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五


  三月十七日,圖海率部抵達平涼。【圖海至平涼時間,按《清聖祖實錄》卷61載,於康熙十五年五月乙已(二十四)日條下記圖海流報:「本月十七日,臣至平涼。」按上下文義,應理解為「本月」即五月十七日至平涼。誤。圖海於二月二十六日離京,兼程前往,如說五月十七日至,何至行軍近三個月?殊不合實情。惟《碑傳記·圖海傳》、《清朝先正事略·圖海傳》明載三月至平涼。故《實錄》所載「本月十七日」,應為三月十七日。】他首先向廣大士兵宣佈聖祖獎勵的旨意,頒發賞銀,明軍令,申約束,軍威大振。聖祖前後增調清軍會攻平涼,已達十萬人馬,【圍平涼兵數,《庭聞錄》稱十萬,他書不載。考之實況,各路清兵會師圍攻平涼,當不少於十萬之數。】全部環繞城外圍困。

  王輔臣自叛後,始終不離平涼。他明知清軍源源不斷而來,他及其部屬所占的地盤也難以持久地堅守下去。他本來可以突圍出去,或去四川,與王屏藩部會合;或南下,向吳三桂部靠攏,這都是一步「活棋」,至少在目前如此,仍能避免被圍殲。可是,他沒有這樣做。究竟出於何種動機,不得而知。從他本人的情況分析,他並非是決意叛清到底,與吳三桂、耿精忠等人還有所不同。叛後,他仍與朝廷維持臣屬關係。他遲遲不投降,主要出於畏罪的心理,以為朝廷不會輕易放過他。聖祖對他實行的特殊政策,也牽制著他叛清不會走得過遠。他不去四川或湖南,明顯地表示出他與吳三桂保持著一定距離,不願與之合流。他堅持留在平涼,不過是留有同清妥協或歸降的餘地。他等待朝廷對他的政策做出絕對保證,給予赦免。當然,清軍攻他,他不能束手待斃,要較量個高下。

  王輔臣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懼怕他,不敢輕於進兵。他也不把清兵放在眼裡,對十萬大軍的圍困毫無懼色。有一次,他登城巡視防務,停在一處,舉起一隻腳,加一馬鬣,斜著眼睛,望著城外密集的清軍營壘,輕蔑地說:「這是什麼能耐?姑緩其死,稍遲些日子,叫他一切都盡了!」目空一切一至於此。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請命攻城。他不同意,說:「仁義之師,先招懷後攻伐。吾奉天威討茲凶豎,無慮不克,顧念城中數十萬生靈,無非朝廷赤子,遭賊劫持至此,覆剿之下,殺賊必多。俟其向化歸誠,以體聖主好生之德,不更美乎!」放棄攻城,僅圍困不戰,攻心誘降。【《碑傳集·圖海傳》第3冊,卷4之6。】

  平涼城北,有一座山岡,叫虎山墩,登臨其上,可俯視全城。此處關係緊要,是平涼通往西北餉道的咽喉。輔臣部署萬餘精兵護守此岡,用以保障平涼的安全。

  圖海嚴格執行聖祖的作戰方針,決定先奪虎山墩。他說:「此平涼咽喉,得此則餉道絕,城不攻自下矣。」【《清朝先正事略·圖海傳》,卷2,6頁。參見《清史稿·圖海傳》,卷251,9713頁。】隨即率大隊人馬進攻虎山墩。叛軍前為步兵,後為騎兵,布列火器挨牌迎戰,向清軍沖來。戰鬥逐漸向墩上發展,叛軍利用地勢,居高臨下,清軍被迫往上仰攻。死傷累累。戰鬥相當激烈,清軍不顧死傷,步步進逼,從上午一直激戰到午時,陣殺叛軍總兵二人,其兵士被殺的,跳崖死的,不計其數。圖海令軍士更替輪番進攻,終以重大代價奪取了虎山墩。俯視城中,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清聖祖實錄》,卷61,8頁。】清軍把奪取的大炮和自帶的重炮運到岡上,向城內發射,城內兵民一片驚慌,圖海趁城內兵民惶惶之際,特派幕客周昌進城勸降。周昌,字培公,荊門儒生,善計謀。他曾佐助「振武將軍」吳丹有功,授以七品官錄用。圖海至潼關,他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是周昌的同鄉人,曾屢勸輔臣投降。他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昌,轉告圖海。周昌自告奮勇冒死進城勸降,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他願以身許國,為母請旌。圖海感其壯烈,當即同意,特授以參議道名義前去執行任務。輔臣迫於勢窮糧盡,聽從了周昌的勸告,便派手下一副將隨周昌出城,面見圖海,表示投降。圖海派人馳報北京請示,聖祖批准,頒發大赦令。六月六日,圖海命周昌攜帶聖祖赦詔,再進城撫慰。次日即七日,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軍民冊,其子繼貞及總兵蔡元等上繳三桂的紮付二紙、「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及各劄文件。【《清聖祖實錄》,卷61,17頁。參見《清史稿·圖海傳》,卷251,9713頁;《清朝先正事略·圖海傳》,卷2,6頁。】

