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夏完淳的詩,並非以年少而見稱,也並非因殉國而作傳。幼年時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華,長大後實際鬥爭的磨煉,都形成了他詩歌慷慨悲壯、清新開朗的獨特風格,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能引起人強烈共鳴。就詩論詩,亦足以睥睨一代,輝耀千秋,屹立于古今愛國詩人之林。但他的詩作畢竟受其年齡、經歷、思想局限性影響,也有許多不足之處,題材比較單調狹隘,描寫人民群眾的疾苦和災難的尚嫌薄弱;用典過多,有時有掉書袋之嫌。比起其師陳子龍來,自然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其影響卻是巨大的。 現代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在青年時期讀了夏完淳的詩歌後,敬慕不已,寫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風流一世宗。我亦年華垂二九(即十八歲——作者注),頭顱如許負英雄。」以自比自勵,從完淳的詩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藝術營養。四川辛亥革命元勳熊克武回憶說:「我在家念私塾時,,特別喜歡明末夏完淳的詩文,一面抄寫,一面熟讀,至今還可背誦一二。」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戰的民族文藝家》中也慷慨激昂地說:「我早年從《藝海珠塵》內得讀《夏內史集》,誦至他16歲所作的《大哀賦》和《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這幾篇,有時熱血上湧,有時酸楚欲絕,不知不覺的使我對於這一位青年抗戰的民族文藝家敬佩不已」。聞亦博在《明代模範學生記》中說:「他的一生,始終不肯休息,不肯妥協,燃燒著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詩句中發生偉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寫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實多少倍了」。文壇巨匠郭沫若先生也多次著文對夏完淳的詩作進行詳細評點。 夏完淳身後留下各體詩337首,詞曲40余篇,文及賦各12篇,有《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等集子流傳,還有不少詩歌散見於明詩抄等書籍中。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有崇敬他人品與文才的王昶、莊師洛等人在眾多殘稿中零星采掇,進行校勘,編成《夏節湣全集》十卷及補遺二卷。1959年由中華書局改題為《夏完淳集》出版。1991年又有白堅先生著《夏完淳集箋校》問世。 對其文,人們評價重視如此,對於其人,就更是崇敬讚美有加。他那少年人的民族氣節,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都已超越了當時的反清複明的鬥爭意義,在中華民族遭受異國侵略,災難深重的抗戰時期,被昇華到了新的高度,不知吸引和鼓舞了多少志士和愛國者!正如前言所說,他的言行,固然有天賦的能力不應忽略,但其自幼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立身報國的信念才是真正的指導。儒家學說中經世致用、成仁取義思想的薰陶,古代英雄、志士、愛國者的啟示,東林、複社崇尚氣節的影響,抗清鬥爭中父親、老師和其他愛國先驅者的激勵,都使他具有一種不避危難、力任艱巨的勇氣和義無反顧的決心。夏完淳年僅17歲而能從容就義,其實正是他素所蓄積的必然結果。 有人說,他不但有著一枝雄健有力的鼓蕩民族感情的鐵筆,而且,他還有著一顆最堅定又最頑強至死不渝的雄心。「夫豈不知事之難成,惟知其不可而猶為之」,他的百折不撓的所作所為,是最能喚起民族精神的。蘇雪林在《南明忠烈傳》中稱讚他:「中國文學史固不少成熟的天才,但像夏完淳如此青年,又有如此驚人的表現,也算是絕無僅有的了。『正所謂』何必老成,一殤子勝於彭鏗多矣」。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夏完淳的這17年,活得非常有質量,有價值,無論對於他自己,還是對於他的時代以及歷史來說,都是如此。 歲月如白駒過隙,夏完淳為國捐軀已成歷史,時光翻到了300多年後的今天,今天的青年,面對的環境及情勢雖然和夏完淳當時所面對的環境及情勢有天壤之別,但夏完淳那種精神,那種氣節,那種對國家民族的愛卻是永遠也不能丟棄的。夏完淳時代的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振興中華、保衛祖國仍舊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夏完淳所受的教育、環境及其將個人素質與後天培養完美結合的表現也都應該成為今天教育學上的範例。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更應該學習他身上那種歷久不滅、永遠長青的優秀品質,這樣才能確保自己成為不負于祖國,不負於時代的真正建設者。是啊,300年前一夏完淳尚能如此為國不惜肝膽,現代發達、文明、進步社會之青年如我輩者,又怎能不砥礪明志,在這個跨世紀的偉大時代裡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做出最大的貢獻呢?這,是夏完淳事蹟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也是時代所賦予我們每個青年人的不可推卸的神聖責任。 [本書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