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〇二 |
|
三月初,大將吳應期與張國柱以水陸大軍齊進,謀取洞庭湖之濱的重鎮嶽州。他們密遣人入城策反,該城參將李國棟「私行納款」,把嶽州獻給了吳軍。【《平定三逆方略》,卷4,6頁。】 從康照十二年底,吳軍首陷沅州,至次年即康熙十三年三月,在三個月的時間裡,三桂揮軍長驅直進,連陷沅州、常德、辰州、長沙、嶽州、衡州等戰略重鎮,而清兵未集,「處處無備」,「五千里無只騎攔截」,所經之地,諸府州縣將吏非逃即降。清朝兵部驚呼:「吳三桂反叛以來,湖南綠旗官兵多附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549號。】湖南全境皆屬三桂。【《平滇始末》,3頁。】 吳軍在湖南迅速進展,清軍一觸即潰,甚至聞風而逃,與清軍初入關時那種所向克捷,銳不可當恰成鮮明對照!朝廷異常震恐,擋不住吳軍的攻勢,便追究地方軍政大員失土的責任。兵部與吏部向聖祖參劾蔡毓榮:「聞吳三桂反叛,不能安民心,固疆域,又不令提督桑峨往守常德,致常(德)、澧(州)、長(沙)、嶽(州)相繼陷賊,應革職。」兩部同時還題參新任命的雲貴總督鄂善,他奉有與蔡「公議軍機」的命令,地方失守,也難逃其責任,應給予降五級的處分。聖祖批准了吏兵兩部的意見,考慮到正在用人之際,特許他們繼續留任,「戴罪圖功」。【《清聖祖實錄》,卷47,3頁。】 吳軍在湖南的全勝,就像一道衝擊波,引起了連鎖反應,那些不滿清朝統治的人們,乘時而起…… 與湖南僅一江之隔的湖北一些地方,已經或正醞釀反清鬥爭。當吳軍勝利進入湖南省的時候,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襄陽總兵官楊來嘉在穀城(今仍名)宣佈起兵,響應三桂。他是福建福州人,初為鄭經的都督,于康熙元年降清。三年,授予湖廣襄陽(湖北襄樊市)總兵官。當吳軍陷常德、澧州時,聖祖就開始注意楊來嘉,密令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密切注視他的動靜。聖祖指出,楊氏才能平庸,所部官兵大都「藐玩」,恐有變故,要勒爾錦加強襄陽的防禦,時刻提防楊氏。【《平定三逆方略》,卷3,9頁。】果不出所料,在吳軍拿下長沙時,他與鄖陽(今鄖縣)副將洪福串通,在穀城密謀起兵。【《逆臣傳·楊來嘉傳》,卷2,4頁;參見《平定三逆方略》,卷4,9頁。】幸虧襄陽有備,他的計謀沒能全部得逞。 三月十九日,繼楊來嘉公開叛清後,與他合謀的鄖陽副將洪福也以所部清兵叛于鄖陽。在此之前,聖祖曾提醒兵部:鄖陽「地介三省(陝西、河南、湖北),中多曠土,山谷拒塞,奸民易於嘯聚」,可能有與吳軍相呼應的,或可能吳軍乘間進犯,特提升佟國瑤為提督,駐于鄖陽城內「彈壓」。【《平定三逆方略》,卷2,14頁。】聖祖不幸而言中,洪福一起兵,就率部千余名士兵圍攻鄖陽提督佟國瑤的衙門。佟國瑤同遊擊杜英僅以三百餘名標下親兵同多倍的叛兵激戰。戰鬥持續到二十日,還沒有攻下。洪福怕清軍來援,不敢戀戰,引兵撤退,投往吳軍去了。【《清聖祖實錄》,卷47,2頁;參見《平定三逆方略》,卷5,2頁。】 湖北楊來嘉、洪福的叛變,被清軍擊退,沒有引起更大的騷亂。嚴重的問題是發生在四川。吳三桂一起兵,聖祖就十分關注四川,他認為,四川與雲南接壤,估計到「賊兵必犯巴蜀」,先調駐守西安的西安將軍瓦爾喀火速進川,指示他凡自雲南入川的險要之地,「俱行堅守」。【《平定三逆方略》,卷1,18頁。】原令副都統科爾崑駐防太原,他還未及起身,又改赴西安,接替瓦爾喀守西安的職務。聖祖仍放心不下,續增都統赫葉及瑚裡布、穆占,副都統廷布率京城官兵同往四川。此路軍由赫葉、瑚裡布統轄,西安兵由瓦爾喀指揮,兩路軍應儘快會合,「同心協力」,守住四川。