  輔臣雖已投降,仍然疑懼,不肯出面見圖海。六月十三日,圖海再次派周昌與他的侄兒前鋒侍衛保定一起進城,極力安慰輔臣,百般勸說,消除他的疑懼。輔臣為圖海的誠意所感動,便於十五日出平涼城,親至圖海營帳,「叩頭謝恩」,圖海與輔臣「鑽刀設誓,保其無它」。輔臣心悅誠服。【《廣陽雜記》,卷4,187頁。】他回城就剃了發,表示徹底歸降。圖海命副都統吳丹入城撫定,秋毫無犯。平涼困圍日久,城中食盡,死亡累累,圖海請命賑濟。雲南土司總兵陸道清等率所部士兵相繼來降。【《清聖祖實錄》,卷61,17頁。】

  平涼降歸的捷音飛報北京,聖祖非常滿意,對圖海以旬月解決平涼,消除西北亂局,倍加稱讚。他對輔臣父子仍採取了寬宏大量的態度,履行已許下的諾言,恢復輔臣原官,加太子太保,提升為「靖寇將軍」,命其「立功贖罪」,他的部下將吏一律予以赦免。【《清聖祖實錄》,卷61,17~18頁。】吳三桂遣發來助戰的苗兵也同時投降,聖祖令其皆回原籍,給予賞錢,與家人團聚,官員各加一級,從優升賞土司總兵陸道清為左都督兼太子太保,投誠的黃九疇、臨時委任的參議道周昌升為布政使,「發往湖南招撫」。周昌之母也得到旌表,遣官至祭,給銀建場。【《清聖祖實錄》,卷61,18~19頁。】

  平涼歸降,王輔臣接受招撫,陝甘局勢急轉直下,所有叛亂迎刃而解。奉命前來與輔臣會合的吳之茂聞訊平涼已破,便於六月二十六日夜,率部從秦州退卻。「振武將軍」佛尼勒、張勇、王進寶統滿漢大軍隨後追剿,至牡丹園大敗叛軍,再敗叛軍於西和縣北山,給叛軍以毀滅性的一擊,吳之茂僅以十餘騎越山而逃。【《清聖祖實錄》,卷62,9頁。】將軍穆占也於六月二十七日進兵樂門,三桂將王屏藩逃遁,追至紅崖,將其擊敗,恢復禮縣。輔臣任命的原固原巡撫陳彭、慶陽總兵周養民、嘉峪關總兵王好問、關山副將孔萌雄等共率文武偽官九百餘員,兵丁四萬八千二百餘人相繼投誠。【《碑傳集·圖海傳》,卷4之6,17頁。參見《清聖祖實錄》,卷62,10頁。】八月三日,張勇等攻取了階州,叛軍總兵陳友功等獻城投降。【《貳臣傳·張勇傳》甲中,82頁。】關隴平定,四川叛軍被逐出省境,陝西只有漢中與興安兩處仍被叛軍佔據。西北威脅基本解除。聖祖最關注的是湖南吳三桂,陝西剩下漢中、興安不足為憂。他顧慮攻漢中、興安轉餉困難,因此命令暫停進攻,由圖海率部赴湖南征吳三桂。圖海上疏,建議說,平涼等地,還剛剛底定.而人心未必都很安寧無事,若帶精銳赴湖南,陝西空虛,惟恐人心再變。聖祖表示同意,將圖海與王輔臣留鎮陝西,嚴守各要隘,以前鋒統領穆占佩帶「征南將軍印」,率陝西和河南滿漢各軍前往荊州,助剿吳三桂。【《清聖祖實錄》,卷63,9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