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九


  康親王等人面對實力雄厚的叛軍,謀劃破敵之計,決定先斷叛軍餉道,以奪其優勢,動搖其軍心,八月十五日,賴塔等率滿漢大軍乘夜進兵,直撲耿軍儲糧之地大溪灘。耿軍不為備,倉促迎戰。清軍奮擊,將耿軍擊敗,奪取了大溪灘,乘勝克取了大溪灘附近的江山縣城。馬九玉得知餉道被斷,立時慌了手腳,不敢久留,急忙拔營而逃。【《清聖祖實錄》,卷62,18頁;參見《清朝先正事略·李之芳傳》,卷4,25頁。】康親王傑書遣副都統胡圖等率兵追殺,大破耿軍,一舉收復常山縣。馬九玉看清清軍意圖,勢必奪仙霞關入閩。他率殘部繞道趨仙霞關,企圖依險阻擊清軍。傑書已遣賴塔、副都統馬哈達疾馳仙霞關,於二十日趕到關前,堵住要路,分路夾攻,馬九玉隻身僅與三十餘騎逃跑了。守關的耿軍參將金應虎勢窮力竭,被迫獻關迎降,清軍長驅而入,湧進福建,從北向南,馬不停蹄疾行,於二十三日,進至浦城(今仍名),揮軍攻克。【《清聖祖實錄》,卷63,1頁;參見《逆臣傳·耿精忠傳》,卷2。】該縣石塘地方是由浙入閩的要隘,精忠派都尉連登雲以重兵防守。清軍至,即大戰不已,清軍連破叛軍九營,將其殺敗,打開了通往福建腹心的通路。【《清聖祖實錄》,卷63,4頁。】

  清軍入閩境後,勢如破竹,九月三日進抵建陽縣城(今仍名),擊敗耿軍,克取縣城,再追至建寧,叛軍不守,一哄而潰。【《清聖祖實錄》,卷63,10頁。】耿軍已成驚弓之鳥,聞風潰敗!

  這時,留守江西的安親王岳樂命將軍希爾根擊敗精忠大將白顯忠。恢復建昌、饒州,「江甯將軍」額楚收復廣信。白顯忠降清。【《聖武記》,卷2,75頁。】精忠失去白顯忠一路軍,勢益孤立。而臺灣的鄭經乘虛逼其後,侵擾興化(莆田)、福州;清軍逼其前,他的部眾望風而逃,已到了窮途末路。他不想頑抗到底,最後的出路,只有投降。可他又害怕降後被處死。他最畏懼的是,被拘押的範承謨勢必揭發他的叛逆之罪,這關係到他的生死!承謨一直堅守臣節,無論怎樣逼誘,他都不改初衷。留下他,對精忠是個嚴重威脅。精忠決計在降前殺人滅口。

  康熙十五年九月三十日【《清聖祖實錄》,卷63,5頁記為九月乙末為十六日,今從《清史稿·範承謨傳》,卷252。】,半夜時候,精忠派他的黨羽前往拘留處,逼範承謨自盡。精忠必欲斬草除根,把承謨的幕客、生員嵇永仁、王龍光、沈天成、從弟范承譜,下至看守他的隸卒,共53人,統統秘密處死。然後,將承謨屍體焚燒,餘燼骸骨丟到野外,不留任何痕跡。

  康親王傑書抵建陽時,根據聖祖的指示,再次寫給精忠一封招降信,寫道:

  爾蒙累朝厚恩,世受王爵,正當遇時立功以承先諸,乃溺於奸計,自取誅夷。聖上念爾祖父之功,凡爾在京諸弟,俱留原職,如舊豢養,複遣爾弟招撫,因不得前進還京。今大兵屯仙霞嶺,長驅直入,攻拔漳城、浦城,乃閩省財賦和要地,咽喉既塞,糧運不通,建甯、延平旦夕可下。與其系頸受戮,曷(何)若率眾歸誠,仍受王爵,保全百萬生靈,況鄭經與爾有仇,爾當助大兵進剿,立功雪恥,何久事仇人為!

