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第二節 追慕聖賢 苦中作樂 古語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然後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王陽明正是經歷了一個由彷徨到奮進的過程。 王陽明沒有一直消沉,萎靡不振,從此碌碌無為地過日子,而是想起了自己曾學習過的儒家思想。孔子不是說過人的生死壽夭,富貴貧賤,吉凶禍福都是天命所決定的嗎?既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主宰者,「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還是總去懷念以前的舒適安逸生活有什麼用呢!它只會增加現在的悲痛。他想到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鬼神的事情。孔子樂呵呵地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多麼珍惜活著的日子,我又為什麼要總是抱怨環境的不好呢?孔子也曾教導過人們要「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我還可以繼續學習,在書中找到樂趣呀! 想到孔子這樣的聖人,王陽明的苦悶像突然遇見了春天的甘露慢慢化解。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陽明專門為自己做了個石棺材,日夜端直地靜坐於棺材內,表示出他連生死都置之度外,這點兒困痛又算得了什麼? 心情好轉,頓覺周圍的環境也美麗生輝了不少。 春暖花開,樹上的柳條不知何時已綠意茸茸,輕盈的黃鸝在樹間迎風起舞,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居住的陰暗,潮濕,寒冷的山洞也充滿了陣陣暖意,王陽明還為它取了個脫俗的名字「陽明小洞天」。並寫詩讚揚: 「童俱自相語,洞居頗不惡;人力免結構,天巧謝雕鑿;清泉傍廚落,翠霧還成幕;我輩日嬉偃,主人自愉樂;雖無劍戟榮,且均勻塵囂聒。」山洞天然雕刻,清泉傍洞而潺潺流動,薄霧是天然的美景,在陽明的眼中,早已成為人間仙境,以前的憂愁更是煙消雲散。陽明又把其他出入的場所賦了新的名字,把讀《易經》書的山洞命名為「玩易窩」,蓋的草房叫「何陋軒」,「君子亭」。簡陋,粗俗的地方已被陽明烙上了文化的印跡,成為他陶冶性情,錘煉意志,追求聖人境界的資藉。就連平日苦不堪言的種菜這辛苦的體力活,也在王陽明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下,變得充滿樂趣,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西園詩》,講述自己如何種菜: 方園不盈畝,疏卉頗成列; 分溪免甕灌,補籬防家豕; 蕪草稍焚盡,清雨夜未歇; 濯濯新葉敷,熒熒夜花發; 放鋤息重陰,舊書漫坡閱; 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間月; 起來步閑謠,晚酌簷下設; 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 不足一畝的菜園,早已被佈置得錯落有致,淅淅瀝瀝的小雨整夜下個不停,茁壯成長的菜苗更加清綠,葉片間晶瑩的露珠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閃光。拿著鋤頭去耕地,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書閱讀,困了便在鬱鬱蔥蔥的竹林下,枕著石頭酣然入夢。一覺睡醒,才發現月亮早已爬上了樹梢,於是起來邊唱著歌謠邊向自己的「陽明小洞天」走去,誰知走回去才發現,竟忘了與鄰旁的老翁告別。多麼飄逸,浪漫的讀書人生活!這與剛來那個苦悶憔悴的服役者早已判若兩人,王陽明正是不斷用「心」調節自己,這為他日後創立心學理論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王陽明不僅自得其樂,還把自己所處的困境努力刻上聖人的烙印,以鼓舞自己戰勝困難的勇氣。他把自己發配到地遠偏僻的貴州龍場的經歷,與「大聖人」孔子在陳國受無糧食的困窘相比,孔子毫不悲觀畏懼,他王陽明也沒有坐地興歎。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活得還怡然自得,不改其志;王陽明也是住山洞,食粗糧,飲冷水;周文王被拘禁在監獄裡,還能寫《周易》,王陽明也有自己的「玩易窩」,對著《周易》悟出人生的道理越是跟聖人相比,王陽明越是感悟艱難險阻算不了什麼,也在暗暗驚奇,自己的行動與聖人不期而合,於是得出結論:「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而把自己放在了聖人的行列裡,自信心倍增。王陽明在《龍岡漫談五首》中所作的一首詩可以看出陽明當時的心情: 投荒萬里入炎州, 卻喜官卑得自由。 心在夷居何有陋? 身雖吏隱未忘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