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文天祥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不久,元軍進行新的部署,伯顏進入臨安沒留多長時間,就回大都去,留下忙古歹鎮守浙東,唆都鎮守浙西;阿剌罕、董文炳繼續攻佔浙、閩州縣;師夔、李恒則進兵江西。另一路元軍由鄂州南下,去年年底開始圍攻潭州,知潭州李芾堅持抵抗了三個多月,後來城破全家殉節。接著,袁州(江西宜春)、連州(廣東連縣)、衡州(湖南衡陽)、郴州相繼降元。六月間,廣州守將也投降元軍。文天祥開督府于廣州的計劃無法實行了。於是改以南劍州(福建南平)為同督府。 七月初四,文天祥自福安出發,十三日到達南劍州。南劍是閩江上游劍溪、沙溪的會合處,依山建城,地勢非常險要,素有「八閩屏障」的稱號。文天祥在這裡建立了同督府,親自草擬檄文,號召天下義士參加勤王義軍。 各地的英雄豪傑、忠義之士見到了檄文,特別是聽說文天祥親自主持,紛紛響應。他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南劍州,每天從早到晚,絡繹不絕。這次組建義軍的聲勢和規模,比當年在江西贛州組織勤王軍大得多。 投效到文天祥軍中的,既有文職官員,富有謀略的知名人士,也有久曆戎旅的戰將。 在文官中,繆朝宗和趙時賞很受文天祥的讚賞。 繆朝宗是江淮人,曾經知梅州(廣東梅縣)。文天祥在平江時,他曾來投效,這次又從婺州趕來拜見老上司。他為人精練實幹,孜孜奉公,在督府任環衛官,主管督府軍器。趙時賞是宋朝宗室,曾值寶章閣,任軍器大監,在旌縣(安徽旌德)做縣官時,曾以一縣的力量抵抗元軍,立過軍功。臨安陷落後,他輾轉入閩。投效督府後,他自帶一支偏師,獨擋一面。 武將中著名的有荊湖宿將鞏信,他是奉朝廷命令帶部隊來歸文天祥指揮的,在督府擔任都統制、江西招諭使。他久曆沙場,沉著勇敢,又富有謀略。另一個叫林琦,曾招集赭山義軍到余抗投文天祥,臨安陷落後,帶領水軍在海上抗元。這個人既能帶兵,又有文才。這兩員武將,很受文天祥的器重。 福建許多著名的地方人士,也紛紛投入督府。泉州老儒陳龍複,曾任州縣官多年,以清儉著名,很有聲望,他在督府中任參議官。長溪青年謝翱,擅長文章,聽說文天祥開府南劍,也紛紛來投奔。他們的參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投奔的人越來越多文天祥原來的部下,也紛紛前來。劉沐在江西家鄉組織了大隊人馬,特地趕到福建。另外一些人,則在江西準備迎接文天祥。 文天祥不僅在福建徵兵,還派人四處活動,募兵籌餉,聯絡民間武裝。杜滸是天臺人,便被派到浙東,呂武被派往江淮一帶大規模的義軍組織起來了,人人精神振奮。文天祥激動地對大家說:「元軍雖然佔領了臨安,但大宋還沒有亡,端宗皇帝還在福建,我們奮勇殺敵,就能守住東南這片國土,進而收復失地,復興大宋!」 義軍將士都覺得有千斤重擔壓在自己的肩頭,紛紛發出誓言:「有進無退,誓死殺敵!」 正當文天祥在南劍組織起浩大聲勢的義軍時,元軍先把兩淮地區全部攻佔,又進一步猛攻閩浙地區。 陳宜中繼續搞投降活動,他既不同意文天祥進軍浙江,也不同意文天祥反攻江西而與戰友會合,還命令文天祥自南劍移兵汀州(今福建長汀),而且把小皇帝搬上海船而長期漂泊。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文天祥又移兵福建漳州龍岩,他准奮攻下梅州,然後再次向江西進軍,去主動攻擊元軍。而元軍統帥則認為,宋帝、宋後和大批文臣武將已經投降,宋朝的土地也大部分落在元軍手裡,小皇帝又跑到海上。文天祥再硬,現在也可以勸他投降。而只要文天祥一投降,大宋也就完了。 於是,元軍頭目便紛紛派人到文天祥那裡勸降。 元朝的右丞相唆都、左丞相阿剌罕、參政董文炳、處州降將李玨和南劍州的降將王積翁等等,都認為自己同文天祥有過交往,能夠勸降文天祥,於是就你一封我一封地寫了勸降信,交給一名叫羅輝的淮軍舊將,讓他給文天祥送去。他們想,這麼多人給文天祥寫信,信上說了那多好話,一定能讓文天祥的腦筋變靈活一點兒,自動歸順元朝。 羅輝來到文天祥的大營,將信拿出來,文天祥看也沒看就把信撕得粉碎,氣憤地說:「拉下去,痛打一百大板!」接著,又提筆寫了拒降信,讓羅輝帶回去。這封信義正辭嚴,大義凜然,首先讚揚為國捐軀的將士英勇而壯烈的行為,接著表達自己忠於大宋、甘願獻身的決心,是任何人都動搖不了的,最後是拒絕勸降,宣佈自己將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文天祥的部下聽說以後,拍手稱快,士氣大振,而元人還不死心,不久,又派了一名叫吳浚的降將前去規勸。 這天,文天祥正在大帳內處理軍務,忽然有人來報:「吳浚請求接見。」 文天祥一怔,心想,他來幹什麼?去年派他屯兵瑞金,相機攻取雩都,而他卻被元軍嚇破了膽,變節投降了,此次回來定沒安好心! 「讓他進來!」 「給大人請安!」吳浚進了大帳,一邊叩頭一邊說。 「你這個軟骨頭,有何臉面回來見我!」文天祥讓他站起來,訓斥道。 「小將兵敗,走投無路時才歸順了『大元』」 「什麼『大元』!胡說!」 「對,對,不是『大元』,小將當時實在是沒有其他辦法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