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四 |
|
吳三桂在起兵時,已經考慮到他的兒子吳應熊的安危,或存僥倖心理,誤以為聖祖不敢加害他的兒子,必以應熊為人質,作為將來要挾他的一個籌碼呢。三桂又一次錯誤地估計了聖祖。兒子與孫子被絞死了,他們都做了朝廷與三桂之間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吳應熊父子被處死的事,由朝廷發佈公告,通告全國。三桂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時,正在飲酒,霎時,臉色大變,不禁手發抖,杯子放了下來,淚水悄悄地湧出了眼眶,悲愴地說:「今日真是騎虎啊!」他的意思是說,騎虎難下。三桂這個人,一貫「善持兩端」,左右逢源,進退有據。他造反後,頗有點後悔,有過「下虎背」的念頭。而現在他的兒孫被誅,已表明朝廷同他勢不兩立,必欲消滅他而後罷兵。到了這步田地,他騎在「虎背」上還能下來嗎?所以他才口吐真言,說出騎虎難下之意。【《庭聞錄》,卷5,6頁。】 果如兵部尚書王熙所料,處死應熊,骨肉被殘,這對一個年過六十歲的老人來說,三桂的精神受到了一次巨大而沉重的一擊。他第一次意識到,他為保全自己的利益,已經開始付出血的代價。將士的鮮血,他並不吝惜,而自己的骨肉付出生命與鮮血,就是對他稱周王的代價!在聽到這個消息的一瞬間,他的精神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的內心充滿了痛苦,由此而引起他對前途的惶惑,他似乎感受到了一種不祥,在此後的日子裡,這種不祥時時在向他逼近。儘管如此,他還是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沿著自己的道路走下去,走下去…… 吳三桂起兵僅三個多月,已領有滇、黔、楚、蜀四省,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不久,福建、江西、浙江、廣東、陝西等省或地區相繼叛清,越過了河南、河北,直刺清朝的心臟北京,更遠至長城以北,也燃起了叛亂的烽火。此次叛亂,發展之快,來勢之猛,波及之廣,規模之大。都是空前的。如何看待吳三桂發動的這場戰爭,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並需要回答的問題。事實表明,這場動亂,已遠遠超出三桂個人與朝廷的利益之爭。從廣泛的意義講,它顯示了漢民族同異民族統治者的再次大較量。因為參加和響應吳三桂起兵的,無一例外都是漢人,其主要成員或骨幹,都是原明朝降將,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餘部及南明殘餘部屬。兵士也是漢軍,並吸收了當地漢人百姓參加。他們跟三桂有聯繫,很多人卻絲毫無聯繫。這無關緊要。他們不喜歡異民族建立的這個新政權。事變後,據清官方統計,「逆臣」共有26人,其中20人是明朝降清武將,其餘6人並未做過明朝的官,有兩人還是清初進士呢。【據《逆臣傳》統計。】又據統計,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職,「從賊官」523員。【《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乙亥。】這就是說,原明官,漢人成了這次事變的主要參加者和組織者。清入關雖已30年,而人們對這個新主人仍存有疑忌,不願接受這一無法改變的現實。當有人——一個有名望的人,敢於率先行動,他們就會隨之而行動起來。吳三桂就扮演了人們所希望出現的角色,他憑藉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三桂和他的謀士已正確地估計到了這一點,這是他敢於發動內戰,向清朝奪權,並充滿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歷史的大事變面前,人們——各階層的人,所抱有的目的並不盡相同。三桂起初不過是為維護他及其集團在雲南的根本利益而奮起抗爭,繼而變更宗旨,以建立新朝為目的,向清朝展開了戰略總攻擊。但另外一些人,出於忠明之志,欲趁此轉機滅清複明,重建大明江山;也有一些人,確有家恨難消,為報仇雪恨而參加了這場紛爭,如此等等。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滅清這個總目標上,卻是不約而同地取得了一致。所以,單是吳三桂一人的利益不致引起全國範圍的大亂,也非是他個人力量所能動員千千萬萬的人來參加他的叛變。他的行動,不過反映了清朝統治下漢人的普遍反抗心理和要求,亦是人們對清政權不滿情緒的總爆發。 