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一 |
|
清軍在廣西再次得手,進展很快。而且孫延齡已被三桂殺害,另一主要叛將馬雄剛剛病死,叛軍無首,人心惶恐,給清軍的進攻造成了有利的條件。不料清軍又連連失利,主要原因,除了雙方眾寡懸差,還因尚之信遲遲不出兵,莽依圖觀望不前,特別是在平樂臨戰之時,他遙駐桂江北岸,以江水湍急,不敢渡江,畏難而止,又不經報告,擅自後撤,一直撤到梧州,還以糧餉不足,直撤到德慶,致使清軍動搖,所得城鎮如賀縣、昭平等地都得而復失。吳軍得勢,廣西形勢又出現了反復。【《清聖祖實錄》,卷72,11頁、22頁。】 清軍在廣西由進攻暫時變防禦,固守梧州,待機反攻。吳世琮率數萬吳軍繼續追擊清軍,渡左江,逼近梧州地區。傅弘烈孤軍奮戰,先後在梧州附近的賀縣(今賀縣東南)、藤縣(今仍名)展開激戰,清軍又接連失利,吳軍以水陸三路進逼梧州。尚之信率軍赴援,於康熙十八年正月,會同弘烈、莽依圖諸軍,在梧州城下,三路夾擊,大敗吳軍。清軍乘銳奮進,長驅入桂林。吳軍轉而圍南寧。此城原為叛將馬雄所據,他病死後,其子馬承蔭降清,仍守南寧。吳世琮圍攻數月,眼看將城攻陷,幸虧莽依圖等倍道來援,才免使城陷。吳世琮揮軍同清援軍展開大戰。莽依圖以額楚前鋒兵衝擊,他與舒恕自後揮大軍繼進,預伏精兵於山後,截其歸路。莽依圖指揮得宜,加之滿漢軍奮力攻戰,終將吳軍徹底擊潰,吳世琮負重傷而逃。南寧解圍,廣西全省收復。【《聖武記》,卷2,79頁。】 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清軍從戰略上已實現了對吳三桂的外線大包圍。這就是從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省的東南沿海至南部,形成了半圓形的包圍圈,而西北王輔臣歸降,與南部諸省又形成南北進逼的態勢。至於四川叛軍,已被清軍切斷了它與吳三桂大本營的聯繫,陝西漢中、興安的叛軍局限一隅,處於清軍的嚴密監視之中,束手待斃。 在基本完成對吳軍的外線包圍後,清軍在內線開始向湖南推進,仍取南北夾攻之勢:北以岳州、長沙為攻擊重點,南則從廣東、江西進兵,目標取衡州。康熙十六年十一月三日,「征南將軍」穆占率部進至江西永新(今仍名),矛頭直指臨近江西省前湖南的茶陵(今仍名)。它是「江西門戶重地」【《平定三逆方略》,卷36,20頁。】,「江西通省、所系維在茶陵」【《清聖祖實錄》,卷72,3頁。】。奪取茶陵,便可打開通向湖南之路。三桂於十一月六日進駐衡州(湖南衡陽)。茶陵位衡州之東,兩地距離甚近,有水路之便,從茶陵乘船,順洣水而下,經攸縣,進入湘江,轉向南行,可直入湘江之畔的衡州。因此先取茶陵,可威脅三桂的重鎮衡州。十一月十四日,穆佔領兵自永新進兵茶陵,守城的吳軍已棄城逃跑,清軍不戰而得。穆占得茶陵,馬上命令都統宜理布等領兵追剿,吳軍已奔入茶陵北,洣水岸邊的攸縣城(今仍名),據河岸迎戰,清軍奮力衝擊,奪取城門,吳軍棄城而逃。此役殲滅吳軍四千餘人【《清聖祖實錄》,卷70,9頁。】。三桂一失茶陵、攸縣,很快陷入困境,「饋餉不給,軍士胥怨,民多遠避。」【《清聖祖實錄》,卷71,3頁。】十二月十四日,都統覺羅畫特等率清軍攻克了湖南北部、鄰近江西的平江(今仍名)。平江處岳州與長沙之間,清軍可南可北,從中可斷吳軍南北聯絡。【《清聖祖實錄》,卷71,2頁。】 清軍從茶陵、攸縣打開了從湖南的東南部進兵的缺口,並迅速擴展戰果,加大缺口。穆占取茶陵、攸縣後,遣兵攻取了茶陵南的酃縣,斬獲吳軍總兵、副將等十余員。【《清聖祖實錄》,卷71,4頁。】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前後,穆占連續攻克湖南郴州(郴縣)、桂陽州(今仍名)、興寧(資興)、宜章等城鎮,招撫吳將總兵官王育民等人,收復臨武(今仍名)、藍山(今仍名)、嘉樂(今仍名)、桂陽(前一桂陽為州,此一桂陽為縣,今汝城)、桂東(今仍名)等五縣,再進兵至永興(今仍名)。