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二


  十九、吳氏滅族

  據守湖南的吳軍像大海退潮一樣,退到雲貴去了,蜷縮在陝西興安、漢中及四川一隅的叛軍也在很短的時間裡,被勢如狂潮的清軍掃蕩乾淨。現在,清軍攻擊的目標,很自然便轉向了雲、貴,對三桂的繼承人——吳世璠的政權來說,其存亡僅在指顧之間。然而,世璠和他的輔政將吏並不甘心束手就擒,他們還要戰鬥下去。一場爭奪與堅守雲貴的最後決戰即將展開。當清軍分別在湖南、四川、廣西等省勝利進軍時,聖祖就決策進兵雲貴,並著手進行軍事部署。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將軍趙良棟奏請以湖廣、廣西、四川滿漢大軍分三路進取雲貴,約期八月底,諸路齊進,直搗雲南。聖祖接受建議,立即按此選將命官,調遣軍隊。

  奪取雲貴,是清朝平叛的最後的也是關鍵的一戰,朝廷已估計到必然會遭到世璠集團的拼命抵抗,如仍依靠皇室貴胄統帥軍隊,很難完成這一戰略任務。鑒於以往一些將帥征戰不利,還有的統帥如貝勒尚善、莽依圖已先後病故於軍中。這樣,為奪取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必須對原將帥進行調整,慎重選用新的統帥。因此聖祖下令,將安親王岳樂、順承郡王勒爾錦、康親王傑書、察尼等王貝勒都解任,調回北京。他們曾分任湖廣、荊州、浙江、陝西等方面軍的統帥,多以征戰不利,屢遭聖祖痛斥。回京後,勒爾錦、察尼及已故的尚善等王貝勒及其有關的一批將領都受到了嚴厲處分。【《平定三逆方略》,卷55,1~4頁。】

  聖祖把這些人撤下來以後,馬上選拔新的將領,擔任三路大軍的統帥,他們是:

  第一路即中路,統帥為「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章泰。他是饒余親王阿巴泰之孫、博和托之子。順治八年(1651年)封鎮國公,同年晉封固山貝子。九年,襲父爵,仍為貝子。吳三桂叛後,隨大將軍貝勒尚善,參贊軍務,以敢戰善計謀屢立戰功。康熙十八年十一月,聖祖命安親王岳樂解印回京,即以章泰接替岳樂,命為「定遠平寇大將軍」【《八旗通志·章泰傳》(初集)卷138,3653~3654頁。】。將岳樂撤下後,由他接任這一職務。其次是湖廣總督蔡毓榮,於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被任命為「綏遠將軍」,總轄常德、武岡等處所有各省調撥官兵及湖廣全省綠旗兵馬。總督董衛國、周有德、提督桑額、趙賴、周蔔世,俱聽其節制。湖南現有文武官員聽其遴選,攜赴軍前調用。有功者,可「具疏奏聞」,論功行賞;如有臨陣退縮、運糧違誤者,副將、知府以下各官「即以軍法從事」,副將以上各官,「可指名飛章參劾」【《平定三逆方略》,卷49,1~2頁。】。此路大軍都到湖南沅州集結,由鎮遠一路取貴州。總計兵數,「每佐領二十人有奇」,再加上蔡毓榮及董衛國等總督及提督所部,兵數「甚多」【《平定三逆方略》,卷51,11~12頁。】

  第二路統帥為賴塔,他是太祖時額駙康果禮第四子。三桂叛時,他以都統被授為「平南將軍」,先至浙江平叛,後至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駐防,屢次立下戰功,為聖祖所賞識,於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授為「征南大將軍」,統領廣西滿漢大軍及選取駐廣州清軍精銳、原屬平南王藩下的部分官兵,由廣西南寧出師,速取雲南。【《平定三逆方略》,卷54,5~6頁,參見《八旗通志·賴塔傳》,卷152,3870~3871頁。】

  第三路統帥為「勇略將軍」趙良棟。他以「勇略茂著,操行廉潔」,深得聖祖的歡心,於康熙十九年正月末,授予雲貴總督仍兼將軍,統領四川與陝西滿漢及綠旗兵,由四川分兩路進兵,先取遵義,後進貴州。【《平定三逆方略》,卷52,12頁,卷53,2頁。】

  每路兵力多少,三路大軍總兵力有多少,聖祖在調兵時必有明確的指示,但官書如《清實錄》、《平定三逆方略》等均不載。遲至康熙五十九年正月,聖祖在對議政大臣的談話中,憶及往事,才透露出當年的用兵數,據他說,「征討雲南時,滿漢官兵合計40余萬」【《清聖祖實錄》,卷287,2頁。】!估計當時清朝在全國的兵力近百萬。據順治年間官方統計,綠旗兵已達60余萬,如加上八旗兵,當不少於百萬。聖祖動員了全國一半左右的兵力傾注于雲南一隅之地,其意必欲踏平世璠固守下的昆明!在這40余萬的清軍中,當然還應包括為戰爭服務的軍役人員,如轉運糧餉及其他輔助性的非戰鬥人員。不管怎麼說,聖祖動用如此之多的兵力,實為可觀。

