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一一


  繼任經略是兵部尚書、閹党分子高第。高第是一個沒有骨氣,沒有膽量的小人,一貫反對守關外的政策。他一到任就言道:「關外必不可守。」下令把剛剛建立起來的錦州、右屯諸城的防禦設備全部撤離,守城將士全部撤到關內,只把關外作為巡哨偵察之用。

  袁崇煥向他據理力爭:「兵法有進無退,錦州、右屯、大淩河是前鋒要衝,三城既已恢復,決不可隨便放棄。
如果錦州、右屯稍有動搖,那麼寧遠、前屯必然震動,山海關也失去了保障。現如今只有選擇良將,加強守備,派左輔守大淩河,樊應龍等守右屯,更令一將守錦州。三城屹立,一面防守,一面待機前進。這樣,不但能夠堅守寧錦,而且還能恢復全遼。」但是,高第不聽,並且要把寧遠、前屯衛的守備也一齊撤掉。

  袁崇煥斬釘截鐵地說:「我是寧前道,既然做這裡的官,就應該死在這裡。我堅決不走!」高第沒有辦法,只得把寧、前二地保留下來。但是錦州、右屯、大小淩河、松山、杏山諸城的守備全部撤掉了。撤退的時候,「委棄米粟十余萬,死人載道,哭聲震野」,弄得「民怨而軍益不振」。袁崇煥先已看到邊事無法支撐,想和孫承宗同去,現在又眼見自己花了數年心血建立起來的寧錦防線無端破壞了,非常憤慨。特別是魏忠賢為了安插私人,控制邊防力量,曾經派了許多監司到遼東來,使他不能很好地行使職權,以至「將吏之更置不得知,兵馬之虛實不得問」,更使他苦惱萬分。

  恰巧不久前,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在接到家信以後,就呈准上級回家守制,並且辦好了移交手續。可是從他做邵武知縣起到現在擔任寧前道,始終保持著廉潔的操守,沒有半點積蓄,這時他離職回家,竟窮得連行李盤川都沒有。幸而有許多同僚贈送盤資,他酌收了一部分,才勉強成行。不料行到豐潤,接到聖旨,不准他歸家守制,命他回去照供舊職。當時,他極不情願,就連續三次上疏請求回家料理喪葬。由於閹党暫時還要利用他守衛邊疆,三次都沒有批准他的要求。他不得不遵旨回任。

  袁崇煥在回任時上疏說明自己堅持離職的原因說:「臣不能與不應手之人而任」;「閉關而守,無名示弱,臣不能任也」;「日日恢復,日日延挨,臣不能任也」。又說:臣任之,非但謹守寧前而已也,必將整練兵馬,廣開屯種,「以天下複遼東,以遼東還天下」。這些話明白地表示了自己不能和不應手的閹黨共事,也嚴正地指出高第撤關外、守關內的主張是「無名示弱」,是「日日恢復,日日延挨」,並且提出和高第完全相反的意見。他當時還是一個參政兼兵備副使銜的監軍道,竟敢同頂頭上司兵部尚書遼東經略相對抗,這充分說明了他對邊防事業的勇於負責以及不計較個人得失、無所畏懼的精神。不但如此,對魏忠賢隨意安插私人黨羽,濫派監司,使他無法行使職權一事,他也憤怒地提出抗議和警告。他說:「此中鋒鏑之場,勿以為功名之地!

  遼陽、廣寧皆以官多不和而敗前覆可鑒!」這分明是對炙手可熱的魏忠賢及其同黨加以指責,說他們不應以邊疆為獵取功名、培植黨羽之地。在當時,能講出這樣的話來,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決心的。可是清初修撰的《明史》卻記述袁崇煥曾在甯前為魏忠賢建過生祠。以袁崇煥與東林黨人的政見相符,又一再受到東林黨的器重和提拔,與東林黨的關係極為密切等情況看來,《明史》的記載顯然有誤。袁崇煥的奏疏送上去以後不久,閹黨為了敷衍他,就在這一年十二月升他為按察使,讓他照舊負責寧前的守衛工作。

  後金努爾哈赤看到孫承宗被排擠,新任經略高第倉惶退去、懦弱無能,認為明軍不能堅守關外。他們又看到袁崇煥在寧前孤立無援,兵力單薄,認為若此時發動進攻,一定可以攻下寧遠城,而且可以乘勝直取山海關,打開進攻北京的通道。於是利用錦州、右屯守軍撤退,局勢混亂,人心不穩的時機,於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以傾國之師十三萬人大舉渡過遼河,向寧遠進攻。那時候,袁崇煥部下只有一萬多人,僅及金軍的十分之一,關外人心惶惶。

  明王朝政府接到警報以後,召集群臣,商議戰守事宜,大家卻都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眾人皆認為寧遠城絕對是守不住了。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騏都帶著兵將守在山海關上,不敢發兵救應。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帶兵越過寧遠城5裡,在通往山海關的大路上紮營,截斷明軍的退路,將寧遠圍得水泄不通。努爾哈赤派人向袁崇煥勸降說:「我帶了三十萬大軍,來攻寧遠,把城拿下來是絕不成問題的。你們如果來降,就給你們做大官。」袁崇煥早已下定與城共存亡的決心,毫不動搖地回答說:「你們無故向我們進攻,是什麼道理!寧遠城是我們的地方,既經我們修復之後,當然應該死守,豈有不戰而降之理!」接著又說:「你們所謂三十萬大軍,實際不過十二三萬,我們也不會比你們少!」這表現出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氣概。

  為了激勵士氣,袁崇煥同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剛,通判金啟倧等召集將士,誓死守城。並派滿桂守東面,左輔守西面,祖大壽守南面,朱梅守北面,分區劃守,相互支援,滿桂還負責提督全城。他又親自刺血寫書,對將士下拜,還拿起一把草,放在嘴裡咀嚼,並且吞咽下去,對眾人說:「如能同心死守,我願意來生變作牛羊,報答大家。」眾將士一向愛戴這位同士卒共甘苦的監軍,讀了滿紙忠憤的血書,眼見袁崇煥吃草的行動,都感動得流下淚來,紛紛向袁崇煥表示:願意與君以死報國。於是袁崇煥留下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以示自己準備犧牲和抵抗到底的決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