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五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十六日,聖祖向圍城的將士又下了一道命令,催促他們速取昆明:「雲南省城圍困已久,若不速為克取;未免勞敝兵民,靡費糧餉。今逆賊外援已絕,株守孤城,窮迫已極。」如果繼續「遷延時日,待賊食盡,恐糧餉漸至於虛糜,兵丁亦苦於疾病」。他要求章泰、賴塔等「速行攻取雲南省城」【《清聖祖實錄》,卷97,16~17頁。】。他特別提到,軍中有不少是投誠的吳軍將吏士卒,應該叫他們攻城建功,以贖前罪。【《平定三逆方略》,卷59,6頁。】聖祖這種策略,可謂以毒攻毒,即以吳軍攻吳軍,一則可以減少八旗兵的犧牲,一則以「贖罪」,可得這些人的死力而收攻城之效。

  昆明久攻不下,固然是世璠集團拼命死守,但主要原因是清軍離城四十裡安營遠駐,一面臨昆明湖,一面倚山,圍困不嚴。特別是昆明所賴水運昆明湖南北百里,並未封鎖,任其舟船往來,沒有人查問。原來駐守昆明湖一帶的安寧、晉甯、昆陽、呈貢四州縣的清軍大都是吳三桂的舊部,他們不能看著困在城內的親屬和部屬同僚挨餓,所以沒有嚴加封鎖,隨便讓城內船隻出入,轉運糧食。城內有糧食供應,便加強了守禦到底的決心。當統帥部發現後,斷然採取措施,撤換駐守昆明湖一帶的吳軍舊部,改派八旗兵駐守,從而切斷了城內的糧食來源。

  九月,趙良棟平定四川的叛亂後,率寧夏兵渡過金沙江,經武定、綿竹,抵昆明,與章泰、賴塔兩路大軍會師。趙良棟貫徹聖祖的作戰方針,力主斷昆明水道,從速攻取。在此之前,雖已加強了對昆明水道的封鎖,仍然沒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城內的船隻仍不時出入。經趙良棟提議後,在昆明池內置「橫筏施樓櫓」大船,設置水軍,往來巡邏,這才徹底切斷昆明與外界的水運通道。至十月,城內糧絕,「人相食」。在這種情況下,良棟堅持速攻,說:「我等大軍連營四布,不就近速戰,等到日久,米糧不繼,滿兵無妨,綠旗兵何以存立?」

  滿洲與綠旗兵待遇不平等,凡糧餉都先滿足滿洲兵的需要,而綠旗兵還經常受其淩虐,為他們做雜役,備嘗苦累。所以圍困越久,綠旗兵的生活就越困苦。但章泰卻不顧綠旗兵的死活,只顧全滿洲兵的利益,不同意速攻,說:「皇上豢養的滿洲兵,豈可輕進,委之於敵人?你的軍隊遠道而來,也應休養一段時間,怎能讓他們再受傷損!」表面上,他倒是兼顧了滿洲兵與綠旗兵的利益,實際上害怕進攻遭到損失。趙良棟見他按兵不動,就自率所部發動進攻,力戰奪取土橋、新橋、至得勝橋,直抵昆明城下。他的部眾遠路跋涉,沒有休息就投入戰鬥,疲憊到了極點!章泰又說:「你部已過度勞累,應先撤回,可叫總督蔡毓榮率兵據守。」良棟拒絕說:「我兵死戰所得之地,怎能交給他人看守!」章泰無法,於十月八日,只得下令各軍進兵,直至城下,圍困數重。【《清聖祖實錄》,卷287,3頁,參見《清史稿·趙良棟傳》,卷254,9775頁。】

  清軍直進至城下,吳世璠被迫遣兵,出城迎戰,在歸化寺附近激戰多時,終被清軍擊敗,賴塔部進至銀錠山,蔡毓榮奪重重關與太平橋,趙良棟、穆占、巡撫王繼文奪玉皇閣。三路軍分撥後,開始連續數日夜猛攻,世璠與郭壯圖驚慌失措,眼看城將被攻破,卻計無所出,一籌莫展……

  清兵進抵昆明城下,與城上吳軍相視,已近在眼前。章泰等統帥在加緊攻城的同時,又展開政治攻勢,向城內射出一封封招降書,進一步動搖了吳軍的軍心。城內食已盡,一酒杯米價值高達白銀一兩!人都餓死了,又面臨清軍日夜攻擊,無處可逃,城旦夕可下,都感到無生路。城內吳軍包括將領也無心守城,打算早降,不失為死中求生。十月二十二日,吳將余從龍、吳成鼇悄悄出城投降,將城中虛實如數報告了清軍統帥。章泰等人知城內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親自督戰,各路大軍猛攻,四面逼城,又密派余從龍進城招撫……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吳將線、吳國柱、吳世吉、原任都統何進忠、林天擎等密謀,準備發動兵變,欲逮捕吳世璠、郭壯圖獻給清軍。世璠得到這一消息,立即穿上皇帝的服裝,登臨大殿,舉刀自刎,一刀未死,又照喉管猛刺一刀,血流如注,一頭栽倒在血泊之中。死時才十六歲。【關於吳世璠死時年齡,各書多不載,今從《平吳錄》】他的皇后郭氏投環自縊死。宮中從死的達百餘人。線等擁兵闖入郭壯圖家,當即殺死壯圖心腹郭得勝。壯圖聞變,和他的兒子郭宗汾皆自刎死。城中頓時大亂。線等人又擒住三桂的大學土方光琛及其子學潛、侄學范首要分子,接管了全城。