  精忠得信,立即答覆:「自願歸誠,恐部眾不從,致茲變患,望賜明詔,許赦罪立功,以慰眾心,乃可率屬降。」【《逆臣傳·耿精忠傳》,卷2,33~34頁。】

  精忠此刻出於畏懼自己的罪重,不得赦免,他還希圖朝廷再下一道赦詔,才放心投降。康親王當然不能答應。因為正在關鍵時刻,再向朝廷請示,往返需多少時間!如中間情況有變,他豈能負得起責任?他不理睬精忠的要求,催促大軍繼續向福州進軍,經建甯府,於九月底抵延平(今南平市),守城的大將耿繼美獻城投降。福州已遙遙在望。精忠聞聽這一消息,驚慌失措,急忙投降,派他的一名官員劉蘊祥等赴延平,獻上「總統將軍」印。接著,派他的兒子耿顯祚同被扣留的前使臣周襄緒、陳嘉猷一起前往迎接康親王來福州。十月一日,康親王遣官侍讀學士尹泰攜帶聖祖已頒赦免詔書先到福州宣佈,接受投降。

  十月四日,耿精忠率文武官員出福州城外,迎接康親王傑書與諸將入城,獻上所屬官兵冊籍。

  康親王傑書把耿精忠投降的報告,飛送北京,聖祖大為欣喜,迅速作出決定:精忠仍保留靖南王爵,率所屬部眾隨大軍征剿臺灣鄭兵,「圖功贖罪」。原藩下官員與所屬兩鎮標下武弁仍留原任,兵丁有願歸農的,可到原籍安插。【《清聖祖實錄》,卷63,16~17頁。】

  耿精忠投降,其他叛軍將領紛紛放棄抵抗。固守溫州的大將曾養性「勢迫無所歸」,只好獻城降清,十二月,自溫州率部至福州。【《逆臣傳·曾養性傳》,卷2,40頁。】廣東原潮州總兵劉進忠、碣石總兵苗之秀,也隨之投降。聖祖命他們仍任原職,另加授劉進忠為「征逆將軍」。【《清聖祖實錄》,卷66,10頁。】散留在江西、浙江的殘餘叛軍,失去依靠,都放下了武器,紛紛前去清營繳械。兩省的戰事已停,局勢很快穩定下來。只有沿海一些城鎮還被臺灣的鄭軍佔據。清軍發起進攻,於康熙十六年正月收復興化城,二月初,攻克泉州。鄭軍聞風喪膽,棄漳州、海澄等城,逃回臺灣。清軍未經多少戰鬥,恢復了漳州等十個縣城。「閩地悉平」。【《清聖祖實錄》,卷66,66頁,3頁。】

  「時東西兩巨寇(包括王輔臣)既降,乃得以全力辦三桂。」【《皇朝武功紀盛》,卷1,「平定三逆述略」。】聖祖和他的大臣們對剿滅吳三桂,比任何時候都更充滿了信心!

  十六、匆匆稱帝

  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戰爭形勢開始發生戰略性的轉折。清軍在經過短暫的退卻和防禦後,很快恢復了常態,在東南和西北兩翼戰場轉入了進攻。康熙十五年六月,首先降服了王輔臣,西北叛軍頃刻瓦解,四川叛軍被逐回老巢,奄奄待斃;次年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福建底定,臺灣鄭軍被逐出大陸,盤踞江西、浙江的叛軍亦告分崩離析。東南地區盡為清有。

  在解決了西北和東南的叛亂後,清朝統治集團從全域重新部署。對吳三桂展開戰略大包圍:從東西兩線逼湖南,向兩粵進軍,切斷三桂的後路。同時,在內線即湖南戰場,調兵遣將,準備發起總攻。同三桂實行戰略決戰的時刻正在迅速來到!

  為了實現這個戰略,必須先解決兩粵的問題。在廣東方面,清軍進展頗順利。這實賴尚之信的配合與協作。他表面上投靠了吳三桂,實則以圖自保。三桂對他並不放心,派了他信任的馮甦任廣東巡撫、董重民為兩廣總督,授意他們控制和監視尚之信。但之信不為三桂出一兵一卒,也不跟清軍交戰,而是靜觀形勢的變化,等待時機,迎接清軍入粵。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耿精忠剛降後,尚之信看到清軍形勢好轉,時機成熟,就派人攜帶他的一封密信,前去和碩簡親王喇布軍前「乞降」。聖祖下敕諭一道,讚賞了他的行動,諒解他暫依三桂,實出不得已,「因事出倉促,致成變異」,他對之信「深為惻憫」【《清聖祖實錄》,卷64,15~16頁。】,完全不計以往之事。又過了三個月,即康熙十六年三月,形勢進一步好轉,之信再次上「密疏納款」。聖祖得報,立催康親王傑書「速進廣東」。經王大臣會議,責成「鎮南將軍」莽依圖率部入粵。【《清聖祖實錄》,卷66,4~5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