己為閹黨排擠之後,更痛切地感覺到這一點。因此,在他重新得到任用時,向崇禎皇帝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內,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而且「任事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聞之,是以為邊臣甚難。」因此,他請崇禎「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袁崇煥的一席話,指出了朝廷党爭對邊臣的牽制掣肘,道出了明朝在遼東戰場屢屢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