  次日,二十九日,線等將官打開昆明城門,向清軍投降。【清軍破城日期,官書如《清聖祖實錄》,卷98、《平定三逆方略》,卷60及《平吳錄》、《庭聞錄》皆記十月二十九日。惟蔣氏《東華錄》將此事記在十一月,不知有何根據。】

  數十萬軍隊集于昆明地區,圍城、進戰近一年,備嘗勞苦。及至昆明城降,諸將以軍士勞苦,請求准許他們進城搶掠,作為對他們的賞賜。三桂在昆明經營多年,財富充溢府庫,美女藏後宮,這些都引起清將領和士兵的垂涎,都想乘機搶掠一番,以飽私囊。大將軍章泰不同意這樣做,他說:「如搶掠,老百姓逃散,兵糧將無所出。」他與賴塔、趙良棟、蔡毓榮等統帥議定,委派穆占、馬齊二將軍率部入城,辦理受降事宜,查清府庫數目,然後大兵進城,再按數確查。【《八旗通志·章泰傳》,卷138,3656頁。】

  十月三十日,穆占、馬齊受章泰之命,率部入昆明城,其餘各部人馬分守各城門。【《雲南備征志》,卷21,26頁;參見《庭聞錄》,卷5。】共收降吳世璠所屬大小將吏5600餘人、兵33600餘名,繳獲大金印14顆、小金印7顆、銀印92顆、金策8件。【見《八旗通志·章泰傳》,卷138,3656頁。又,《清聖祖實錄》,卷98,16頁及《清史稿·吳三桂傳》等書載;破昆明城時,收降「偽官弁一千五百八十餘員、兵五千一百三十餘名。」】

  統帥部原約定,清軍進城不得搶掠。可是他們並未執行,特別是諸將領帶頭爭搶子女玉帛,連統帥們也自食其言,如蔡毓榮搶佔了吳三桂的愛妾「八面觀音」,穆占搶佔了三桂的另一愛妾「四面觀音」。只有趙良棟嚴格約束本部屬,他自己亦分毫不取。【《清史稿·趙良棟傳》,卷255,9776頁,《庭聞錄》,卷6。】

  進城後,章泰、蔡毓榮、哈占、趙良棟等主要統帥舉行會議,討論如何處理吳世璠以下的骨幹分子。議決:沒收吳世璠家產,把他頭割下,傳送京師示眾;將「首謀(反叛)獻計」的方光琛和他的兒子方學潛、侄兒方學范立即於軍前淩遲處死。【《清聖祖實錄》,卷98,16頁。】接著,又制定了處置「逆藩」人員條例:凡助賊肆惡、事迫投降的高啟隆、張國柱、巴養元、鄭旺、李繼業等人皆處斬,妻女財產沒收入官。將王永清、江義等人淩遲處死,他們的親屬一律處斬。【《逆臣傳·吳三桂傳》,卷2。】

  吳三桂已死去三年多,朝廷仍不放過他。清軍一進城,就搜查他的棺柩,準備戮屍示眾。但查找多處,不得其真假,問三桂手下的至近人,也說不清楚。據有的書載,清軍迫昆明時,吳世璠和他的岳父郭壯圖為防萬一,極其秘密地把三桂的屍骨改葬他處,此事只有世璠、壯圖等極少數的幾個人知道,可是他們都死了,他人無法知道三桂的真屍骨埋在何處。清軍已挖掘過三桂的墳墓,但都是偽墓。清軍到處搜尋,甚至一天中竟挖得十三具屍骨。連清統帥們也無法辨真偽,下令用火都燒掉。據傳,三桂的真骸骨埋在遠離昆明的中緬邊界銅壁關外。【《庭聞錄》,卷6。】有的書記載,清軍搜查三桂屍骨,毫無蹤跡可尋。這時,吳三桂的一個侄兒出首說:三桂的屍骨已焚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園石橋水底戽水。清軍照此挖掘,果然找到一骨灰匣。然後將世璠的頭與三桂屍骨一併送到京師。【《平滇始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日,議政王大臣會議做出決定:「逆賊吳三桂骸骨分發各省,吳世璠首級交與刑部懸掛示眾。」另將已押送京師的夏國相淩遲處死,巴養元等五人斬首示眾。【《清聖祖實錄》,卷100,11頁。】

  綜合各書記載,朝廷所得三桂屍骨不一定是真的。因為世璠臨敗前,必將他的祖父的屍骨妥為保存,免致敗後遭戮,偽造幾個疑墓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三桂屍體已焚化,更難分出真假。反正隨便拿出誰人屍骨,就說成是三桂的,又有誰去辨偽存真!朝廷的目的,不過是作為懲治三桂屍骨,以儆戒後人罷了,而對於一個死人,無任何實際意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