【《清聖祖實錄》,卷73,4~5頁。】茶陵等十餘個州縣城,都在湖南東部、東南部至南部地區,已連成一片,與江西、廣東、廣西諸省臨近,道路已經打通,清兵可以暢通無阻地由這些省境源源不斷地進入湖南。清兵已佔領的這十餘個城鎮,決意守住。統帥部不惜派駐重兵,這對即將發起向湖南的總攻擊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到茶陵為軍事重地,將軍穆占派駐滿漢兵,「有滿兵每佐領四人」及總兵官趙應奎與穆占所領的湖廣綠旗兵,還留下簡親王喇布兵的一半,「為數不少」,約計在萬人以上。其他地方也都撥出強兵勁旅據守。【《清聖祖實錄》,卷73,4~5頁。】 清兵已在湖南東與南部開闢戰場,建立了穩固的據點,正在衡州的三桂已處於清軍的進逼之中。三桂的危亡正日益逼近! 吳三桂在軍事上的接連失利,導致內部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內部核心不和,互相傾軋。三桂的心腹大將高得捷【《清聖祖實錄》寫作「高大傑」,《庭聞錄》寫作「高得傑」,也有的寫作「高大節」。】,跟韓大任之間的矛盾,最終招致兵敗,或死或降。 高得捷十分驍勇敢戰,通曉軍事,所將部卒都是精兵,臨戰向以少擊多,是三桂的一支勁旅。康熙十五年二月,他奉三桂之命,率數萬之眾進攻江西重鎮吉安(今仍名)。此時,清軍正以全力進攻江西萍鄉、袁州(宜春)兩處要地。三桂便乘此空隙,對吉安發動了攻擊。僅數日,高得捷便將吉安攻陷。吉安對清軍「關係最重」,聖祖嚴令奪回。【《清聖祖實錄》,卷59,28~30頁。】清重兵攻吉安,高得捷「死守」,至六月,清軍「尚未克復」。【《清聖祖實錄》,卷61,15頁。】一次,得捷只率百余騎出戰,竟把清軍殺敗!【《庭聞錄》,卷5,8頁。】 高得捷奪取戰略要地吉安,切斷了江西通廣東的道路,迫使江西清軍無法進入廣東。他能戰能守,不愧稱一驍將!與得捷形成對照的是,三桂的女婿夏國相防守萍鄉,於康熙十五年二月十六日,被和碩安親王岳樂統帥的滿漢大軍攻破十二寨,殲滅萬餘人,他本人棄印敗逃,將萍鄉丟給了清軍。【《清聖祖實錄》,卷59,31頁。參見《文獻叢編增刊》,「清三藩史料」6,5頁。】他失去萍鄉這一戰略要地,損兵折將,棄印而逃,本當重治其罪,三桂竟寬容,僅削去兩級了事,引起內部強烈不滿。 更嚴重的矛盾,在高得捷與韓大任之間日益尖銳。大任職位本在得捷之下,起初尚能奉命謹慎,但他也不甘心居下,得機會就想巴結三桂的權勢人物。他們曾在吉安清副將色勒故宅中獲取窖金數萬兩,大任將此事報告了胡國柱。他就給得捷寫信,說:「我兵缺餉,公所得窖金,可借支佐軍。公立大功,何患不富!他日將百倍償還。」得捷得信,怏怏不樂,恨大任賣己。大概巴結有效,三桂晉升大任為「揚威將軍」,其地位與得捷相等,便跟得捷分庭抗禮。得捷深感受辱,鬱鬱成疾,不久,病死于吉安。於是,大任獨掌吉安兵權。【《庭聞錄》,卷5,8頁。又,《平吳錄》、《平滇始末》不載高得捷奪吉安並據守之事,只記韓大任守吉安。此記不確。據《清聖祖實錄》、《庭聞錄》所載,奪吉安者,實得捷,至得捷死後,才為韓大任所掌握。】 韓大任每天以詩酒自娛,對軍事不說一句話。為奪回吉安,簡親王喇布率江西總督董衛國等十萬之眾圍困吉安。【《庭聞錄》載10萬之眾,《平吳錄》載20萬,系誇大之辭。】大任懼清軍勢大,不敢出戰,閉門堅守。 三桂得知吉安被圍,急遣大將馬寶、陶繼志、王緒率九千人增援。馬寶先派人混進城,通報援兵消息。大任說:「我聽說馬帥已降清,你來真偽不可知。」來人說:「馬帥已慮及此,臨行,囑我以『棒槌』兩字示信。」大任沉默良久,才說:「馬帥如真來增援,可到城下,免去胄帽,有頭髮在,我當出面會他。」馬寶進兵,因受阻於江水,不能達於城下,而城中卻寂然無一炮相應,他疑惑,不敢前進,便向後退兵。清軍乘機追擊,先攻王緒大營,馬寶與繼忠揮軍救援,都被清軍擊敗。救援無效,退還湖南。【《庭聞錄》,卷5,9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