但說到底,三桂起兵,代表了原明朝官僚士大夫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他們的意志和要求,而且又是以吳三桂為首的這批人掌握著領導權,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場戰爭,是清統治階級中兩個集團,即以滿族貴族為核心的主導派,與原明降官降將為非主導派的權力之爭,也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之爭。事情很清楚,吳三桂這批人,已參與了清政權的締造和建設,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清統治階級和掌握政權的統治集團中的一員。鬥爭的雙方,涇渭分明,營壘清楚。 值得重視的是,有廣大的漢軍及群眾參加和支持了吳三桂的行動。這在當時清官方文件中都有明確的記述。據湖廣總督蔡毓榮報告:「聞浦圻(湖北,今仍名)一帶山中百姓,俱行蓄髮,交通逆賊,今大兵進剿,前有賊營,後有逆民,殊為不便。」【《文獻叢編增刊》(一),48頁。】又據兵部侍郎溫岱報告:「吳三桂賊兵未到,而江西等省人民,反叛於建昌、饒州等地,抗敵滿洲官兵。」【《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從這以後,各省特別是叛軍所到之處,都有大量的漢人百姓參加。連康熙也承認:吳三桂起兵以來,「各省兵民,相率背叛」這種情況,同當年清軍入關時如同在敵國中沒有什麼兩樣!顯見清政權統治三十年,並未深得人心。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在吳三桂的浩大的反叛隊伍中,不乏被脅從之人,但從民心而言,反對清朝異民族統治和痛恨地方官府的貪污腐敗,是符合他們的願望的。因此,這就給這場鬥爭蒙上了濃重的民族鬥爭的色彩,有其合理性。但我們稱吳三桂的反叛為「叛亂」,是完全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出發,從中國剛剛實現了統一這個大背景來考慮的。 在歷經明末苛捐虐政的破壞,農民大起義至清入關前後計四十多年的長期動亂,各階層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遭受了無盡的苦難,社會生產遭受到嚴重的毀壞,極需要社會實現安定的局面,人民要休養生息,經濟要恢復,社會要發展。不管人們是否喜歡,畢竟由清朝完成了統一,國家重新獲得了生機。從根本上說,它符合和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而明朝的遺老和孤忠孝子,一意要恢復大明江山,氣節可嘉,在實踐上毫無進步意義可言。而吳三桂和他所代表的政治軍事集團,又與明朝的遺老孤忠截然不同。這個政治集團在政治上反復無常,他們所關注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緊緊圍繞他們的自身利益而進行的,到必要時,卻為一己之私、少數人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企圖重新恢復他們失去的「天堂」,竟把千百萬百姓重又打入戰爭的苦難之中,再踏著他們的屍骨,重登權力的寶座。吳三桂一夥人的「反清」,無論從動機和行為,都不可與明朝抗清志士和仁人同日而語!三桂的個人企圖和政治目標,皆不足取,也不可能得到歷史的肯定。所以,我們對吳三桂主動發動的這場內戰所採取的立場,只能從根本上予以否定。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八、廣西從叛 廣西地接雲南、貴州,形同一體。三桂一發難,聖祖就想到了廣西,力圖固守,以牽制和阻止叛軍北進。他毫不遲疑地任命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為「撫蠻將軍」,令其堅守。他以為加恩重用,孫延齡必能忠於朝廷,不會發生變故。他不時地關注廣西方面的軍情。康熙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他還給孫延齡、都統線國安、巡撫馬雄鎮、提督馬雄等廣西軍政要員發出指示:「保固粵西,唯你們是賴。今大兵已抵武昌,倘賊犯武岡(湖南武岡)、寶慶(湖南邵陽),你們即率所部官兵,進剿叛軍之後,大兵迎擊於前。量此逆醜,自可克期撲滅。你們身在地方,必有確見,要同心協力,謀定而後行動,以副朕倚任之至意。事平之後,自將帥以至卒伍,朝廷都不吝重賞。凡有機密軍情,可報告給甯南靖寇大將軍勒爾錦。」【《平定三逆方略》,卷3,8~9頁。參見《清聖祖實錄》,卷46,9頁。】聖祖的指示,表達了朝廷對他們的重托和殷切希望。他具體地指授了方略,要他們搗三桂軍之後,而清援軍迎擊於前,兩下夾擊,以消滅叛軍於湖、粵之間。但三桂的戰略出聖祖意料之外,他撇下武岡、寶慶等地,直奔沅州、常德一線,清軍增援也遲遲沒到,聖祖的計劃隨之落空。即使如此,如果孫延齡堅守住廣西,對吳軍的後方將構成一重大威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