  在此之前,各個戰場上的清軍總數遠不止40萬。因為在部署進攻雲貴時,聖祖已裁撤了部分滿洲兵,把大部分蒙古兵、烏拉(吉林)、甯古塔兵都撤回去了。康熙十八年六月;一次就決定駐防常德的蒙古兵400餘人、在澧州的2300餘人、松滋、宜都兩處共500人、荊州的2000餘人,駐嶽州的600人一併撤還。再有,駐全州、永州的蒙古兵1700餘人亦撤還。在新寧等處還有烏拉、甯古塔兵1200餘人,待破除新寧叛軍後即行撤還。【《平定三逆方略》,卷45,13~14頁。】生活在北方和東北地區的蒙古兵、烏拉與甯古塔兵不耐南方濕熱的氣候,把他們長久地留在南方,是不適宜的,而且雲貴山多峻嶺,溝穀縱橫,專事騎射的蒙古和甯古塔兵無法發揮其長技。所以,在對雲貴的戰鬥中,他們的作用就顯得不足了。這次進征雲貴,聖祖主要徵調了很有戰鬥力的綠旗兵即漢人的部隊,其次是漢軍旗的漢兵也較之滿洲八旗兵能戰鬥。這一點,已在同三桂、王輔臣及耿精忠等叛軍的一系列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聖祖考慮到雲貴山地多的地理特點,特指示行軍作戰皆由「綠營步兵居前,滿騎繼後」。他啟用漢官蔡毓榮征雲貴,由他「節制漢兵先進」。【《聖武記》,卷2,70頁。】這就是聖祖說的,漢人的叛亂,由漢人平息。

  吳世璠在雲貴的兵力,史書沒有記載,從各種情況分析,估計地的總兵力約十萬人左右。雲南是吳氏政權的根本。其兵力要多於貴州。由於歷年征戰,加之最後的大潰敗,逃走、傷亡的,還有被招撫招降的,為數不少,使他的兵員損失相當嚴重。從湖南撤回去的兵員寥寥,而一直駐守雲南的軍隊,不斷被增調到前線,不足之數,由當地壯丁補充。還在康熙十四年時,留守雲南的郭壯圖以兵員緊張,不得不「括莊民為兵」【《庭聞錄》,卷5,7頁。】。到全線潰退時,守雲南的兵力進一步減少。聖祖以四十余萬之眾對吳世璠之寡兵,真是以石擊卵,豈能不破世璠的最後頑抗!

  經過充分準備,並制定了取雲貴的基本戰略後,康熙十九年九月二日,聖祖下達指令,「各路大軍,如期進剿」。湖南一路的統帥大將軍章泰提出報告,他所屬部隊已完成在沅州的集結,決定由蔡毓榮等統帥綠旗兵,分兵三路,將於九月十二日從沅州發兵;他本人將率滿漢兵於十八日隨後啟行,共取貴州。【《平定三逆方略》,卷52,1頁。】聖祖批准了他的進兵計劃,同時通知廣西、四川各將軍、總督等出征將官,「俱令如期速行剿賊」。

  正當清軍「士奮馬騰」,即將出師時,突然,從四川又傳來發生叛亂的消息。原來,郭壯圖等得知清軍即將進剿雲貴,便挾世璠進屯貴州,以拒清朝大軍,並選派胡國柱、馬寶、王會、高啟隆、夏國相等為將,突襲四川,目的是牽制清軍,分散其兵力,使之不得進雲貴。四川清軍不及備,連失瀘州、敘州、永寧、建昌、仁懷等地。已降清的叛將譚洪、彭時亨等乘機再次叛變,夔州府百姓也隨之而叛,譚洪一時得逞,率眾至巫山,據守萬縣。

  四川形勢出現反復,使朝廷感到吃驚。它最擔心的是,四川的叛軍如跟貴陽的吳軍「合勢」,一旦「猖獗」難制,勢必延緩清軍向雲貴的總進攻。聖祖對此不敢忽視,除了敕令四川官兵進征,還忙從進攻雲貴的大軍中調出部分滿漢軍撲滅叛亂。他派徐治都等將官會同將軍噶爾漢等部「速赴夔州」,執行「剿賊」任務,【《平定三逆方略》,卷54,4~5頁。】另遣將軍王進寶等往鎮「要地」保寧地區,兼守漢中諸處。【《平定三逆方略》,卷54,8頁。】聖祖初以為譚洪等「小丑」成不了什麼氣候,「不日殲滅」,【《平定三逆方略》,卷54,5頁。】但實際情況比預想的要嚴重得多。譚洪、彭時亨在攻佔永甯諸處之後,又陷涪州,兩軍合而為一,已進至保寧附近地區,切斷四川餉道。聖祖忙遣派陝西總督哈占速赴保寧。哈占以兵不足,再請援兵。聖祖迅即指令護軍統領佟佳等「速往應援」,甘肅巡撫、提督各臣分兵固守略陽(陝西略陽)、陽平各處。四川叛亂如此「猖獗」,聖祖痛斥守川諸將「畏怯瞻顧,不竭力剿禦所致」【《平定三逆方略》,卷55,7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