【《平定三逆方略》,卷2,1~2頁。】赫葉與新任命赴荊州增援的勒爾錦同一天離京出征。行前,聖祖親行告祭禮,出西長安門,目送兩將軍,又派內大臣,禮兵兩部大臣在郊外設酒餞行。聖祖這一舉動,是表明他把四川看成如同荊州一樣重要。【《平定三逆方略》,卷2,8頁。】 正當赫葉等自京動身之時,四川巡撫羅森派人至京,報告全川軍心不穩,頗懷異志。聖祖惟恐情況有變,下令催促副將瑚裡布等速進兵,選輕騎先行。 還沒等援兵趕到四川,已傳來四川提督鄭蛟麟與川北總兵官譚弘合謀叛變的消息。譚弘是四川萬縣人,原為明朝總兵官,順治三年,譚弘與其弟譚詣、譚文都投靠了南明永曆,譚弘被封為「新津侯」,他的兩個弟弟也晉封公爵。譚氏三兄弟長期割據四川一方,與南明諸將爭衡,直到順治十六年,譚弘、譚詣才降清,封譚弘為「慕義侯」,授予川北總兵官之職。鄭蛟麟原明朝都司,還在清入關前,從松山來降清,官至四川提督。三桂反叛時,即於康熙十三年正月派王屏藩進兵四川,策動叛亂。譚、鄭合謀響應,接受三桂的官職,封譚為「川北將軍」,蛟麟為「總督將軍」。【《逆臣傳·譚洪(弘)傳》,卷2,18~19頁。】 幾乎與譚、鄭降吳的同時,四川巡撫羅森、總兵官吳之茂也叛清從三桂。羅森是直隸(河北)大興人,于順治四年中進士,累官至江西湖東道、陝西督糧道、浙江按察使,直升至陝西布政使等職。順治十年,再由陝西布政使升至四川巡撫。吳之茂是錦州人,是三桂的同鄉。他們降吳後,都受到重用。【《逆臣傳·羅森傳·吳之茂傳》,卷2,6~7頁。】羅森、鄭蛟麟、譚弘、吳之茂都是四川的軍政長官,他們率先叛清,屬下官兵和各府州縣官員也隨之而叛,全川都納入三桂的控制之下。他們聲言:一出漢中,一下夔州。聲勢的確逼人!【《平定三逆方略》,卷2,15頁。】 聖祖一面催令將軍瓦爾喀繼續向四川進兵;一面囑他向鄭蛟麟招撫,派人前去傳達朝廷意旨:「你雖反叛,朝廷仍念及你從前效力,卓有成績,一時出於被脅迫,也是情有可原。你在京的子孫家產並未按法沒收和逮捕。可將朝廷派往四川的兵部郎中托必泰盡速遣還。否則,大兵壓境,克復城池,後悔莫及。」【《平定三逆方略》,卷2,18頁。】聖祖的這番好意,不用兵威,僅用語言是打動不了他的心的。直到兵敗以後,他才又降清。 吳三桂發動的叛亂,以迅猛之勢,繼續向北中國蔓延、發展,一直深入到畿輔、清朝的心臟——京師!密謀暴動、叛變的事件不斷發生,造成清朝的統治險象叢生。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的消息一傳入京師,立刻引起騷動,民情不安。一些懷有「複明」之志的人開始秘密串聯活動,準備在京城內暴動。有一個叫楊起隆的人,據官方說,他是「市井無賴」,他自稱是「朱三太子」,以此為號召,秘密組織起事。朱三太子,即明崇禎皇帝的第三子,自明亡迄至此時,一直是個謎案,死活不知,下落也無人知曉。凡反清複明的人,總愛打出朱三太子的名號,號召人們參加他們的反抗活動。清朝對「朱三太子」也很害怕,曾布下人馬到處搜尋,一旦搜到所謂「朱三太子」,都以假冒之名處死。不辨真假,處死了事,企圖斬草除根。 楊起隆詐稱「朱三太子」很有效驗,已吸引了很多人參與他的謀叛。他要呼應三桂起兵,乘清朝全力關注南方時,趁機在京中起事,奪取政權。楊和他的部眾相約,以京城內外同時放火為號,聚眾舉事。參加者,大都是城內的下層百姓,主要是滿族貴族各官的家奴,如鑲黃旗監生郎廷樞的家人黃裁縫、正黃旗周全斌之子周公直的家人陳益等人都參與了其事。很快,他們發展到一千餘人!據來自朝鮮方面的報道:他們「聚眾萬餘」【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下編,卷2,3986頁。】,這也不無可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